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跨学科教育原理

封面

作者:赵传栋

页数:170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4761816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跨学科教育原理》一书对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跨学科教育做了阐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跨学科的教育基础;二、中小学的学科跨越;三、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跨学科的概念、类型、意义以及各门课程跨学科学习的具体方法。本书涉及中小学几乎所有课程的跨学科学习问题,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这些学科之间互相交叉,为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传统的分科学习中,各门学科知识条块分割,互不干涉。学生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也相对独立,缺少系统的融合互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和协调处理。跨学科学习就是要打破这种各学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让学生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目录

目录

Contents上编跨学科教育基础

第一章绪论3

第一节跨学科,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3

第二节跨学科的概念5

第三节跨学科的特征13

第四节跨学科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14

第五节跨学科的意义16

第二章跨学科的基本原则19

第一节目的性原则19

第二节科学性原则20

第三节创新性原则21

第四节价值性原则22

第三章跨学科的类型24

第一节实践主体的类型24

第二节研究目的的类型26

第三节学科交叉的类型27

第四节交叉要素的类型30

第五节交叉学科的类型33

第四章跨学科的素质37

第一节合理的知识结构37

第二节浓厚的研究兴趣39

第三节强烈的好奇心42

第四节深刻的洞察力42

第五节科学预见能力44

第六节优异的操作能力47

第七节持之不懈的毅力49

第八节群体协作的能力50

第九节高尚的道德情操52

第五章跨学科思维54

第一节类比思维54

第二节联想思维56

第三节想象思维59

第四节因果思维64

第五节批判思维67

第六节打破思维定式69

第七节侧向思维与逆向思维73

第八节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76

第九节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78

第十节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81

第十一节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83

第十二节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87

第六章跨学科的方法94

第一节模仿法94

第二节移植法101

第三节渗透法105

第四节综合法110

第五节用途拓展法112

第六节头脑风暴法114

第七节德尔斐法116

中编义务教育的学科跨越

第七章德育的学科跨越121

第一节爱国主义的跨学科教育122

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的跨学科教育133

第三节人生观的跨学科教育136

第四节意志品格与跨学科教育139

第五节德育跨学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40

第八章语文的学科跨越142

第一节语文中的多彩生物142

第二节语文中的数学智慧144

第三节语文中的物理知识146

第四节文以载史,史以文传148

第九章数学的学科跨越150

第一节物理学家的数学工具151

第二节地理中的数学153

第三节生物的数学才能155

第四节天文学的数学基础157

第十章物理的学科跨越162

第一节地学现象的物理解释162

第二节宇宙空间,物理学的巨型实验室166

第三节生物中的物理现象171

第四节当代物理科技与学科跨越173

第十一章化学的学科跨越177

第一节生物的化学通信177

第二节语文中的化学179

第三节物理与化学的学科交叉181

第四节化学与历史的交叉182

第十二章生物的学科跨越184

第一节地理环境中的奇异生物184

第二节生物与音乐的不解之缘187

第三节生物与历史的交叉190

第四节生物工程与学科跨越191

第十三章地理的学科跨越193

第一节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兴衰演变193

第二节地理环境中的化学魔术师197

第三节地理环境与语文199

第四节地理环境与美术风格203

第十四章音乐的学科跨越205

第一节语文与音乐206

第二节音乐与物理学的汇流209

第三节地理环境与音乐风格212

第四节音乐中的数学214

第十五章美术的学科跨越217

第一节音乐与美术的不解因缘218

第二节美术中蕴含的数学原理221

第三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24

第四节历史与美术226

第十六章体育的学科跨越227

第一节体育与生物的万般联系227

第二节古诗文中的体育运动229

第三节体育中的音乐232

第四节历史与体育234

第十七章美育的学科跨越235

第一节发现自然之美236

第二节发现社会之美239

第三节发现科学之美241

第四节发现艺术之美243

第十八章劳动的学科跨越246

第一节德育与劳动246

第二节语文与劳动249

第三节音乐与劳动251

第四节体育与劳动253

第五节美育与劳动256

下编跨学科研究性学习

第十九章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概述261

第一节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概念261

第二节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征262

第三节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264

第四节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意义265

第二十章课题的选择267

第一节课题的来源267

第二节选题的基本原则273

第三节课题的类型275

第四节选题的技巧276

第五节课题的论证与评价278

第二十一章研究的设计279

第一节明确研究课题279

第二节形成研究假设280

第三节选择研究对象281

第四节选择研究方法283

第五节制订研究计划283

第二十二章研究的方法287

第一节科学观察287

第二节科学实验290

第三节文献研究293

第四节田野研究297

第五节调查研究299

第六节个案研究302

第七节历史研究305

第八节比较研究309

第二十三章研究成果的表述313

第一节研究成果表述的意义313

第二节研究成果表述的要求314

第三节研究成果的表述规范315

第四节研究报告318

第五节研究论文319

第二十四章成果的评价与推广321

第一节评价的原则321

第二节评价的内容322

第三节评价的方式323

第四节成果的推广325

