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封面

作者:任献青,熊磊

页数:45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3073586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之一。共有十六章,前两章为绪论和儿科学基础,第三到十六章分别介绍了各个系统的疾病。全书不仅涵盖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基本知识点和各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也设有数字化资源作为拓展内容,包括病案思考、古籍选读、部分新版指南等,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内容。本书最后附有小儿推拿疗法、计划免疫程序、血液常规及生化检测正常参考值、尿液检测正常参考值、方剂名录。

本书特色

本书可供全国高等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从事中
西医结合工作的临床医师、教学与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概况 1

第二节 西医儿科学发展概况 5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发展概况 6

第二章 儿科学基础 8

第一节 小儿年龄分期与生长发育 8

第二节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5

第三节 小儿营养与保健 19

第四节 儿科诊法概要 27

第五节 儿科治法概要 36

第六节 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41

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 54

第一节 呼吸系统中西医概述 54

第二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57

第三节 急性支气管炎 63

第四节 肺炎 67

第五节 支气管哮喘 79

第六节 反复呼吸道感染 89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 94

第一节 消化系统中西医概述 94

第二节 小儿腹泻病 96

第三节 胃炎 105

第四节 厌食症 111

第五节 口炎 115

第五章 泌尿系统疾病 123

第一节 泌尿系统中西医概述 123

第二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125

第三节 肾病综合征 132

第四节 泌尿道感染 142

第五节 遗尿 148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 153

第一节 血液系统中西医概述 153

第二节 小儿贫血概述 156

第三节 缺铁性贫血 159

第四节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166

第五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172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80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中西医概述 180

