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塑料之父

封面

作者:傅佳妮

页数:164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727071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为中国高分子事业殚精竭虑的一生。徐老是如何从一个南京玄武湖畔出生的富商之子转变成为中国高分子界最杰出的科学家,如何怀揣五棓子塑料之梦远赴美国,再辗转回到家乡重庆开办棓酸塑料厂,从而摇身变为新中国塑料事业的奠基人,成为中国“塑料之父”,如何七十年如一日地勇于开拓,为我国高分子材料工业从无到有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柱、为推动高分子材料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做出了很好贡献,本书都做了解答。本书在描述徐僖院士人生故事之余,也希望唤起青少年学生努力求学,一心上进,艰苦奋斗的优秀精神及爱国情怀。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为中国高分子事业殚精竭虑的一生。徐老是如何从一个南京玄武湖畔出生的富商之子转变成为中国高分子界最杰出的科学家,如何怀揣五棓子塑料之梦远赴美国,再辗转回到家乡重庆开办棓酸塑料厂,从而摇身变为新中国塑料事业的奠基人,成为中国“塑料之父”,如何七十年如一日地勇于开拓,为我国高分子材料工业从无到有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柱、为推动高分子材料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做出了卓越贡献,本书都做了解答。本书在描述徐僖院士人生故事之余,也希望唤起青少年学生努力求学,一心上进,艰苦奋斗的优秀精神及爱国情怀。

目录

第一章 印记(1921—1937)
第一节 原点
第二节 启蒙
第三节 一匹野马
第二章 旋涡(1937—1943)
第一节 铸在人类史上的悲恸
第二节 立志
第三节 立身
第三章 抉择(1943—1947)
第一节 抱负
第二节 绝望
第三节 乱世遇温情
第四章 搏(1947—1949)
第一节 转机
第二节 决战
第三节 实践
第五章 升平(1949—1954)
第一节 归潮
第二节 辉煌的冲刺
第三节 异类
第六章 波折(1951—1978)
第一节 沉浮
第二节 曙光
第三节 渐入佳境
第四节 大获全胜
第七章 盛世·中华(1978—2013)
第一节 春回大地
第二节 老树新花
第三节 展望新世纪
第八章 坚持原则不骄不躁
第一节 荣誉
第二节 公正
第三节 骄傲
第四节 谦恭
第五节 虔诚
第六节 坚毅
第七节 牺牲、怜悯
第八节 奔向朝阳
安息
后记
大师的长镜头
附录
徐僖生平主要学术成就
徐僖年表