参考文献327

节选

跨学科教育原理 第一章绪 论
如今科学研究已经进入跨学科行动的大科学时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当代任何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等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质,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单一学科和思维方法所能完成的,只有在多种学科的高度综合和多种方法的联合运用中,才有可能得到圆满解决,这要求人们必须进行跨学科研究。〖MZ(2〗第一节跨学科,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MZ)〗
跨学科行动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一、 对象的多学科化需要跨学科行动
当代任何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种学科的参与才有可能。
比如,面对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就尤其需要学科的跨越。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要解决新冠肺炎的问题,就绝不是某个人、某门学科所能胜任的。新冠肺炎涉及医学、病毒学、流行病学、病毒溯源、免疫学、基因科学,此外还对社会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城市管理、教育、卫生等各行各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冠病毒没有国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敌人,要应对新冠肺炎,必须全世界各国、各行业、各学科共同协作行动。
可以说,当代社会一切重大课题不通过跨学科研究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综合多学科、多方面社会力量开展集成性的研究。这种对象的多学科化趋势,势必要求开展跨学科研究。
二、 学科的多对象化催生跨学科研究
科学的发展还表现为学科的多对象化。某一学科的理论、知识、技术往往可以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得到应用,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这就必然催生了跨学科研究。
当代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946年2月14日,是计算机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这一天,一台名叫ENIAC(埃尼阿克)的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这部电子计算机是一个庞然大物,共用了约18 000个电子管,占地约170平方米,重约30吨。它每秒钟可做5 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运算,耗电量也很惊人,为每小时150千瓦。尽管它这样笨重,而且效率和精度都不够高,但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开辟了用机器代替人的脑力劳动的新时代。
如今,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工具的工业自动化、农业自动化、交通运输自动化、医疗保健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书报排印自动化等已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尤其是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构成了计算机网络,使人类社会迈入了网络时代。大众使用的智能手机就是一台台电脑,一个手机的运算速度就是初代电脑的数百万倍。人类从此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地球村”。
计算机几乎和当今所有领域、行业、专业、学科交叉在一起,实现了当今时代最为宽广的学科跨越。同时,计算机也只有在广泛的学科跨越中,才体现出它的巨大价值,否则,它就仅仅是一台机器。
当代社会与科学发展的这种学科多对象化和对象多学科化趋势,势必导致跨学科研究成为必然和普遍的模式。
三、 跨学科行动,当代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正因为有跨学科行动,才有当代科技的高速发展。
如今,伴随着5G技术的发展,人类正在稳步跨入激动人心的万物互联时代,万物互联更离不开跨学科行动。
什么是万物互联?
万物互联就是通过超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感应器、云计算、卫星定位、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的结合,按照约定协议将包括人、机、物在内所有能够被独立标识的物端按需求连接起来,汇聚人类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实现对一切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借助“万物互联”,我们将能随时随地获取任何我们想要了解的一切信息。比如:
家长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你吞下一枚含有微型传感器的药丸,马上就能检测到身体的有关健康指标,并通过手机加密网络将所有的信息传递给你的医生。医生随身携带的终端设备马上会显示相关信息,并能根据你的病情,开出一些处方药。
农民在家操作电脑或手机,可以实时查看大棚内蔬菜生长情况;可以完成果园的浇水、施肥等工作;还可以实时分析土壤数据,预警果园病虫害……
万物互联催生了智慧制造体系、智慧贸易体系、智慧物流体系、智慧能源应用体系、智慧公共服务体系、智慧社会管理体系、智慧交通体系、智慧健康保障体系、智慧安居服务体系、智慧文化服务体系……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正悄然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万物互联离不开学科跨越。
要实现万物互联,绝不是仅凭某个人、某门学科或某项技术就能完成的,需要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区域链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这一切又离不开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支撑,同时还需要涉及相关的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医疗健康、休闲旅游、清洁能源、教育教学等行业的知识……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科的跨越。也正是学科的跨越才使万物互联成为现实。
跨学科行动,正在创造层出不穷的人间奇迹。当代许多科研成就,从嫦娥探月工程到北斗导航系统,从500米口径的“中国天眼”到“奋斗者”号深潜器探海,每一件都离不开跨学科行动。跨学科行动,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蓬勃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跨学科教育原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17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