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壮
页数:162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5818093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近年来,不少学者依据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对日本文化与日语教学展开研究,一系列研究著作随之产生,《日本文化与日语教学综合探究》就是其中之一。《日本文化与日语教学综合探究》介绍了日本文化的起源、发展、内涵、特征及其对外交流;从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文学艺术三方面对日本文化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家”制度与“纵式”社会结构、法定节日与年中行事、独特饮食——日本料理,日本人的“物哀”情结、“娇宠”心理、“耻感”与“义理人情”,蕴含生态忧思、反映自我意识、凸显女性主义的日本文学以及日本动漫艺术、舞台艺术、庭园艺术;以日本文化中的日语语言为切入点,对日语教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日语教学的目标、原则、过程,日语教学的主要方法——情境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互联网教学法,日语教学的评价体系;立足跨文化视角,探讨了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分析了跨文化教学实践。 《日本文化与日语教学综合探究》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为读者了解日本文化、开展日语学习提供了资料借鉴。
目录
第一节 日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日本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第三节 日本文化的对外交流
第二章 日本社会生活文化
第一节 “家”制度与“纵式”社会结构
第二节 法定节日与年中行事
第三节 独特饮食——日本料理
第三章 日本民族精神文化
第一节 日本人的“物哀”情结
第二节 日本人的“娇宠”心理
第三节 日本人的“耻感”与“义理人情”
第四章 日本文学艺术文化
第一节 蕴含生态忧思的日本文学
第二节 反映自我意识的日本文学
第三节 凸显女性主义的日本文学
第四节 独具特色的日本动漫艺术
第五节 类型丰富的日本舞台艺术
第六节 基于禅宗文化的日本庭园艺术
第五章 日本文化中的日语语言
第一节 日语的语言特点
第三节 现代日语的语体与话语类型
第六章 日语教学的目标、原则与过程
第一节 日语教学的目标分析
第二节 日语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第三节 日语教学过程及其最优化
第七章 日语教学的主要方法与评价体系
第一节 情境式日语教学法
第二节 任务型日语教学法
第三节 基于互联网的日语教学法
第四节 日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八章 跨文化视域下日语教学的发展
第一节 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第二节 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跨文化视域下日语教学实践分析
参考文献
节选
(一)日本文化的渊源 早在二十万年以前,日本列岛就开始有人居住。在1992年发现的官城县上高森遗址,从被推定为六十万年前的地层出土了石器。不过,也有人对这一测定结果抱有疑问。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冰河时代,因为海面较低,现在的日本列岛与亚洲大陆的陆地相连,在那时大概就有人类从亚洲大陆迁徙过去了。其中,从现在算起大约一万年以前,也就是公元前八千年前后进入了制作和使用绳文(绳纹)土器的时代,也即绳纹文化的时代(通称绳纹时代)。那之前的时代,因为还没有使用土器,所以被称为先土器时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又被称为旧石器时代,而绳纹时代相当于日本的新石器时代。关于先土器时代的研究,自1949年在群马县岩宿发现遗址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一般来说,在旧石器时代使用的是打制石器,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则被称为新石器时代。不过,在日本的旧石器时代,在石斧上却使用了磨制的刃,这一点比较独特。与此相关,从自然环境的侧面将原始时代以来的日本文化视为”森林的文化”的安田喜宪的观点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他强调因为需要利用森林中的树木,所以出现了磨制石斧。 在气候方面,日本列岛属于季节风地带。