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阿斯卡尔·居努斯
页数:156
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5101221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西北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最初活动地区在叶尼塞河流域…… 柯尔克孜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关她的汉文记述不论是普及性的或是研究性的都很少……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柯尔克孜族》介绍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人文故事等内容。
作者简介
阿斯卡尔·居努斯,1969年出生于伊宁市,1988年考入新疆大学历史系,1992年毕业分配至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新疆民族史、地方史和中亚史研究,对柯尔克孜族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现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新疆历史学会理事。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国外发表两篇,出版著作5部,承担课题8个。
目录
第一章 追寻迁徙的足迹揭开历史的面纱
第一节 古老民族追根溯源
第二节 山是柯尔克孜人的父亲水是柯尔克孜人的母亲
第三节 永恒的中原情
第四节 近现代柯尔克孜人
第二章 柯尔克孜族部落与人口变迁
第一节 人口分布及特点
第二节 逐年增长的人口
第三节 凝聚民族情感的纽带——部落
第三章 天人合一的信仰文化
第一节 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万物
第二节 后世信仰——伊斯兰教
第三节 宗教对柯尔克孜族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 草原民族独特的风俗习尚
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二节 生命历程
第三节 竞技游艺
第五章 传诵千年的民族文化瑰宝
第一节 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
第二节 蓬勃发展的当代柯尔克孜文学
第三节 妙舞欢歌颂人生
第六章 生命繁衍的主题——婚姻家庭
第一节 婚俗合卺
第二节 族谱与家谱
第三节 遗产继承与分家
第七章 注重传统道德礼仪规范
第一节 礼仪风尚与禁忌
第二节 传统节庆
第八章 游牧经济的嬗变
第一节 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手工业
第二节 民族经济的嬗变与发展
第九章 知识的积累智慧的结晶
第一节 知识就是力量
第二节 神奇的柯尔克孜医
第三节 观天象知天气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西北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最初活动地区在叶尼塞河流域。逐渐从叶尼塞河流域迁徙到了天山地区。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发展,分为叶尼塞柯尔克孜族和天山柯尔克孜族两个历史时期。 柯尔克孜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约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冒顿单于在击走月氏,吞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的同时,又征服了北方的诸族,其中有“鬲昆”,这是汉文史籍对柯尔克孜族的最早记载。《汉书》作“隔昆”,“鬲昆”或“隔昆”即柯尔克孜族的先民,“鬲昆”是当时柯尔克孜族的译音。三国时期成书的《魏略》称柯尔克孜族为“坚昆”,根据相对位置来看,则坚昆当在丁零以西叶尼塞河和额尔齐斯河之间。《北史》的“契骨”,也是柯尔克孜的译音。其活动地区更明确为阿辅水(阿巴根河)与剑水(叶尼塞河)之问。《新旧唐书》皆作黠戛斯,至《元史》始称吉利吉思。 至唐代,柯尔克孜族人口达数十万,胜兵八万。他们虽然仍以牧业为主,但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能用铁制造兵器,使用十二生肖纪年。柯尔克孜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五六世纪时,由于受突厥统治,柯尔克孜也使用了古突厥文。 柯尔克孜族与唐朝保持了良好的关系。840年,其首领阿热乘回鹘汗国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及遭受灾荒的时机,在回鹘大将句录莫贺引导下,发十万大兵侵袭回鹘汗国,杀可汗诛据罗勿,迫使回鹘各部离开故土,南下西迁,以阿热为首的黠戛斯统治集团在原回鹘汗国领土基础上,建立起了强大一时的黠奠斯汗国。 至10世纪时,契丹族兴起,黠戛斯成为辽的属国,《辽史》称当时的黠戛斯作辖戛斯。作为辽的属国,辽在辖戛斯设“辖戛斯国王府”,有义务出兵为辽打仗及按时向辽朝贡。 12世纪末,蒙古兴起时期,柯尔克孜也受到蒙古的侵袭。1204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将包括柯尔克孜在内的百姓分封给自己的弟弟豁儿赤。 元亡之后,柯尔克孜族的近邻西蒙古瓦剌部强盛起来,柯尔克孜族又成为瓦刺的属部。15世纪前期瓦刺统治的时间Jl,1i久,随着也先的死亡,柯尔克孜也就摆脱了瓦刺的统治。 16世纪时,在叶尼塞河一带的柯尔克孜族分成四个部分,或被称为四个王国,即图瓦王国、叶泽尔王国、阿勒蒂尔王国和阿勒蒂萨尔王国。16世纪末、17世纪初,准噶尔部逐渐强大,柯尔克孜族及其地区,很大一部分成为准噶尔的属部和属地。但是,就在这时,沙皇俄国向东侵略扩张的矛头伸到了柯尔克孜地区,柯尔克孜族人民对沙俄的侵略扩张活动进行了激烈的反抗。柯尔克孜人民可歌可泣的反侵略斗争给沙俄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但是,终因寡不敌众,柯尔克孜人民被迫实行大迁徙。大部分人以后均迁到了西部伊塞克湖地区,后来,由于厄鲁特准噶尔部统治者的压迫,一部分又从伊塞克湖逃往中亚塔什干、费尔干盆地及其附近山区,另一部分迁到了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及其附近地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