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

封面

作者:熊万胜著

页数:433页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030921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将当代中国和古代中国的治理经验和传统上升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层面加以探讨,尝试在理论上说明什么是现代中国的“治理体系”,它的历史沿革与创新,它的优势与特色,它有怎样的普世意义和中国特色。相对于西方的抽象社会,中国是一个具象的社会,在中国具体的治理中,具象的社会指治理主体与治理对象之间进行的是人格化的联结,而不是抽象身份的联结。本书阐述了中国这种人格化的治理体系的心理、历史条件,并重点分析了当代中国这种人格化治理的实践机制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性团结这一概念。该书重点是想回答我国是如何有效地处理人民间的差异性,即我国如何将民众所急之事、所愁之事、所难之事、所盼之事,在基层社区内得到有效的解决。

作者简介

熊万胜,1972年生,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奉贤区乡村治理研究会会长、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民政部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入选全国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库。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在《社会学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主要著作有:《体系:对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性解释》《农民合作的新前景》等。

相关资料

本书在综合文献资料和作者十余年到全国各地调研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为理解“治理”问题提供一些新思考、新观点、新贡献。本书立意甚为宏阔,希望通过宏观社会学的比较法和历史法,解析社会治理问题的中西之别与古今之变,以期用宏大的视野深入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若干特质——它的历史沿革与创新、它的优势与依然存在的问题。重点是想回答中国共产党如何有效地处理人民之间的差异性,或者说作者反复强调的“上下联结”的中国特色问题。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曹锦清
熊万胜教授的这本书,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和比较文献,抽象出他关于当代中国治理体系的设想。这些设想新意盎然。政权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团结的方式,是此书的最大关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潘维
这是作者十余年行走基层,思考中国社会的结晶。看来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的春天要到了。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唐亚林
万胜的《江山与人民》一书,视野宏阔,立论高远,提出了特别值得思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值得研读。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 贺雪峰
认识中国是个难题,中国太大,太复杂,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而治理体系,则是认识中国的一道窍门。
当代中国的治理体系,按西方教科书说不清楚,按传统典籍也说不清楚。中国是一个崭新的国家,它卷入了现代世界潮流,又深受传统中国的影响;它经历了伟大的中国革命,又在改革开放中寻找新的模式和新的道路。今天的中国,社会被市场经济重构,并同时经历剧烈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洗礼。因此,认识当代中国,尤其是种挑战。
《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一书,就是试图从治理体系说清楚中国,尤其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尝试。作者视野宏阔、阅读广博,且有田野调查支持,使得此书既显野心、又认真扎实,值得读者关注。
——《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 杨平

本书特色

本书将传统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治理经验上升到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层面加以探讨,尝试用新的思路来说明什么是当代中国的“治理体系”——它的历史沿革与创新,它的优势与特色,它有怎样的普世意义和中国特色。
相比于西方社会对人的抽象化对待,中国的执政者试图人格化地联结每一个人,使得中国趋于一种“具象的社会”。本书阐述了这种人格化治理体系的心理和历史条件,重点分析了这种人格化治理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机制和发展,从中提出治理性团结这一概念。
本书力图说明党和政府如何直面人民之间的差异性,如何对每一个老百姓的所急之事、所难之事、所愁之事和所盼之事都尽可能地有所回应,乃至有效解 。

目录

导论:如何想象中国社会
提出了一个被人们所普遍感知到的问题,也就是上下联结的困难。系统力量主动地介入生活世界,直面有差异的个人,会形成后文将要提到的体系化的联结模式,由此结成了治理体系。
一、上下如何“联结”
1.联结问题的提出
2.“框架性国家”中的联结模式
3.“群众利益无小事”
4.系统走进生活的姿态
二、如何想象中国社会
1.流行的社会想象
2.利维坦与巴别塔
3.具象的社会
4.“系统—生活”的视角
5.章节安排

第一章 系统与生活的关系
尝试说明中国的文化是如何拆除了人心的障碍,使得人可以内在地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与这种内在的社会化相伴生的,是强大的生活与弱小的社会。因此,核心的问题是理解系统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结机制。
一、从常人出发
1.常人或凡夫
2.第一种常人
3.第二种常人
4.两种理性观
二、常人的生活、社会与系统
1.系统的强制性
2.系统与生活世界的两种联结模式
3.强大的生活与弱小的社会

第二章 联结系统与生活的体系
试图探索人格化的社会整合机制的一般性。这种人格化的社会整合机制必须以体系的结构展开。实现人类社会整合的体系是有谱系的,包括信仰体系、资本体系和治理体系。
一、人类社会中的几种体系
1.体系的谱系
2.信仰体系
3.资本体系
4.治理体系
二、治理体系的一般特征
1.治理体系的国家制度特点
2.治理体系的社会规范特点
3.社会整合机制的人格性
三、什么样的国家会有治理体系
1.常规性国家
2.内需性经济和国家自主性

第三章 传统中国治理体系的经验
阐明传统中国治理体系的历史演进,发掘其中有意义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种治理史的研究,不同于制度史的研究,其中的要点是观察传统的国家如何处理国泰与民安之间的冲突。在三千年的长时段中,试图把握最重要的转折点,分别是秦—汉转型、唐—宋之变和明—清跃迁。
一、传统治理体系的追求
1.国泰民安的难度
2.治理史的分期
二、从郡县体制到郡县体系
1.大一统郡县制及其两种模式
2.秦—汉转型:郡县制的儒家化
3.唐—宋之变:郡县制的体系化
4.明—清跃迁:清代治理的特殊性

第四章 现代中国治理体系的形成与自觉
将治理史的研究推进到现代,研究现代中国是如何回应清代社会治理的动员困境的,也研究现代中国是如何在新的时代兼顾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
一、现代中国治理体系的形成
1.共产党的组织传统的形成
2.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
3.现代治理体系的出现
4.现代治理体系的发展和服务功能
5.三大治理传统的融合
二、变革中的自觉与自信
1.近年来的治理变革
2.不断增长的自信心
三、一个国家的“内在超越”
1.对政治合法性的新认识
2.“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
3.“内在超越”的政治发展

第五章 现代治理体系中的人格化联系
研究治理体系中的人格化联系的诸多机制。在一般化、类型化和个人化三种联结方式中,中国社会中的类型化和个人化的联结方式更为发达。
一、因人而异
1.组织联系
2.分配机制
3.生活治理
4.感性互动
5.共同在场
6.个别处理
二、区别对待
1.调查研究
2.行政吸纳政治
3.具体化治理

第六章 现代治理体系中的共享式联结
研究治理体系中的共享式联结。通过人来联系人,不能总是空着手去联系,其中必须有资源的流动。社会的具象性是在具体资源和具体个人的联结中呈现的。
一、共享的传统
1.重视民生的传统
2.注重共同发展的理念
二、共享的内容
1.物质性成果
2.生活环境
3.公共物品
三、共享的机制
1.跨阶层的福利
2.区域性的福利
3.体制性的共享
4.族群间的共享

第七章 现代治理体系的文化基础
试图讨论治理体系的文化基础。治理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从很多方面去改进,才能在这个人心渐远的时代保持“通人”的可能性,保持具象社会的温度。
一、人的问题是根本
1.“我”的危机
2.“大我”的危机
3.圣贤安在?
二、科学与人生观
1.积极心理学
2.新时代的生活教化
三、治理性的团结
1.三种社会团结
2.治理性团结的组织形式
3.治理性团结的增量

结语:三千年来的命题
致谢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10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