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庞惊涛
页数:272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22012800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近年来对四川作家的24部作品进行评论的总集。作者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品藻方式,系统而最入地对四川老中青三代近二十位作家蒋蓝、马平、龚学敏、何永康、凸凹、杨玉华、章夫、张花氏、赵晓梦、杜阳林、韩玲、陈泽波、袁远、萧子屈、蒋林、黄勇、张书林、林赶秋、赵琨的二十四部文学作品进行评点,其中既有赞歌,也有谏词,既平易通俗、又有学术旨趣,为观察近年来四川文学的整体面貌提供了一个具有个性化的窗口。
作者简介
庞惊涛,自署云棲阁主,别号守榆居士。四川省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成都市作协散文委员会主任,“钱锺书学”研究者,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蜀山书院山长,书评人。著有《啃钱齿余录——关于钱学的五十八篇读书笔记》《钱锺书与天府学人》《青山流水读书声》《看历史》等作品。
本书特色
《蜀书二十四品》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作牵引,专门评说关于蜀地的二十四部著作,让人眼前一亮。二者虽不是一一对应,但仿佛是抛出的丝线,作者用司空图钓起笔下的研究对象,既高屋建瓴,又有独特的审美感受,令读者一下子进入一个明澈通透的境界。像一个乐队,在指挥棒的引导下,发出完美和谐的音调;也像一首散文诗,首句就紧紧拨动了读者的心弦。《蜀书二十四品》虽立足于蜀地一隅,但用的是广角镜头,给人以天高地迥、海阔天空之感。
情思融会与钟毓性灵是本书的另一特长。当前,学院派文学艺术评论较大的问题是被概念缠绕,易受到学科知识阻隔,变得越来越八股,甚至面目可憎。感悟式文学艺术批评往往陷入感性认知,容易使才滥情,缺乏应有的节制和理论深度。《蜀书二十四品》注重情思结合,在强调思想穿透力的前提下,又注入情感和灵性。这既需要识见、胆气、才情,又需要悟性、灵气、智慧,还需要节制、平衡、定力。
目录
科幻小说的空间建构
——以《时空迷阵》为例 002
流 动
诗的灵动与史的厚重
——读诗人赵晓梦的长诗《钓鱼城》 011
清 奇
方言写作的对抗与妥协
——以周恺长篇小说《苔》为对象 021
旷 达
绘事后素
——读作家何永康的散文集《野墨集》 036
高 古
再谈文学叙事的历史意识
——读作家张花氏的历史随笔《东坡茶》048
典 雅
祖鞭先著与社酒先尝
——读作家林赶秋的历史随笔集《古书中的成都》057
自 然
一次成功的文学画像
——读作家凸凹的长篇小说《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 062
实 境
风景的历史与历史的风景
——读作家黄勇的历史随笔集《走马锦城西——五百年前的诗意成都》 075
委 曲
找到诗的诗性与神性
——读诗人龚学敏的《像李商隐那样写诗》 082
疏 野
类型小说的分野与合流
——读作家泽波的长篇小说《漂木》 088
沉 著
最大限度地回到历史现场
——读作家章夫的历史随笔集《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095
含 蓄
从“我见”“主见”到“共见”“高见”
——《我见陈道明:用角色与观众交流》的表演艺术研析进阶 105
洗 炼
民间力量与学人视野
——读学者杨玉华的《成都最美古诗词一〇〇首详注精评》 112
劲 健
西方推理叙事的越界与反超
——读作家萧子屈的长篇小说《王牌密码》 119
悲 慨
三层内核,层层剥解
——读作家张书林的长篇小说《白日梦》 125
冲 淡
乡村政治学的细密演绎
——读作家罗伟章的长篇小说《谁在敲门》 136
超 诣
探求灵魂的气息
——读作家马平的长篇小说《塞影记》 148
纤 秾
茶人与察人的能量场
——读茶人唐丽娟的《小日子茶》160
雄 浑
道可致而不可以求
——读蒋蓝《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167
精 神
与《在人间》的苦难叙事互阐
——读作家杜阳林的长篇小说《惊蛰》 178
形 容
认识杜甫的十六个侧影
——读诗人向以鲜的人物传记《盛世的侧影:杜甫 评传》 192
绮 丽
事件与时间中的《吾儿吾女》
——基于齐泽克的哲学解读与王安忆的文学理论 212
飘 逸
大爱无疆的时代画卷
——报告文学《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略论 236
豪 放
同情与偏爱
——评韩玲对藏地玉观音《阿扣》的文学创造 246
跋 257
节选
《钓鱼城》诗注的方法
和历史上的古典诗注传统理路不一样,《钓鱼 城》的诗注不是后人对前诗的补注,而是作者在创作 《钓鱼城》时即已架构好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诗人自己写作并自己注释。细读《钓鱼城》的十七条注释, 可略窥作者赵晓梦的传统阐释学旨趣。他对《钓鱼 城》的创作,在明确诗史互重的前提下,实则更偏向 于“史”,即通过注释来完成对历史的解析求证,而 不是通过注释来延长诗的抒情。由于《钓鱼城》呈现 了一定的古典注释学的面貌,这就使《钓鱼城》的整 体文本显示出史著严谨客观的学术气质,而不单纯体 现为诗的浪漫与灵动。因此较之其他相类的长篇叙事 诗,《钓鱼城》更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文系博 士生导师陈永正先生在他的《诗注要义》一书里, 对诗注提出了文学与文献学兼重的学科要求,以此 可以移来解释《钓鱼城》的诗注方法论:长篇叙事 诗高度的文学性与文献的高度严谨性结合,两种学 科在赵晓梦精巧的糅合下,使诗的部分呈现了文学 的灵动,而文献的部分,则呈现出了史的厚重,实 则体现为历史的分量,二者相得益彰,互借光辉, 合成双璧。
在具体的注释选择上,《钓鱼城》显示了作者 便于读者理解和历史辩论为主的原则。因此,十七 条注释,几乎没有一条和诗本身的情绪以及意境相 关,而是紧扣历史人物、地名以及名物展开。其材 料选取,也注意在充分利用《元史》等官方正史资 料的基础上,兼而采用地方文献、志书、行状、笔 记、见闻录乃至出土文物,以客观呈现诗所不能呈 现的历史面目,给读者提供一个自行辨别历史的机 会。如关于蒙哥死因和死地的注释、蒙哥葬地“起 辇谷”的注释,都最大可能地将作者所掌握的史料 客观呈现,读者在激发诗情之余,也可以通过注 释,弥补蒙元史认知的不足,并构成自己的史实判 断。这种诗注方法,也使《钓鱼城》这个长篇叙事 诗,兼有了历史随笔的副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钓鱼城》中对内部资料 的运用,可能会为正统史家所忽略和轻视,但赵晓 梦却理直气壮地将它引在了注文中,体现了一种诗 注的开放态度。显示为内部资料的《钓鱼城历史学 术讨论会论文资料集》,是1981年10月15日至20日 在合川召开的钓鱼城历史学术讨论会专家论文的结 集。虽然是内部资料,但专家论文仍然很有史料价 值。我在写作《杭州的儒家与书院文化》一书时, 也特别注意杭州及所辖区(市)县编辑整理的“内 部资料”,它们虽然不是正规出版物,但由于大多是地方政协牵头整理的文史资料辑,往往于史有 补。赵晓梦在《钓鱼城》中的史料注释,特别注意 对“内部资料”的运用,可能和他作为合川人,十 分谙熟并能全面掌握地方文史资料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