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陶磊
页数:271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3082311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视角。作者在借鉴亚里士多德、奥古斯都、康德等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古代儒学分为重视性情、关注欲望、强调理性等多种类型,并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试图揭示儒学的发展与古代政治之间的交互影响。作者认为,儒学由儒家代表人物创立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受到修正、损益,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学术思想。作者承认政治与学术的互动性,认为儒学的变迁与古代政治的变迁相适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儒学之变迁,进行贯通性的理论发掘。
作者简介
陶磊,1972年10月生,江苏盐城人。苏州大学历史系本科(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博士(2002年)。曾供职于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1996—2002年)、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2002—2009年),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5年),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的经典与文化、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淮南子.天文)研究:从数术史的角度》(2003年)、《从巫术到数术:上古信仰的历史嬗变》(2008年)、《思孟之间儒学与早期易学史新探》(2009年)、《巫统、血统与古帝传说》(20lO年)、《斯文及其转型研究》(2012年)等。
目录
导论 人性·儒学·政制
第一章 字宙论与古代心性学:《易传》的来历
第一节 儒、墨之辨
第二节 《乐记》与《易传》
第三节 纯粹之知
第四节 见与闻
第五节 早期儒家与《易传》
第二章 心性与政治:先秦儒家的考量
第一节 礼与圣人
第二节 大体与小体
第三节 心术
第四节 政治与天
第五节 郭店简
第三章 正、治之辨与儒学变迁
第一节 从道与从君
第二节 为仁与为国
第三节 独尊儒术
第四节 治身与治民
第五节 道、德的统一与二分
第四章 政治大一统与董氏新儒学
第一节 综合东西方的性与礼
第二节 大一统政治与董氏新儒学
第三节 东方心性学
第四节 一元宇宙论与《春秋》大一统
第五节 孟、荀综合如何可能
第五章 从经律并重到玄礼双修:斯文重建背景下的政治与学术
第一节 中国思想的特质与一与多的困境
第二节 求中意识与并重、双修
第三节 国家本位与个人主义
第四节 灵魂与肉体
第五节 何为自然
第六章 从天意到天理:宋明理学与文明传承
第一节 内在超越
第二节 从天意到天理
第三节 玄学何为
第四节 精神内外与文明传承
第五节 《内业》与儒家
第七章 心性之辨:君子成德基础之研究
第一节 诗、礼、乐与成德
第二节 思、孟与感发
第三节 《乐记》之理
第四节 感发与感应
第五节 神性自我与独体一元
第八章 康德哲学与中国古代心性学说
第一节 情与理
第二节 善与慧
第三节 门内与门外
第四节 先天综合
第五节 儒、法综合
结语 礼法与哲学:东西方的比较
第一节 向上与向下
第二节 宇宙观基础
第三节 道家、法家与黄老
第四节 和谐与冲突
跋 走出中世纪:理学之于文明传承的理论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字宙论与古代心性学:《易传》的来历
第一节 儒、墨之辨
第二节 《乐记》与《易传》
第三节 纯粹之知
第四节 见与闻
第五节 早期儒家与《易传》
第二章 心性与政治:先秦儒家的考量
第一节 礼与圣人
第二节 大体与小体
第三节 心术
第四节 政治与天
第五节 郭店简
第三章 正、治之辨与儒学变迁
第一节 从道与从君
第二节 为仁与为国
第三节 独尊儒术
第四节 治身与治民
第五节 道、德的统一与二分
第四章 政治大一统与董氏新儒学
第一节 综合东西方的性与礼
第二节 大一统政治与董氏新儒学
第三节 东方心性学
第四节 一元宇宙论与《春秋》大一统
第五节 孟、荀综合如何可能
第五章 从经律并重到玄礼双修:斯文重建背景下的政治与学术
第一节 中国思想的特质与一与多的困境
第二节 求中意识与并重、双修
第三节 国家本位与个人主义
第四节 灵魂与肉体
第五节 何为自然
第六章 从天意到天理:宋明理学与文明传承
第一节 内在超越
第二节 从天意到天理
第三节 玄学何为
第四节 精神内外与文明传承
第五节 《内业》与儒家
第七章 心性之辨:君子成德基础之研究
第一节 诗、礼、乐与成德
第二节 思、孟与感发
第三节 《乐记》之理
第四节 感发与感应
第五节 神性自我与独体一元
第八章 康德哲学与中国古代心性学说
第一节 情与理
第二节 善与慧
第三节 门内与门外
第四节 先天综合
第五节 儒、法综合
结语 礼法与哲学:东西方的比较
第一节 向上与向下
第二节 宇宙观基础
第三节 道家、法家与黄老
第四节 和谐与冲突
跋 走出中世纪:理学之于文明传承的理论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