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卉著
页数:225页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615885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现代新儒家中,唐君毅先生以“道德自我”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主导了其哲学的各个方面。本书的研究目的就在于理清其道德形上学的内在逻辑体系,揭示其哲学构建的最终归趣在于对人之生存状态求“如实观”,以起“真实行”,而成就“真实之存在”。他的道德形上学体系不仅为现实人生设置了道德理想,并为达到此理想提供了修养的方法。因此,研究唐先生的道德形上学体系,不仅可以深入其整个哲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而且可以用它来反思现实的人生问题、道德问题。
作者简介
杨卉,女(1982.2-),汉族,湖北襄阳人,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道德哲学、中国伦理思想史、思想政治教育。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结项成果(批准号:16BKS028),书稿较为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理论发展逻辑。回溯了马克思语言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阐释了马克思的语言哲学思想,彰显了马克思对西方传统语言哲学的超越,揭示出语言哲学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专题讨论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转向发展史上的主要代表人物,重构出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转向的理论进路,呈现了语言哲学转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价值。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唐君毅道德形上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第一节 唐君毅道德形上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唐君毅道德形上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第三节 唐君毅道德形上学发展的历程
小结
第二章 道德生活之源泉——道德自我
节 道德生活的本质
第二节 道德自我的凸显
第三节 道德自我的性质
小结
第三章 道德自我之根源——心之本体
节 心之本体的确立
第二节 心之本体是道德自我之根源
第三节 心之本体确立的途径与心之本体的特性
第四节 心之本体在道德生活中的运动及展开
小结
第四章 道德自我与心之本体的互动
节 道德自我与心之本体互动的前提
第二节 道德自我与心之本体互动的途径——心境感通
第三节 道德自我与心之本体互动的历程
第四节 生命存在的心灵 的动力
第五节 生命存在的心灵 的阻力
小结
第五章 道德自我与心之本体互动的目的
节 理性与理想统一于性情
第二节 尽性立命以达天德流行之境
小结
第六章 唐君毅道德形上学的特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唐君毅道德形上学研究综述
附录二 唐君毅先生心本体论的理想主义道德哲学
附录三 孟子“心性”释义
后记
第一章 唐君毅道德形上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第一节 唐君毅道德形上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唐君毅道德形上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第三节 唐君毅道德形上学发展的历程
小结
第二章 道德生活之源泉——道德自我
节 道德生活的本质
第二节 道德自我的凸显
第三节 道德自我的性质
小结
第三章 道德自我之根源——心之本体
节 心之本体的确立
第二节 心之本体是道德自我之根源
第三节 心之本体确立的途径与心之本体的特性
第四节 心之本体在道德生活中的运动及展开
小结
第四章 道德自我与心之本体的互动
节 道德自我与心之本体互动的前提
第二节 道德自我与心之本体互动的途径——心境感通
第三节 道德自我与心之本体互动的历程
第四节 生命存在的心灵 的动力
第五节 生命存在的心灵 的阻力
小结
第五章 道德自我与心之本体互动的目的
节 理性与理想统一于性情
第二节 尽性立命以达天德流行之境
小结
第六章 唐君毅道德形上学的特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唐君毅道德形上学研究综述
附录二 唐君毅先生心本体论的理想主义道德哲学
附录三 孟子“心性”释义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