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邵牧君著
页数:118页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10605079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西方电影中的技术主义传统、西方电影中的写实主义传统、西方电影中的现代主义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技术主义电影的先驱者;格里菲斯的贡献;制片厂制度等。
作者简介
邵牧君(1928-2015),男,出生于上海,1949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继续深造。中英文功底深厚,并通晓德、法、意等多国文字。著名电影理论家、翻译家、评论家。 1951年起历任文化部电影局艺委会研究室翻译、中国电影出版社外国电影编辑室编辑、中国影协外国电影研究部主任、中国影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中国影协书记处书记、《世界电影》主编、中国世界电影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等职。自20世纪50年代始,翻译了大量西方电影理论、剧本、创作谈等电影学专著,同时撰写大量研究论文。主要译作有《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作者:[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作为艺术》(作者:[德]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随想录》(作者:[法]雷内·克莱尔)、《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作者:[美]约翰一霍华德·劳逊)、《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作者:[美]爱德华-茂莱)。代表著作有《电影新思维》《禁止放映:好莱坞禁片史实录》《银海游》《西方电影史概论》。
目录
第一节 应当研究电影史
第二节 电影史的分期问题
第三节 西方电影史上的两大传统
第一章 西方电影中的技术主义传统
第一节 技术主义电影的先驱者:乔治·梅里爱
第二节 格里菲斯的贡献
第三节 制片厂制度
第四节 类型电影
一、喜剧片
二、西部片
三、犯罪片
四、幻想片
第五节 战后好莱坞电影的衰落
第二章 西方电影中的写实主义传统
第一节 弗拉哈迪和英国纪录片运动
第二节 好莱坞反对写实主义
第三节 让·雷诺阿
第四节 战后的勃兴
第五节 理论的作用
第六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第七节 真实电影
第三章 西方电影中的现代主义
第一节 西方文艺中现代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西方电影中现代主义的历史
第三节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技巧特点
节选
《西方电影史概论》: 把文学作品分成不同的类型并给各个类型规定其题材范围和技巧特点,那是由来已久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曾试图把诗(文学)区分为悲剧、史诗和抒情诗等,并规定每个种类的特质和描写范围。他的结论是悲剧在文学中是最高级的。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文艺复兴时代被重新提起,并在古典主义时期进一步发展成一整套严格的格律,即所谓古典主义的诗学。于是在文学语言上要求字分“雅”“俗”,严守韵律,在悲剧技巧上定下了时间、地点和动作的三一律。但这种机械、严峻的戒律后来被彻底推翻,艺术家在灵感的驱动下不再受什么“类型”观念的束缚。因此,当类型的观念在20世纪的好莱坞重新复活时,似乎给人一种倒退的可笑感觉。 好莱坞为什么要回到类型的观念上去呢?这就涉及好莱坞类型电影作为一种影片创作方法同一般的划分影片样式的做法十分不同的地方。这个区别十分重要。首先,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在观念上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思想。它毋宁更接近于古典主义诗学的格律思想。亚里士多德当初对诗(文学)进行的分类主要是描述性的,是对已存文学作品的某种研究总结,而不是规定性的,不是向创作者发出的命令。古典主义诗学则是某种规范性的律令,特别是当它得到了法国官方的支持之后,它对创作者具有某种强制的作用。在好莱坞,类型观念在制片厂制度下同样也具有某种规定性的性质,而后来好莱坞类型电影渐失原意,归根结底就是这种规定性逐渐趋于消失,越来越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样式划分。其次,好莱坞的类型观念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纯粹是出于商业上的需要,不过电影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它同时还是一种思想意识的手段,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商品的商业需要必然地也反映了某种社会的需要。美国电影研究家尤第斯·赫斯在《类型电影的现状》一文中曾指出,许多人研究了类型电影在美国观众中极受欢迎的原因,但谁也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美国类型电影会产生、发展并变成美国最流行的电影产品。照赫斯的说法,“这类影片之所以产生和在商业上大获成功,是因为它们暂时解除了人们在认识到社会和政治冲突后产生的恐惧心情,它们帮助打消了人们在这种冲突的压迫下可能萌发的行动念头。类型电影引起满足感而不是触发行动要求,唤起恻隐之心和恐惧感而不是导致反抗;它们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因为它们大力帮助维持现状,给受压迫的人们以安抚,诱使这些由于缺乏组织而不敢采取行动的人们满心欢喜地接受类型电影中对各种经济和社会冲突提出的荒谬的解决办法。当我们回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时,这些冲突依然存在,于是我们便再到类型电影中去寻求安抚和宽慰——这就是类型电影受欢迎的原因”。 赫斯的分析很好地概括了好莱坞类型电影的逃避现实的一面,或者说类型电影的消极的一面。好莱坞电影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也仍然一枝独秀,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其原因即在于这种逃避现实的电影给被现实冲突搞得烦躁不堪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忘却一切的梦幻环境。 但是类型电影之所以受到观众欢迎,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原因。类型电影的产生是制片商在看到某部影片大受欢迎之时便争相模仿的结果。完全可以说,类型电影不是对人生的模仿,而只是对第一部成功影片的模仿。一般认为,类型电影有三个基本元素,一是公式化的情节,如西部片里的铁骑劫美、英雄解围;强盗片里的抢劫成功、终落法网;科幻片里的怪物出世,为害一时等。二是定型化的人物,如除暴安良的西部牛仔或警长,至死不屈的硬汉,仇视人类的科学家等。三是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如代表邪恶凶险的森林,预示危险的官堡塔楼,象征灾害的实验室里冒泡的液体等。从艺术上说,这类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是不可取的,但由于这种公式和概念并不是干巴巴的,相反地往往颇有刺激性,所以很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哪怕见头知尾,仍然流连忘返。不过反复出现次数太多,照样会惹人厌烦,这就是为什么好莱坞类型电影在制作上具有“热潮”的特点:在人们厌烦了西部片热潮之后,便出现恐怖片热潮,然后又出现什么别的类型影片的热潮,如此周转不息,内容还是老一套,并不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