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论语新识

封面

作者:刘强著

页数:52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598529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稿是作者《论语》教学和研究十余年的成果,首版于岳麓书社2016年出版。书稿由经文、新注、新译、新识等四部分组成。在“新识”部分,作者试图追溯并还原《论语》时代的生命现场,勾勒并彰显篇章编撰的次第结构与内在肌理,激活并展现孔门师徒论道问学的真实语境与精神气象,全面更新既往对《论语》经文的语义理解以及对夫子之道的整体把握。书稿会通古今注疏,出入文史经传,融合了义理、考据、辞章,在同类著作中特色显著而颇具认知价值,尤其适合广大文史爱好者及国学教育者阅读和参考。

作者简介

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儒学与古典诗学、笔记小说的教学和研究,致力于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阐释与传播。主要著作有《世说新语新评》《四书通讲》《有刺的书囊》《魏晋风流》《竹林七贤》等。

本书特色

什么是圣人?《论语》为什么被称为中国人必读的第一书?在当代,儒学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答案,可在日常生活中,追问起来,却常常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迷惑。
“百家讲坛”嘉宾刘强教授的《论语新识》着重于一个“新”字,力图将《论语》从中国文化的血脉当中、从人伦道德谱系当中、从人们的生活当中激活而出,焕发其蓬勃光大、可信可爱的生命力来。现如今,许多人对儒学和孔子还有误解,《论语新识》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还它们本来的面目,重新发现孔子,守住儒学根脉。孔子之所以为圣人,并不在于他的博学多能,而是在于他对滋养自己的文化有一种信念;儒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它是一种可以躬行的生命学问,而非迂腐不化的教条规则。这些,都需要通过激发《论语》的慧命才能够彰显。
怎样激活《论语》的慧命?《论语新识》在追求文本细读、吃透元典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证提出了一条新鲜的诠释路径:以心灵史、精神史学、思想史乃至人类学的方法为奥援,再现孔门师生求学问道的历史现场,从而呈现《论语》的悦乐属性。
《论语新识》注重对《论语》文献知识和价值体系的尊重、阐发,力求延续和彰显儒家精神,这是跨越了千年的回响,是超越时空的灵魂共振。从这个角度而言,刘强的《论语新识》可以称为是当代诠释《论语》扎实又具有生命活力的一个注本。
阅读《论语》本就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

