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毛若寒
页数:197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82303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缪斯文库”之一种。任何物的意义都形成于特定的语境网络。然而,博物馆通过将物从语境中抽离的行为,实现对物的收藏和利用。这种“去语境化”的现象很容易导致博物馆物意义不明。为深化藏品与公众的意义对话,“再语境化”解读博物馆物成为当代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使命。本书从物的语境的本体论、方法学与实践法三个角度切入,尝试探索一套系统开展博物馆物“再语境化”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本体论层面,以关联物、关联人群、特定时空为语境的构成要素,并从尺度与维度界定语境的基本结构。方法学层面,从藏品研究与展示传播两个环节剖析语境化阐释的方法特点。实践法层面,在收藏原则、研究方法、策展过程等实践环节中,分别保存、探索、编织物的语境关系,最终使物回归意义之网。
作者简介
毛若寒,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包括博物馆学、博物馆展示策划。参与策划浙江龙游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展示等多个博物馆与文化遗产项目。
本书特色
★这本书是第三届“全国博物馆学优秀学术成果”获奖学位论文的优化升级之作。其所构建的“语境化阐释”理论观点与实践方法,为博物馆人科学合理地认识、研究与构建文物藏品的关联网络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有效的工具,有助于拓展博物馆藏品研究视角、创新展览叙事思路、优化展览传播效益;有助于中国博物馆人的策展能力建设与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 刘曙光
★该书重点剖析了当代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意义之网”本质,讨论了支撑博物馆陈列构建意义之网的物质与学术条件,系统构建了基于“语境”思维的陈列阐释与设计的方法策略,有效弥合陈列内容客观性与主观性的两极对峙,汇合策展人与观展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刚性的、外在的“知识”转化为集成了智识、逻辑、情感、态度和价值的“意义”,为博物馆陈列策展和阐释的理论与实践开拓了新路径。
——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教授 宋向光
★“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是博物馆学的经典议题。毛若寒博士立足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与新要求,对这一经典议题做出了契合时代特征的新探索与新阐释:首次厘清了博物馆物的语境的定义与结构,以及语境化阐释的理念与技术体系,对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传播等业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范式要求。这无疑是一次颇具原创性和指导性的学术探索,为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化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与实践工具。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严建强
★毛若寒博士的新作令人印象深刻。将“语境”的关联网络视野和理念引入博物馆的哲思与实践,有利于革新博物馆藏品认识论与博物馆传播方法论的新路径,有助于提升博物馆藏品征集、信息采集、研究与传播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为未来博物馆事业的创新发展开辟新的可能性。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博协博物馆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蔡琴
目录
一、博物馆还是陵墓?
二、艺术品还是生活品?
三、语境与博物馆
四、语境化阐释:深化博物馆公共效益的重要路径
第二章 博物馆的语境观念变迁
一、从珍奇柜到类型学:抽离语境的物件
二、立体透视场景与露天博物馆:语境意识的萌生
三、写实还是剥离:“再语境化”的分歧
四、中间道路:“语境化方法”
第三章 本体考察:博物馆物的语境是什么?
一、依托于物的关联之网
二、尺度与维度
三、常见的语境形态
第四章 方法探究:语境化阐释如何开展?
一、有益阐释的“再语境化”类型
二、语境化阐释的思路与特点
三、语境化阐释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第五章 保存关联网络:语境视野下的收藏策略
一、聚焦关联物件:建立基于语境关系的系统收藏群
二、联系关联人群:收集藏品的多视角记忆
第六章 探索关联网络:语境视野下的研究策略
一、拓展研究主体:构建广阔的研究网络
二、参考统 程:梳理藏品的多维内涵
三、关联藏品信息:构建藏品的意义互联
第七章 编织关联网络:语境视野下的策展方法
一、构建主题框架:基于语境的尺度与维度
二、设置展品陈列:空间关联与可视化表达
三、整合观众参与:促进物与人的情境交融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