第二节 病毒性心肌炎 183

第三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 190

第四节 先天性心脏病 196

第八章 风湿性疾病 204

第一节 风湿性疾病中西医概述 204

第二节 风湿热 207

第三节 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 213

第四节 过敏性紫癜 219

第五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225

第九章 神经系统疾病 231

第一节 神经系统中西医概述 231

第二节 小儿惊厥 236

第三节 化脓性脑膜炎 245

第四节 病毒性脑炎 251

第五节 小儿癫痫 258

第六节 脑性瘫痪 270

第十章 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 277

第一节 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中西医概述 277

第二节 孤独症谱系障碍 279

第三节 抽动障碍 285

第四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292

第十一章 感染性疾病 298

第一节 麻疹 298

第二节 幼儿急疹 304

第三节 风疹 307

第四节 猩红热 310

第五节 水痘 315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 320

第七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24

第八节 手足口病 329

第十二章 新生儿疾病 337

第一节 新生儿疾病中西医概述 337

第二节 新生儿黄疸 341

第三节 新生儿硬肿症 347

第四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352

第十三章 营养障碍性疾病 359

第一节 营养障碍性疾病中西医概述 359

第二节 小儿单纯性肥胖 361

第三节 营养不良 365

第四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72

第十四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379

第一节 内分泌系统中西医概述 379

第二节 性早熟 382

第三节 矮小症 387

第十五章 小儿危重症 393

第一节 心搏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术 393

第二节 感染性休克 399

第十六章 中医相关病证 407

第一节 慢性咳嗽 407

第二节 腹痛 411

第三节 积滞 416

第四节 便秘 419

第五节 鼻鼽 423

附录 428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PPT 444

节选

第一章 绪论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在中医儿科学、西医儿科学的基础上,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临床学科,是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人体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与疾病中西医诊治的一门医学科学,是我国儿科医学体系的三大主体之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儿科学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荟萃了中华民族儿童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最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萌芽期(远古至南北朝) 这一时期,儿科尚未形成专业,仅有一些零散的文献记录。商代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儿科病名的记载,如“龋”(龋齿)、“蛊”(寄生虫病)。《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 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为最早的“小儿医”。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婴儿病痫”“婴儿瘛”等儿科疾病。《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典籍,不仅建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还有不少关于小儿生理、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记载,如《灵枢 逆顺肥瘦》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素问 通评虚实论》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常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 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秦汉时期,对小儿疾病的认识和防治已有医案记载。西汉淳于意《诊籍》里记载“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医案。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论治外感病、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中医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我国已形成医学教育体系。据《唐六典 卷十四》记载,在南朝宋文帝时,已经设置了政府医学教育。 二、形成期(隋朝至宋朝) 隋唐时期,不少医家在著作中专门论述小儿疾病。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小儿杂病诸候》中论述了小儿伤寒和时气两类外感病,及内伤、外科等儿科病证的病名、病因病理和证候,并提出了一些小儿养育观。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少小婴孺方》,载方320 余首,将小儿病证分为九门,对小儿出生护养及伤寒、咳嗽等常见病的诊疗均进行了论述;在《千金翼方》中又载小儿方75 首。 唐高祖时,朝廷设立太医署,专设少小科,学制5 年,促进了儿科专业人才的培养。 唐末宋初的《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书中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即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对后世认识小儿生理特点有重要影响,书中还论述了小儿脉法及小儿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 北宋钱乙是中医儿科发展史上的杰出医家,其弟子阎季忠整理钱乙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编成《小儿药证直诀》。①该书提出小儿生理特点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②钱乙首创小儿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证有虚、实、寒、热之分,方有温、清、补、泻之别。③钱乙在儿科四诊中尤重望诊,特别是“面上证”“目内证”。④在治疗用药上,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注意柔润清养,运补兼施。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创134 方,如六味地黄丸、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泻青丸等,许多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各科广泛应用。同时阐明了急、慢惊风为阴阳异证,认为急惊风属阳、热、实,治合凉泻;慢惊风属阴、寒、虚,治合温补,成为后世治疗惊风的准则。治疗小儿伤风用大青膏,热病神昏惊搐用凉惊丸、抱龙丸,《小儿药证直诀》附篇《阎氏小儿方论》中的至宝丹、紫雪丹更成为热病开窍息风的常用方。钱乙的学术思想对整个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世称其为“儿科之圣”。 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传染病流行,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此类病证,并撰写了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南宋名医陈文中注重小儿生理上“阳气为本”和病理上“易虚易寒”的特点,在小儿时病和杂病的治疗中,时时顾护阳气,认为“药性既温则固养元阳”,将温补法广泛用于多种病证及疾病的不同阶段,创立了儿科温补学说。其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和《小儿病源方论》,提出治疗痘疹不可妄投寒凉之剂,因阴盛阳虚而出迟或塌陷者用附、桂、丁香等温燥之药;提出“养子十法”。以陈文中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与以钱乙、董汲为代表的寒凉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南宋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整理汇集了宋代以前的儿科学术成就,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同时期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从初生儿至年长儿,对内外五官诸多疾病的证治分门论述,如认为初生儿脐风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主张用烧灼断脐法预防该病。 