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海军著
页数:2册(902页)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030704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对该时期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主要历程、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过程中学术话语权争夺、中国共产党推动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体系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和由此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等诸方面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收集与整理,深入挖掘该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初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方面珍贵历史文献。
作者简介
王海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1919-194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基本经验研究》等学术著作共18部(包括专著8部、编著10部),在《中共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党的文献》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困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30余篇。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课题一般项目3项,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6项。
曾获得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第七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六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等。
目录
绪论
一、 外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二、研究的深入拓展与研究价值
三、研究的总体问题、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四、重要概念界定
五、总体研究框架、子课题构成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六、研究预期目标
七、总体研究思路、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
八、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九、拟解决关键性问题和重难点问题
十、创新之处
十一、基本文献资料的总体分析
十二、文献资料搜集整理方案
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逻辑语境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重要方法论遵循
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发挥重要“智囊”和建构者作用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呼唤
四、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
第二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学术阵地
一、中国共产党哲学社会科学出版政策与出版管理机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机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体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报刊
五、学术平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及其体系建构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历史逻辑
一、早期探索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1919-1927)
二、成长发展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1927-1937)
三、初步建构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1937-1949)
第四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与学术争辩
一、“中西之争”:近代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与学术话语权的转移
二、“学术之争”:学术论战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现代化转型
三、“话语之争”:国共两党学术话语权争辩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发行与国共两党博弈
一、建立和完善庞大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审查系统
二、制定与颁布严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审查法规
三、 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严酷审查与查禁
四、中共领导反查禁斗争的主要途径
五、中共领导反查禁斗争的历史影响
第六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一、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与传播
二、哲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三、历史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四、政治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五、经济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六、教育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七、社会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八、新闻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九、法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十、文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第七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经验启迪
一、 外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二、研究的深入拓展与研究价值
三、研究的总体问题、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四、重要概念界定
五、总体研究框架、子课题构成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六、研究预期目标
七、总体研究思路、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
八、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九、拟解决关键性问题和重难点问题
十、创新之处
十一、基本文献资料的总体分析
十二、文献资料搜集整理方案
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逻辑语境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重要方法论遵循
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发挥重要“智囊”和建构者作用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呼唤
四、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
第二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学术阵地
一、中国共产党哲学社会科学出版政策与出版管理机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机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体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报刊
五、学术平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及其体系建构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历史逻辑
一、早期探索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1919-1927)
二、成长发展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1927-1937)
三、初步建构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1937-1949)
第四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与学术争辩
一、“中西之争”:近代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与学术话语权的转移
二、“学术之争”:学术论战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现代化转型
三、“话语之争”:国共两党学术话语权争辩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发行与国共两党博弈
一、建立和完善庞大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审查系统
二、制定与颁布严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审查法规
三、 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严酷审查与查禁
四、中共领导反查禁斗争的主要途径
五、中共领导反查禁斗争的历史影响
第六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一、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与传播
二、哲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三、历史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四、政治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五、经济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六、教育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七、社会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八、新闻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九、法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十、文学发展及其主要影响
第七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经验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