节选

第一节原点 儿童感受社会,不是用理论,而是用心。 徐僖从历史深处的南京走来。 这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城,轻巧地糅合了大气磅礴的底蕴和烟雨朦胧的秀美,为徐僖的童年抹上一层梦幻的底色。 正如诗词所云,它深沉——“千里澄江似练,六朝旧事如水。”它幽然——“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20世纪20年代的南京还没有今天这样琳琅满目的建筑、错综复杂的道路。它宁静、疏朗,充满了野趣。每到春天,便开满了樱桃花。到了夏天,则满湖都是荷花。 1921年1月16日,这座美丽的城市静静地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他便是日后的“中国塑料之父”——徐僖。但谁能料想到以后呢?此刻,他正柔弱地依偎在母亲胸脯前,感受着她浓浓的乳香和温柔的注视。 最小偏怜,徐僖格外受母亲疼爱。母亲与家乡的温柔怀抱,令他有幸在坎坷的人生经历之前品尝了一段岁月静好的日子。 不似许多大师出身贫寒,徐僖来自于一个堪称辉煌的富商家庭。他的父亲徐沅是庐山照相馆的创始人,曾为孙中山、蒋介石等人的照相师,以极其讲究的用光行走于各色达官贵人的府邸,为徐家基业打下了基础。 徐沅是一个聪明而有魄力的创业者。他十几岁时由姑父介绍在宁波一家钱庄当学徒,满师后又跑到上海一个广东人开设的照相馆里打杂。这家照相馆的主人施德之深谙生财之道,并且通照相、懂医学,偶尔还监管制造“济众水”业务,因此徐沅对他非常崇拜。 徐沅在照相馆工作了几年后,除了在施德之那学会了一套手艺,还积累了一些资金,于是雄心勃勃地回到南京成家立业。 在家乡立起“庐山照相馆”的招牌时,照相馆还是南京街头的新鲜玩意儿。普通老百姓很少去,而老年人是绝不肯照相的,说“照一次相掉一次魂”,因此光顾照相馆的主要是一些达官贵人。 南京繁华,政商云集,徐家的崛起宛若命中注定。除懂得抢占商机,徐沅还非常精通经营之道。他率先使用了在当时国内照相行业领先的国外相机和影楼布景板,有的布景是美丽湖景,绿树环绕,小船悠悠,颇像颐和园;有的背景是欧式风景,一条宽宽的河道,对岸有尖顶楼群,耸立在一排绿荫之后。 在徐沅的精心治理下,庐山照相馆很快便小有名气。孙中山北上之前,曾专程到庐山照相馆留影,这张照片很快传遍世界。 直到1927年蒋介石入主南京,徐沅就开始多次出入蒋家,为其拍摄照片。谁知照片尚未印出,蒋介石就被迫下野。政治动荡的时代加剧了徐沅对财富积累的迫切感,他心里火急火燎:若蒋介石一败涂地,则照相馆血本无归。 命运再次眷顾了他:当蒋介石再入南京之后,庐山照相馆的照片被蒋介石以重金取走,徐沅也赶上了发财的机会,不到十年便在南京搞得风生水起,不但一家影楼一日入账便有数十上百银元,还兼顾照相器材业务,同时与一些广东朋友合伙开设了分店和饭店。秉承他的理想,日后徐僖的哥哥们亦在南京、上海等地将家业继续发展壮大,轿车、家仆鞍前马后,前呼后拥,风光不可一世。 然而,比起经商有道的父兄,徐僖更爱自己的母亲。当家里所有人的境况都在荣华中冉冉上升时,他母亲却因黯然的家庭背景而逐步退出家庭舞台中心。 徐母原本姓李,是南京城北马家桥一个李姓绸缎工人的女儿。因为徐僖外祖父家境贫穷,无力抚养母亲成人,于是在他母亲出生后,便抱养给另一姓张的绸缎工人,故婚后称张氏。 张氏为人勤俭,徐僖记得:“她给全家扎的布鞋鞋底,就装了一大箩筐”对于父亲,在徐僖的印象中却是:“生意人的习气则十分浓厚,欢喜夸耀自己,希望他的儿子们都走他的道路,开创继承他的家业。” 徐僖父亲与母亲在结婚最初的几年当中,彼此情感尚好。但徐父“在自以为非常得志之后,便开始嫌贫爱富,瞧不起妻子与她娘家,经常向妻子无事挑衅”。 为了避免引起徐父的愤怒,徐母每次去自己娘家时总是隐瞒着丈夫和徐僖的哥哥们。因为徐僖从未泄露过她的秘密,所以他能成为她的跟随者。 徐僖外祖父家非常贫穷,然而舅舅和表兄表姐们在他们每次去的时候都非常热情地把他们当作上客对待。母亲经常向徐僖说起她娘家“命苦”,年少的徐僖只觉得外祖父家充满了和气,却不知道什么叫“命苦”。 徐家虽富,但始终是旧式买卖人家,又逢乱世,徐僖父亲认为孩子们上不上学均无所谓,而母亲又不能主持家中的一切事务,因此他的姐姐(徐惠如)、二哥(徐仲侃)和三哥(徐袆如)在幼年的时候仅读了几年私塾,有的读到初中便中途辍学。徐僖的大哥(徐俨)在姐夫张祖培影响下虽然多读了几年书,然而在读到大学一年级时也放弃了学业。 在此情况下,徐僖和兄姐们从小便享受着“放养式”的童年。母亲虽然非常爱他们,但是因为自己是个文盲,因而对管教孩子往往不知所措。在徐僖八岁开始进小学读书那年,母亲竟把他送到了家附近的一所女子小学(祟淑小学)读了一年书。 在童年时得到天马行空般的自由—_j塞是一件幸事,但也蕴含危险。他不必遵守什么规矩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塑料之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2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