目录

中外名人论孔子

读《论语》法

自序

例言

《论语》次第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主要参考书目

两岸学者评鉴

跋尾

再版后记

节选

书摘——邦有道 5.21? 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②。”
【新注】 ① 宁( nìng)武子:卫国大夫宁俞。 ② 知( zhì):同“智”,聪明。愚:愚笨,糊涂。
【新译】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安定时,他显得足智多谋;国家危乱时,他则显得愚笨糊涂。他的邦有道露才之“智”,一般人还可以学得到;他的邦无道装傻之“愚”,实在是不可企及啊!”
【新识】
本章论宁武子。宁武子名俞,卫国人,文公、成公时为大夫,武是其谥号。成公无道,为晋所攻,失国奔于楚、陈,后为晋侯所执。宁武子不避艰险,立朝不去,周旋其间,卒保其身,而济其君。故孔子赞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集解》孔安国注:“佯愚似实,故曰不可及也。”邢昺疏:“若遇邦国有道,则显其知谋;若遇无道,则韬藏其知而佯愚。”此佯愚即是智,可谓大智若愚。类似言说在《论语》中不止一见。如夫子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不一而足。更值得注意的是下一章: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 众所周知,孔子主张“直道而行”,然蘧伯玉的“卷而怀之”显然并非直道,而夫子竟赞之为君子,何也?盖因直道亦可以行义从权也。孔子说:“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说:“无可无不可。”孟子也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此亦可下一转语:“可以智则智,可以愚则愚。”郑板桥尝云:“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此章亦须做好分辨:一方面,须理解夫子对宁武子的肯定,并非一味赞同其“佯愚”,而是为乱世之中人的基本生命尊严和价值,保留了一道“生门”。乱世无道,“枪打出头鸟”,适当的明哲保身,不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权利!那种动辄振臂一挥,用正义、道德、自由甚至革命之名,绑架大多数人放弃生命的人,常常是最为可疑的野心家、阴谋家。孔子力行中道,不偏不倚,故以无道而佯愚,乃权宜之计,合乎道义,无可厚非。
另一方面,又须知“佯愚”并非一味的怯懦和圆滑。庄子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庄子不赞成“机心”,孔子亦然,尝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孔孟既不赞同轻死,更不赞同苟活。俗话说:“临财不苟得,临难不苟免。”此之谓也。
今按:美国波士顿有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碑上铭刻着德国新教牧师马丁·尼莫拉( Martin Niemller,1892—1984)的著名箴言: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提着刀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这说明,明哲保身的价值有效性是有限度的,如死亡仅危及自身,我自可选择趋利避害;如死亡已如瘟疫般危及群体乃至共同体之总体生命,则必须挺身而出。此即孟子所谓“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就人类社会而言,确有比死亡更可恶者,即人类全体生命尊严和价值的被践踏。此亦涉及群己关系之对待,当有一种天下情怀与价值担当,只有“我为人人”,才会“人人为我”。今日公民社会之建设,正须人人皆有公民意识,人人皆有此天下关怀与道义担当也! 选自刘强《论语新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书摘——君子和而不同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
【新注】 ① 和而不同:和谐而不求同一。《集注》:“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新译】
孔子说:“君子能与人和睦相处,但不求同一;小人与人强求同一,但不能和睦相处。”
【新识】
此章再论君子小人之辨。“和而不同”之思想,对于养成人格、优化制度、改善生态皆有启发意义。
先说人格养成。如周比、骄泰、刑惠、义利等范畴一样,和同范畴亦相背反,构成君子与小人的重大差异。《集注》尹氏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君子主和,故能兼容不同观点,求同存异;小人尚同,故常睚眦必报,党同伐异。故欲养成君子人格,既要能厚德载物,兼容并包,又要能自证性命,守死善道。
次说制度优化。“和而不同”之思想亦可作为政治制度的基础伦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梁丘据)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子以烹饪为例,说明君臣之间事事求同并非好事,不如献可替否、取长补短更有助于国政。事实上,广开言路、尊重异见、善纳雅言、保障思想及言论自由等,一直是古今中外开明政治的基本价值认同和制度设计。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说: 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精神的最主要形式是欢乐、光明,但你们却要使阴暗成为精神的唯一合适的表现;精神只准穿着黑色的衣服,可是花丛中却没有一枝黑色的花朵。精神的实质始终就是真理本身,而你们要把什么东西变成精神的实质呢?谦逊。……天才的谦逊是要忘掉谦逊和不谦逊,使事物本身突现出来。精神的谦逊总的说来就是理性,就是按照事物的本质特征去对待各种事物的那种普遍的思想自由。 马克思的观点可以一言以蔽之,即“和而不同”。夫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皆是反对打压不同意见,哪怕是错误的意见,也当有表达之权利。前引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参差百态乃是幸福之源。”皆可视为对价值多元、思想自由、和谐社会之由衷向往与赞美。再说生态改善。中国传统文化最重中和之道,主张天人合一,故“和而不同”实乃天道自然之体现。《周易·系辞下》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又《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换言之,天下万物,理一分殊,各有其道,尊重差异,甚至促成差异,恰恰有利于彼此更好地生长发展。《国语·郑语》载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思想充满了“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东方智慧。可以说,“和而不同”的君子人格不仅合乎人道,更合乎天道。君子为何坦荡荡,小人为何长戚戚?盖君子应天顺人,小人逆天悖理也。
今按:夫子“和而不同”之思想,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样,同为处理人际及国际关系之“黄金法则”。君子守道,故求和,动静皆合于自然;小人逐利,故求同,言行皆悖乎天理。今有浅人以为现代社会,君子人格早已过时,甚至标榜“真小人”总胜过“伪君子”。殊不知,君子小人乃价值判断,真伪乃事实判断,“真小人”自知其恶而不讳,早已不可救药;“伪君子”之“伪”,按照荀子所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伪”即人为也。如一人向往君子之道而不断努力,其未达到时即可谓之“伪君子”或者“准君子”。《大学》云:“小
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知掩其不善,便是良知未泯,若能洁己以进,日就月将,未必不可以臻于君子之域也。两相对比,孰优孰劣,何劳辞费?以“真小人”标榜而不知耻,正拜今人求器不求道、谋食不谋道之赐,宜乎今日社会小人大行其道、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矣! 选自刘强《论语新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论语新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09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