不过,同样是季节风地带的南亚呈现的是高温多湿的夏天雨季和冬天旱季相互交替的形态。日本不仅降雨量多,而且四季都下雨,冬天还下雪。这种气候适合树木生长,而树木则提供了果实等丰富的食物。所以人们认为绳纹土器一开始是用于橡子等果实的加热去涩、煮山菜或动物的肉,以供食用。之后,又用来煮海产品。在森林中使用土器的古人大约在一万年前移居到了海边,开始食用鱼类以及贝类,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的生活垃圾的遗址即贝壕的残存状态推测出来。人们强调作为”森林和海洋的文化”的绳纹时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因为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富于变化,所以日本的森林也各有特色。大约从五千年前起,以本州岛的中部地区为分界线,在北面形成了延伸至关东、东北地区的山毛榉等落叶阔叶树林带,在南面形成了延伸至九州地区的橡子树等常绿阔叶树林带(即照叶林带),即便到了现在,这种分布状态也都基本,上持续下来了。其中,东日本的森林地带果实的种类及数量似乎比较丰富,这个地区绳纹文化遗址比较多,大概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特别是青森县的三内丸山遗址,在大约五千五百年前到四千年前的长达一千五百年间一直有人居住。该遗址当时距离海岸线比较近,位于森林和海洋的连接点。在农耕以前的采集经济阶段,能看到接近长期定居的生活形态,而在日本列岛以外的原始社会极为罕见,由此可见三内丸山周围地域的生活条件在当时非常优越。 虽然当时日本处于物质丰饶的自然环境之中,却没有追求财富的集中以及权力的扩大,因此也没有像同时代的西亚那样为了建造都市而破坏自然森林,而是长期维持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社会,这一点是绳纹化的特色,安田喜宪称之为”森林的文化”。在那之后,日本的社会组织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但”森林的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一个侧面一直被继承下来了。 因为在三内丸山遗址出土的栗子的DNA的构造彼此类似,当时有可能栽培了栗子树。此外,在绳纹时代中期的各地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荏紫苏、豆子以及荞麦类的种子或者花粉,因而被称为绳纹农耕。不过,当时人们的生活并不是依靠栽培这些作物来维持的,其规模甚小,只构成狩猎、采集经济的补充部分。而到了绳纹时代的后期,主要是在日本西部,出现了小米、稗子、豆子、荞麦以及芋类的栽培痕迹,这种农耕在引进了水稻种植之后,仍在山村等旱田耕种中被继承下来了。 因此,虽说当时有了农业,但从整体上来说,狩猎以及采集依然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虽说是采集经济,但到了晚期,已经形成春天采集新芽以及贝类,夏天捕鱼,秋天采集果实,冬天打野猪、鹿等这种与四季循环相适应的经济生活的节奏。很有可能是因为在日本列岛地区,四季的循环分明而且有规律的缘故。在下一个时代即弥生时代,当农耕文化从亚洲大陆传来的时候,有规律的经济生活节奏成了接受农耕文化的一种有利条件。很显然,要经营以水稻耕作为中心的农业,与四季的循环相对应的生产活动是必要的。 (二)从原始社会到古代国家 豪族居馆的遗址表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已经开始了等级分化。这一动向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作为政治统治组织的国家。实际上,在日本历史上,弥生时代之后从公元4-7世纪的时期被称为古坟时代。各地建造了大规模的坟墓,说明那时出现了政治上势力强大的统治者。一些小国家被合并,形成了统一本州(东北地区除外)、四国、九州以及周边岛屿的国家。那便是日本的古代国家。 国家的形成一方面是一部分统治者垄断权力和财富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政治组织的形成给社会带来和平秩序的过程。对于以务农等为生的一般人来说,国家一方面具有压抑的因素;另一方面又具有保障在和平环境下的安定生活的意义。弥生时代是战争的时代,而进入古坟时代以后,环壑部落以及高地部落消失了。这一事实也表明在不断形成的国家组织之下,各个部落已经没有必要维持自卫的态势了。权力一方面带来压抑;另一方面维持公共秩序。但是,具有这种两面性的不只是古代国家,可以说是国家一般都具有的共通特性。不过,古代国家作为在日本历史上最初出现的国家特别引人注目。从采集经济到农耕经济,继而形成国家,这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共通的历史进程,而在日本,特别是在进入农耕文化的时代之后,这种进程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也构成了日本的明显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