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酒吞北海
页数:304
出版社:长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4928330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他们是虎与狼的搏斗,年幼的狼,稳健的虎,一个在撕咬,一个在控制。谁也不放过谁。他们这十二载,有经年恩怨,有故人情义,有兄长责任,难以言说。相关畅销书
作者简介
酒吞北海,在IT圈敲代码的摸鱼码字爱好者。相信疲惫生活仍有少女梦想,永远喜欢世俗中的小情小爱,热爱一切感情充沛的故事角色。
本书特色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心有所念,循以方寸。无惧死,无惧生,纵行于孤绝,亦有可归之乡。
双男主:成熟腹黑中将×黑莲花班主之子
烽火乱世恩怨情仇阴差阳错家仇国恨
人这辈子需有孤绝之胆、慈悲之心,还得有一生所向。
全文以烽火乱世为大背景,描述了程翰良与李琅玉在国仇家恨下为薪火传承、追求正义、寻找内心归处的不懈努力和努力奋斗。
目录
卷一 故人归马踏青晴
卷二 十年无梦到长安
卷三 百年枯骨恨难消
卷四 更结人间未了因
卷五 早休兵甲见丰年
番外一 孤子可鸣
番外二 一场不被期待的婚礼
节选
《入赘》: “谢谢你的八张葱油面饼,听了八筒,自摸清一色。”她捋了捋长发,很是风情。李琅玉笑笑,算是承认。“我初来乍到,可能许多事上需要指点,四爷处事严厉,还请三姨太今后能帮一把。” 连曼不是个糊涂人,她当然知道好处不是白收的。她仔细打量了一下李琅玉,从头到脚,眼神轻佻,笑得玩味。 “四爷性情难以捉摸,若只是乖巧懂事都不定入他的眼,不过啊,”她走近一步,以极其暖昧的姿势凑近李琅玉耳边道,“那种太聪明的他是绝对不喜欢的。” 三姨太这人看起来着实轻浮,话里虚虚实实,李琅玉不敢全信。后来他又去了厨房,给干活的几个下人一些新婚赏钱,一来笼络人心,二来摸清为人。程公馆人多口杂,总有几双眼盯着自己。他这个姑爷得要当很长一段时间。 半个月后,沁春园的冯班主摆下一台戏,特邀程四爷等人去看。前不久的雷雨天让各处走了潮,程翰良怕程兰在家待着不舒服,便把她跟李琅玉也带过去了。 沁春园是北平有名的戏园子,现在归冯尚元所有,冯班主与他的一众徒弟发迹于江南,后来辗转到北方,那时日军已经侵华,梨园子弟的生活也不如从前。冯家班是少数几个存活下来的,据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乔司令为其作保障。 园子前厅中央放有三十六张八仙桌,台子气派华美,屏风上纺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李琅玉挽着程兰,一路跟在程翰良后面,走马观花,兴致足足。冯尚元与程四爷是旧识,说南道北有大半钟头。他已过不惑之年,说话声音倒是挺斯文正派,想来是练嗓的缘故。 后台是演出人员上妆的地方,李琅玉瞥到一人扮成短打武生的模样,旁边还有一张虎皮,估摸着待会儿是要演《武松打虎》。园子看起来不大,但走一圈才发现费的时间也不少。后院主要是冯家班练习的场所,舞枪弄刀者比比皆是,都是二十岁以上的,没有小孩子。冯尚元惋惜说,他也想找点年轻苗子,这一行最怕断代,但是机缘不够。 李琅玉原本还在东瞧西望,突然在院子西角看见了一物,心猛地悬在嗓子眼,整个人都跟着顿了一下。程兰被他挽着,意识到他的僵硬,便侧过头去,一看,发觉他脸上惨白惨白的。 “琅玉,你怎么了?”程兰担忧地问道,连唤几声,才把人拉回来。 李琅玉平复呼吸,只露出个勉强的笑容,表示无碍。程兰循着他的视线望过去,没什么特别的,只有一根红缨银枪放在兵器架上,枪杆雪亮。 冯班主安排的这出戏果然是《武松打虎》,演武松的人手脚利索干净,动作流畅,毫不拖泥带水。台下的几位老板看得不亦乐乎,程兰也很喜欢。冯尚元给程翰良满了一杯茶,随口道:“这孩子上台次数不多,台风没有其他人成熟。” 程翰良倒是不以为意,他说:“人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武松打虎,本来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这时,有位老板突然开口:“我想起来了,程四爷年轻时也曾入过梨园,还是在傅家班。”话毕,冯尚元脸色一沉,也不说话了。李琅玉微微偏头去听。 又有一人说:“傅平徽在北平也算是个人物,当年的傅家班可以说是梨园第一,谁知他后来私售鸦片,通敌叛国,勾搭上了日本人。一家被烧也是报应。” “这种汉奸就该千刀万剐,幸好被乔司令给办了,留着也是祸害国人。”谈到这种话题,人们总是义愤填膺。 程翰良抿了一口茶,面上冷漠:“傅平徽曾经是我师父,如今想来,确实世事难料。”他说得很轻,不悲不喜,琢磨不出情绪。一小时后,戏台上的武松已经将老虎压制身下,动作威武,大快人心。程翰良见李琅玉目不转睛,于是笑着问他:“这么好看?” “嗯,好看。”李琅玉对上他的视线,带着明灿灿的笑,十分耀眼,“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喜欢。” 高台上的大戏唱了一出又一出,先前还是紧张激烈的武戏,现在到了凄凄惨惨的文戏,添茶人来了三拨,李琅玉有点乏了,他心里惦记着一件事,想去弄清楚。起身前他跟程兰打了个招呼,说四处走走,很快回来。 一离座,便直接去往后院的方向。冯家班的弟子还未散去,院子里花花绿绿,人来人往,他足下生风,两步、三步,朝兵器架所在处走去。 还好,还在,那根红缨银枪。 他抚上有些老旧的枪身,微微磕绊的触感摩擦着指腹,每一处痕迹都如古道车辙般,清晰又沉重。李琅玉就这样把它握在手心里,沉甸甸的,像是握住了破碎的山河、颓圮的家园。旁边一弟子路过,李琅玉问他,这枪是哪来的。 “什么哪来的,这是我们冯家班的枪,跟了师父好多年。” 哦,竟是这样。 李琅玉痴痴地看了好一阵,舍不得放下。他依着记忆里的模糊路数,耍了个转圈,只五下,便感觉渐渐想起了大半。于是他忍不住又点地直挑,继而行步单劈,还不够,反身连刺! 可就在这时,不过抬眸的工夫,李琅玉便怔住了。他看到了程翰良,在他面前,一双眼酝酿着千尺潭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