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志军编著
页数:273页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133466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立基于公共行政学130年来的发展历程,聚焦学科史,以公共管理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为主线展开对学科发展的讨论,探讨公共行政学的价值内涵、范式转换和生命张力。通过对行政学产生和发展历史的回顾和考察,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行政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从更广泛的纵横层面把握行政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原因,加深对政府行政活动规律的认识,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原典发展贡献心力,为公共管理学科的普及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杨志军,男,1983年生,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教授、公共安全与风险治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大都市治理”特聘研究员,贵州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策过程与政策变迁、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现代化、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
在《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公共行政评论》《学术月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江苏社会科学》《浙江社会科学》等重要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CSSCI 60余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4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贵州省软科学等各级各类项目20余项。曾获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优秀论文奖、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荣誉论文奖、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上海市发展改革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等奖励及荣誉称号10余项。
目录
上编基于思想学说的公共行政学
第一章公共行政学的确立时期(1887—1926)3
第一节威尔逊与古德诺的行政独立思想3
第二节泰勒和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12
第三节韦伯的理性官僚制19
第四节怀特的行政学理论24
第二章公共行政学的应用时期(1927—1938)31
第一节穆尼的组织原则思想31
第二节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理论38
第三节厄威克和古利克的系统化管理理论43
第四节福莱特的行政动态学理论47
第五节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52
第三章公共行政学的批判时期(1939—1952)57
第一节巴纳德的现代管理理论57
第二节西蒙的行政原则批判63
第三节沃尔多的行政国家理念69
第四节政策科学学派78
第五节西蒙与沃尔多的争辩88
第四章公共行政学的转变时期(1953—1971)93
第一节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93
第二节第一次明诺布鲁克会议100
第三节新公共行政学派104
第四节罗尔斯的《正义论》109
第五章公共行政学的探索时期(1972—1989)116
第一节黑堡学派116
第二节公共选择学派123
第三节新公共管理理论131
第四节无缝隙政府理论136
第五节第二次明诺布鲁克会议141
第六章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时期(1990至今)145
第一节新公共服务理论145
第二节多元公共行政理论151
第三节整体性治理理论158
第四节公共价值管理理论163
第五节第三次明诺布鲁克会议167
第六节新公共治理理论173
第七节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177
下编基于学科比较的公共行政学
第七章行政学与政治学185
第一节关系与定位185
第二节焦点与路径190
第八章行政学与经济学196
第一节关系与定位196
第二节焦点与路径201
第九章行政学与管理学207
第一节关系与定位207
第二节焦点与路径212
第十章行政学与社会学223
第一节关系与定位223
第二节焦点与路径228
第十一章行政学与民族学235
第一节关系与定位235
第二节焦点与路径240
第十二章行政学与法学246
第一节关系与定位246
第二节焦点与路径251
第十三章行政学与哲学257
第一节关系与定位257
第二节焦点与路径262
后记269
第一章公共行政学的确立时期(1887—1926)3
第一节威尔逊与古德诺的行政独立思想3
第二节泰勒和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12
第三节韦伯的理性官僚制19
第四节怀特的行政学理论24
第二章公共行政学的应用时期(1927—1938)31
第一节穆尼的组织原则思想31
第二节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理论38
第三节厄威克和古利克的系统化管理理论43
第四节福莱特的行政动态学理论47
第五节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52
第三章公共行政学的批判时期(1939—1952)57
第一节巴纳德的现代管理理论57
第二节西蒙的行政原则批判63
第三节沃尔多的行政国家理念69
第四节政策科学学派78
第五节西蒙与沃尔多的争辩88
第四章公共行政学的转变时期(1953—1971)93
第一节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93
第二节第一次明诺布鲁克会议100
第三节新公共行政学派104
第四节罗尔斯的《正义论》109
第五章公共行政学的探索时期(1972—1989)116
第一节黑堡学派116
第二节公共选择学派123
第三节新公共管理理论131
第四节无缝隙政府理论136
第五节第二次明诺布鲁克会议141
第六章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时期(1990至今)145
第一节新公共服务理论145
第二节多元公共行政理论151
第三节整体性治理理论158
第四节公共价值管理理论163
第五节第三次明诺布鲁克会议167
第六节新公共治理理论173
第七节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177
下编基于学科比较的公共行政学
第七章行政学与政治学185
第一节关系与定位185
第二节焦点与路径190
第八章行政学与经济学196
第一节关系与定位196
第二节焦点与路径201
第九章行政学与管理学207
第一节关系与定位207
第二节焦点与路径212
第十章行政学与社会学223
第一节关系与定位223
第二节焦点与路径228
第十一章行政学与民族学235
第一节关系与定位235
第二节焦点与路径240
第十二章行政学与法学246
第一节关系与定位246
第二节焦点与路径251
第十三章行政学与哲学257
第一节关系与定位257
第二节焦点与路径262
后记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