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国家形象: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疫情时代的国家形象

封面

作者:范红、胡钰

页数:24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261061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强调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这对于全世界共同抵抗新冠肺炎疫情和中国国家形象在疫情中的发展与提升,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2020年11月10日,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举办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家形象建构”为主题的“2020清华国家形象论坛”。150多位来自国内外学界、业界的专家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新媒体平台直播观看人数突破10万。本书是此次论坛的思想成果,有助于推进国家形象的相关研究,适合相关领域的学者、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管理者和高校学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主编范红为英国牛津大学跨文化传播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海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是国内一流的国家形象与品牌传播研究专家,长期致力于国家形象塑造的维度和实践体系研究。旗下带领的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团队,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国家形象研究的理论与案例,为本书的编撰进行提供了坚实基础。胡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曾任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先后在清华大学国际金融与财务专业获得经济学学士,在新闻学专业获得文学硕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得法学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新闻传播理论、企业传播、科技传播、战略传播、国家形象等方向研究。

本书特色

2020年的新冠疫情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这场危机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出现减速,甚至一度停滞。国家间的隔离和孤立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公共外交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我们如何看待疫情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本书是国家形象系列丛书的第七本,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和疫情时代的中国国家形象,汇集多方观点,迸发智慧火花,内容具有前瞻性和洞察性。

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主题发言

12020年清华国家形象论坛开幕致辞

2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建构良好国家形象

4

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占据中国形象传播制高点

8

把防控发布做实把议题引领做优把精神力量做强

——首都抗疫中的形象建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

为建构国家形象注入企业力量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

23

疫情时代的国家品牌

29

新冠肺炎疫情与国家品牌建构

3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形象宣传

35

第二部分高端对话与调查报告

39

2020清华国家形象论坛高端对话

40

清华

-爱德曼联合发布

2020爱德曼信任度调查报告

《信任度与新冠肺炎疫情》

53

第三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家形象

61“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对外传播

62

目 录

“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国主流媒体定位与机遇

69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境界与中国道路的实践选择

79“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对外传播

96

第四部分疫情与国家形象

103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

——以武汉为例

104

特朗普的“罪感洗脱”逻辑与“被诋毁的中国形象”

—— 用伯克罪感

-救赎循环理论来看特朗普疫情期间的话术

110

世界主义视域下的平台化思维:疫情时代的公共外交理念转型

124

国家形象与情感传播:疫情背景下《人民日报》抖音号的

情感逻辑和形象建构

132

中国形象的“他塑”与“自建”

139

各国对中国抗击疫情的积极话语分析

145

抗疫背景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外传播策略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

153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

——基于信号表达的理论与实践

160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检视与思考

181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与舆论斗争策略

189

国际舆论视域下的中国抗疫行动与公共外交

194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国家形象危机及应对策略

204

外宣媒体的战疫报道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以

CGTN为例

215

海外主流媒体涉华疫情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与文化影响

223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国家形象: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疫情时代的国家形象》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10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