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7):经济建设史

封面

作者:李刚

页数:452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098357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7 经济建设史)》以丰富的史料和基本准确的史实,全面阐述了1935—1948年毛泽东经济思想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工作重大方针政策的形成、发展的历程和伟大实践与成就,既突出陕甘宁边区又兼顾各根据地经济发展情况,从宏观到微观全面介绍了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经济建设发展史。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中共中央到达延安初期的经济政策
第一节 中共中央到达前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二节 中共中央到达延安初期的经济政策

第二章 中共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农业的恢复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的初创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商业的初创和发展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财政和金融事业的发展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经济政策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土地政策的调整和转变
第三节 争取外援,休养民力的经济政策
第四节 发展生产,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上)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下)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商业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财政和金融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交通运输和邮政事业的发展

第六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下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上)
第一节 晋察冀边区经济建设
第二节 晋冀鲁豫边区的经济建设

第七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下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下)
第一节 晋绥边区的经济建设
第二节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第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下华中和华南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第一节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第二节 华南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第九章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领导下解放区的经济建设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党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方针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其他解放区的经济建设

第十章 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成就
第一节 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经济建设的成就和意义
第二节 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经济建设的历史启示
后记

节选

  四、中共中央到达延安初期财政和金融事业的初步发展  在中央红军没有到达陕北前,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根据中央指示成立了陕甘晋苏区银行,从事边区的金融和财政建设。苏维埃政府银行印发了自己的货币,群众称之为“苏票”,票面分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四种。  边区政府财政委员会在荔园堡设立“苏票”与银元兑换处,一元“苏票”兑换一元银元,使“苏票”获得了很高的信用。在财政建设上,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采取予民生息的方针,对农民不征粮不派款,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的经费开支,主要向豪绅地主索取,依靠打土豪作为主要财政来源。政府在各地设立了收购站,按市价收购上市的粮食。没收豪绅地主的粮食、牛羊和财产,除分配一部分给贫苦农民外,还留一部分作为政府,红军和游击队的公粮、公畜。政府还办了一些小牧场,把留下来的牛羊集中牧养,以备军需。苏维埃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及红军、游击队一律实行供给制,从领导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从干部到战士,经济待遇一律平等,所有费用都由政府财政委员会筹措,统一安排,维系了边区根据地的巩固。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财政和金融问题成为突出的问题。一方面中央财政困顿,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携带的银元总共2,000多元,连迎接中央红军的徐海东同志都不敢相信中央红军经济竞如此困顿。而三万多中央红军的到来,使财政支出需求大增,陕甘苏区政府的财政储备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陕北经济长期发展滞后,一般民众生活困苦,经济富有的土豪、富绅为数不多,红军不可能像在江西、湖南那样一些经济比较富饶地区,打几个“土围子”就可以解决供给问题,这又使红军的财政供给发生困难。财政需求与供给的缺口很大,中央财政相形见绌,使财政金融问题成为空前的大问题。  毛泽东敏锐地看到了这一问题,他指示建立新型的财政金融以支援革命战争、保障革命军队和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供给,是根据地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金融的目的是紧紧围绕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保证革命战争的供给和革命费用的支出。这不是偶然的。我们党在以往的革命征战中积累了丰富的财政金融经验。而毛泽东长期担任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又有着组织财政金融活动的丰富工作经验。  在大革命时期,我们党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共产国际的支持、少量的党费以及革命人士的捐助。进入土地革命后,情况有所变化:一方面,战争阻隔使共产国际和中央对地方的支援发生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建立了革命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经费需要量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给养。因为在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根据地的财政主要是取之于敌人(包括战争缴获和没收地主豪绅的财产等),财政收入无固定来源,所以红军和各级苏维埃政府的财政并不统一,实行自筹自给、分散管理。因此,整个苏区的财政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随着苏区的发展,这种做法的弊端愈益显露,难以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  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临时中央政府把建立健全各级财政管理机构、统一财政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将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放在税收上面(主要有农业税、商业税、关税等税种),全面制定了各项税收制度和各项财政法规,并在中央实行统一的财政政策,从而使中央苏区的财政工作有了新发展。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7):经济建设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11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