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代表作:小说的内与外-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

封面

作者:孟繁华

页数:472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3135932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马原的虚构、格非的语言风格和突出的叙事方法、余华的弃绝经验、苏童的历史感与美学风格的杂糅、阿城的寻根、王安忆虚实结合、白先勇的抒情言志、铁凝的自我相异性、王小波的性、区隔与荒诞、九十年代底层的显露和动刀暴力美学的回归、王朔带来的文学大众化,到贾平凹和刘震云对乡土中国文化想象的终结及去乡愁,以及莫言作品透发其世界观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及修辞的解放性。作者通过文本,接近文本最能激发阅读兴趣和想象力的那些关节,透视出中国当代文学发生的艺术变革,可感可触。

作者简介

陈晓明,男,1959年2月生,福建光泽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等。

本书特色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代表作》由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孟繁华教授和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教授联合主编。入选丛书的作者均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资深学者,都曾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推动性或轰动性的影响,如谢冕、洪子诚、陈思和、陈晓明等。而入选的作品,也均为他们文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大部分作品均为高校现当代文学本科生、研究生课内外必读、选读作品,有的则是考研参考书目作品。这些作品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的内与外》选择当代中国富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有着鲜明的“陈氏风格”;强调小说文本的内隐与外化应立足于文学的根本之上,揭示其中所折射的社会历史意味;对中国当代文学现象重新梳理,彰显当代中国小说艺术变革,探索新的文学经验。

目录

导言: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
第一章 “重复虚构”的秘密——《虚构》与博尔赫斯的小说谱系
一、开头、题词以及“我就是那个叫
二、老人、我的经验与困难的虚构
三、“我干了”,疾病与爱欲
四、神祗、 与时间
五、不可能的虚构
第二章 小说的真相与谋杀小说——论《褐色鸟群》关于时间和记忆的叙述
一、《褐色鸟群》中的“真相”
二、真相与小说的叙述本质
三、死亡、记忆与可变异的重复
四、格非小说的现代踪迹
第三章 弃 与不可能的经验——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分析
一、在细雨中呼喊:弃 的经验
二、挑战伦理底线:父亲与家的弃
三、关于弃 的文学谱系
四、克尔凯郭尔的弃 与小说的不可能经验
第四章 欲望、暴力与颓废——苏童《 之家》中的历史感与美学风格
一、农业文明的 书写:生殖与历史颓败
二、现代性历史的强有力穿透:革命与暴力
三、父与子:阶级与血缘的错位
四、颓废美学与历史的风格化隐喻
第五章 “寻根”与知青记忆——《棋王》表征的创伤心灵史
一、“吃”与“棋”的文本含义
二、知青的创伤记忆与文化寻根
三、平淡化的叙事与戏剧性效果
四、“寻根”的意义与歧义
第六章 身份政治与隐含的压抑视角——王安忆《新加坡人》分析
一、小说中的文化空间:大上海与小弄堂
二、文化认同与“欲望”书写
三、另一个文化情境中的认同危机
四、王安忆的叙事谱系, 自我的可能性
第七章 “没落”美学的古典性与现代面向——《游园惊梦》表征的一种美学意识
一、《游园惊梦》表征的“没落”意识
二、蓝田玉与没落女性的群体形象
三、现代主义的陷落与没落的还魂
四、没落美学在现代的陷落
第八章 自我相异性与浪漫主义幽灵——《永远有多远》隐含的女性另类谱系
一、“远”的叙述学: “仁义”还是他者化的视点
二、“本己之己”与女性的共同体
三、女性的她者谱系:生命本原的神话
四、文学史的回望:现代浪漫主义的幽灵
五、中国当代叙事文学的敞开面向
第九章 消极自由的退路:性、区隔与荒诞——王小波的《我的阴阳两界》分析
一、病态的性文化与反压抑的叙事
二、逃脱与消极自由的可能
三、空间的区隔与向死的爱欲
四、自由、荒诞与虚无,这奇怪的三人转
第十章 “动刀”的暴力美学——现代性美学的一种文学谱系
一、“动刀”在当代小说叙事中的决定作用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代表作:小说的内与外-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33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