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打破阅读的壁垒——全学科阅读课例分析

封面

作者:李升华 米绍霞

页数:356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1308426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阐述了嘉铭分校全学科阅读体系。该体系获得朝阳区教育教学成果提名奖。并且书中收录了全学科阅读体系课堂实例。这些课例都参与过朝阳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阅读现场会。全学科阅读教学体系将阅读融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层面。学校通过构建全学科阅读体系,加强全学科阅读指导,丰富全学科阅读活动,开发全学科阅读评价平台四个方面,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营造阅读氛围,实现阅读活动常态化。该成果在不减少学生常规学科的学习和增加其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让阅读逐渐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学科阅读教学体系探索于2009年至今已有10多年,实现了学生从语文阅读到理科阅读,进而到全学科阅读;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从碎片化阅读走向系统化阅读的转变。全学科阅读推动的课程、课堂、环境及评价改革使阅读融合在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且有规划、有评价、有反馈、有效果,最终使阅读成为每个孩子成长的阶梯。学校全学科阅读体系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阅读基地校、全国中小学阅读示范点,中国校园阅读示范基地,朝阳区首批小学素质教育示范校,中国教育年度盛典“拥有幸福感”的学校、朝阳区科技教育示范校、朝阳区微电影示范校等。学生的中考均分也多次位列朝阳之首,连续荣获中小学教育教学考核双优称号。嘉铭分校通过学校的主流阅读力量引导、劝导、感召学生,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前提下,让学生越来越多地阅读,读得越来越深,阅读力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提升。我校推广的全学科阅读的教学体系,营造了学校的营造氛围,关注了课内外阅读活动的持续开展。保证了阅读时间的持续性,阅读内容的选择性和完整性。阅读的主题明确,教师对阅读策略的指导,避免了学生的浅阅读现象和阅读的随意性,有效避免了碎片化阅读的现象。嘉铭分校从2016年开始,做了5次区级阅读现场会,5次市级现场会,3次全国现场会,学校教师累计做课三百多人次,吸引了全国各地25所学校来我校研讨交流。学校在市、区级做经验介绍6次,成为全国中小学阅读基地校、全国中小学阅读示范点,中国校园阅读示范基地,连续五年被北京市教委评为“素质教育优选单位”称号,先后被评为“北京市20所拥有推荐价值”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国教育年度盛典“拥有幸福感”的学校。2014、2015、2016年中考均分分别为532、531、546.7,优秀率96%以上,蝉联朝阳之首;小学部朝阳区质量监测位居区170所学校前茅,连续荣获中小学教育教学考核双优称号。2019年中考,嘉铭分校尽管面对了教委大片区统筹排位的大量学生的冲击,依然保持了办学的优势和突出的成绩,三六年级成绩居于朝阳第一质量平台,领先安贞片区,九年贯通培养的学生均分达到546分,优秀率100%。我校拔尖学生成绩突出,占比高,参加考试176名学生,满分达到220人次。2017年,嘉铭合并三所区域薄弱校,并对新接收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全面梳理,引入嘉铭阅读教学的理念,两年后的中考,新合并学校成绩达到531分,跃居同类校第二。2020年,中考状元花落XX,获得朝阳区教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奖。

作者简介

李升华,女,中共党员,教育管理硕士毕业,正高级教师,现任职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怀着对教育的忠诚和挚爱之心,她坚守教育岗位35年,从河北省最偏远的农村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到首都市级示范校的书记兼校长,一路走来,她坚守着“做好老师”的朴素的愿望和本真的初心,经历了从教的艰苦和无助,提升的摸索和执着,收获的欣喜和感动。从“河北省优秀教师”到“首都劳动奖章”,陪同领导参加2021年4月的植树活动,到嘉铭分校大规模的优质发展。她很知足,很幸福,为着做教师的崇高和荣耀,为着在国家飞速发展中能有一份担当,一份贡献。

目录

理论篇

全学科阅读概述

全学科阅读的研究背景

全学科阅读的解读

课例篇

语文阅读课例

调动思维,推想辨析,清晰表达,高阶发展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

想象入情景,感悟学写法

——《搭石》

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联动,让学生将阅读进行到底

在丰富的朗读活动中,促进学生思维提升

——《狐狸分奶酪》

关注课堂生成,助力思维提升

——《带刺的朋友》

破茧成蝶英雄梦,兼收并蓄愿得偿

——《西游记》

《食不厌精》教学设计

阅读刘慈欣 体悟英雄情

——走进刘慈欣的科幻世界群文阅读课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打破阅读的壁垒——全学科阅读课例分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33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