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丁仲礼 等
页数:46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3073285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时间紧、压力大、任务重。在此背景下,如何绘制可落地的“碳中和”路线图,使我国在展现大国担当的同时,保障自身发展的权益,这是政策制定背后的重大科学问题。
本书从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入手,追本溯源,系统阐述了碳中和的问题由来及相关概念,然后以技术需求清单的方式,从技术内涵、现状及发展趋势和需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等方面,立体化地展现了发电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前沿技术、能源消费端的低碳技术、固碳端的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以及碳排放与碳固定核查评估技术。最后,简要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设立的碳中和目标及技术、行政、财税、法规等措施,提出了对我国构建碳中和政策体系的启示。
作者简介
丁仲礼,地质学家、气候变化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国际IGBP-PAGES执委会委员,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理事等。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为新生代地质与古环境、全球气候变化、碳排放历史等。 张 涛,化学家、能源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加拿大工程院国际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化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近期主要从事单原子催化、纳米催化以及生物质催化转化等方面的研究。所率领的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单原子催化”(single-atom catalysis)的新概念,并首先发现纤维素一步法催化转化制乙二醇的新反应。多项技术已获工业应用。
目录
3 第一节 自然状态下 碳循环和气候变化
14 第二节 人为排放与 增温
23 第三节 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
36 第四节 碳排放简史及国别差异
49 第五节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59 第六节 中国未来能源需求预估
72 第七节 碳中和为一“三端共同发力”体系
80 本章参考文献
81 第二章 发电端的低碳技术
83 节 面向碳中和的电力供给结构预测
91 第二节 电网系统与输电设施需求
99 第三节 非碳/低碳能源发电技术
116 第四节 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技术
133 第五节 新型电力系统中的运行控制技术
144 本章参考文献
145 第三章 能源消费端的低碳技术
147 节 氢能体系及技术
158 第二节 工业部门的低碳技术
209 第三节 交通部门的低碳技术
223 第四节 建筑部门的低碳技术
238 第五节 门的低碳技术
260 本章参考文献
263 第四章 生态系统固碳及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
265 节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
278 第二节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299 第三节 碳捕集技术清单
313 第四节 CO2生物利用技术清单
321 第五节 CO2化工利用技术清单
332 第六节 CO2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清单
351 本章参考文献
353 第五章 碳排放与碳固定核查评估技术
355 节 碳源/汇立体观测技术体系
364 第二节 碳足迹核算概述
371 第三节 企业、产品和区域的碳足迹核算
386 第四节 贸易碳足迹转移核算
391 第五节 、中国、美国的碳收支综合评估
399 第六节 甲烷排放问题研究
407 本章参考文献
409 第六章 主要 碳中和目标与措施概览
411 节 碳中和进程
416 第二节 美国及其主要州的碳中和目标与措施
422 第三节 日本碳中和目标与措施
428 第四节 德国、英国、法国碳中和目标与措施
437 第五节 印度、巴西碳中和目标与措施
443 第六节 主要 碳中和做法的启示
445 本章参考文献
447 名词缩略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