三、成熟发展期(元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中医药学在金元时期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新时期,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医家流派各有所长,极大推动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刘完素在《宣明论方 小儿门》中提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主张以辛凉苦寒、清热养阴法治疗小儿热病。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对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治疗小儿杂病善用升阳健运之法,其创立的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方剂至今仍在儿科广泛应用。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法,为小儿治疗热性病采用“上病下取”法提供理论依据。朱丹溪著《幼科全书》,提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注重养阴。 元代曾世荣著有《活幼口议》及《活幼心书》,详论初生儿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早期的集中论述。他将急惊风归纳为“四证八候”,四证者,惊、风、痰、热是也;八候者,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是也。提出镇惊、息风、退热、化痰的治法,创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方,并提出了“惊风三发便成痫”等论点,对现今临床仍有很大指导意义。 明代鲁伯嗣的《婴童百问》将婴幼儿病证设为百问,分条论述,详究其病源与证治,列方共800 余首,多为常用良方。 明代薛铠著、薛己增补的《保婴撮要》,详论皮肤、骨伤、眼、耳鼻咽喉、口齿、肛肠等小儿外科病证70 余种,分析小儿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备,对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代世医万全著有《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等。重视小儿护养,提出“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在钱乙和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基础上,提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万氏强调调理脾胃在儿科治疗中的重要性,提出“首重保护胃气”。处方用药精炼而切合病情,提出“大抵小儿易为虚实,调理但取其平,补泻无过其剂”。 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 幼科》概括整理了明代以前有关儿科的诸家论说,并参与己见,书中引证广博,是明代集幼科大成的学术著作。张景岳在《景岳全书 小儿则》中重视乳母与乳儿之间的关系,提出小儿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提出小儿“阳非有余”而“阴常不足”的观点,临证用药注重甘温扶阳。 清代夏禹铸所著《幼科铁镜》重视望诊,遵循“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论点,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脏腑寒热虚实,并用“灯火十三燋”法治疗脐风等证。对惊风的治法提出“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理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清代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对麻疹各个阶段及并发症的辨证与治疗做了详细的阐述,是一本较有影响的麻疹专著。 清代陈复正著《幼幼集成》,详细叙述儿科诊法及内治诸法,将指纹辨证方法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至今为临床所采用。 清代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 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详述了痉(惊)、疳、痘、麻四证的病因与治法,对儿科临证具有指导意义。他创制的银翘散、桑菊饮等方更是被奉为治疗温病的经典方。 明清时期麻疹、天花流行,明清医家对痘疹防治十分重视。现有麻痘专书120 余部,绝大部分出自明清医家之手。郭子章的《博集稀痘方论》载有“稀痘方”,董含的《三冈识略》载有痘衣法,即原始的人痘接种法,在明 隆庆年间(1567~1572)已盛行各地。至17 世纪,人痘接种法先后流传至土耳其、英国、俄罗斯等国,较英国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1796 年)早200 多年,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民国时期许多医家勤求古训,融会新知,如徐小圃传承了温补学派擅用温阳药回阳救逆,奚泳裳传承了寒凉学派善取寒凉药清解热毒等,救治了许多时行病危重症患儿,至今仍被广泛学习应用。 四、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祖国医学有了迅速发展,儿科领域出现了崭新局面。古代中医儿科痧、痘、惊、疳四大证中的痘(天花)被消灭,痧(麻疹)为散发性疾病,重证惊风与疳证逐渐少见,随之被肺炎、腹泻、佝偻病、贫血“四病”取代。 在治疗方面,中医儿科对病毒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癫痫、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的认识与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临床诊疗水平大为提高;对现代临床新出现的疾病如手足口病、儿童抽动症、性早熟、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应用中医理论分析其病因病机,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扩大了中医儿科的诊疗范围;在其他如细菌性痢疾、百日咳、猩红热、秋季腹泻、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肾炎等儿科疾病的防治研究工作中,中医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剂型改革方面,除进一步研究传统的丸、散、膏、丹外,陆续研制出冲剂、口服液、栓剂、膜剂、喷雾剂、注射液等。敷贴、艾灸等外治疗法方便了儿科临床,提高了患儿依从性,得到了家长的青睐。 在医学教学方面,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医院校,招收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等各层次学生。编写了适合不同层次教学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参考资料。整理并出版了大批古代中医儿科著作,如《颅囟经》《幼幼新书》《幼科发挥》等,编辑了《中医大辞典 妇儿科分册》、《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儿科学》等。《中医儿科学》教材历经数次修订和补充,内容不断更新完善,为中医儿科的教育和继承做出了贡献。 1983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成立,后续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儿科分会,以及全国各省市的中医儿科专业委员会也相继成立,对促进中医儿科界的团结和推动中医儿科学学术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党和政府更加重视中医药的发展。相继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中医儿科学专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安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相继设置了中医儿科学本科专业或“5+3”一体化中医学专业中医儿科学方向,为培养中医儿科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平台。2021 年河南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儿科医学院,进一步推动了中医儿科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西医儿科学发展概况 西方医学传入我国,最早可追溯到清代。1843 年英国人Hobson 在香港教授医学,其中《妇婴新说》是一部叙述小儿看护法及小儿疾病的专著,是西医儿科学较早的译本。清代成立了教育委员会,设立了儿科专业,创办了多所以西医方法诊治小儿疾病的儿童医院,培养了不少儿科医生。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创办新式医学院校。1943 年编写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西医儿科学著作,标志着我国现代儿科学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西医儿科学在我国迅速发展。政府在城乡各地按照预防为主的方针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儿科医疗保健机构,通过这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15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