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家教:中华传统家训选读

封面

作者:李兵

页数:402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538119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家训是中国传统社会开展家庭教育的教科书或者文本文献,它的主要内容是教家族、家庭子弟读书、修身、处世、治家、善待亲族邻里等,因其具有约束性、强制性,甚至有惩戒性,对在全社会实现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理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如此,由于家训体现了制定者的人生经验、感悟、教训、治家理念与心得以及对子弟的期许,其针对性更强,更能打动家族、家庭子弟,从而能起到更好的家教效果,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家族因恪守家训而长盛不衰。时至今日,中华传统家训中所体现的优秀家教经验对当下的家庭教育依然有借鉴意义。本书从历代经典家训中精选38位名家的50篇,辅以导读、注释和白话文翻译,以使更多的读者读得懂、愿意读,由而更有效地有益于当下的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

李兵,湖南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法律讲堂》、精品在线视频课程“中华传统家教家风”主讲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科举史、中国教育史。著有《习训齐家:中华传统家教家风》《科举:不止是考试》《血榜:中国科举舞弊案》等。
彭昊,湖南工商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著有《曾国藩与道家思想》《左宗棠家训译注》等。

本书特色

1.本书从当下家庭教育的现实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精选诸葛亮、颜之推、朱熹、曾国藩等37位名人的166篇经典家训,
为当代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2.选编紧贴生活,切近实用,注释精当,译文晓畅明白,再辅以导读,最大程度地方便读者阅读。
3.双封面设计,版式疏朗大方,采用进口纯质纸,印制精美,品质优良,阅读体验良好。

目录

司马谈: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001

刘向: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 004

马援: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 007

郑玄: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010

诸葛亮家书二则 015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015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 016

羊祜:言则忠信,行则笃敬 018

嵇康: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 全大让 021

陶渊明: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032

颜延之:欲求子孝必先慈,将责弟悌务为友 037

颜之推家训六则 043

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044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046

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 053

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 056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063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 079

姚崇:位逾高而益惧,恩弥厚而增忧 081

柳玭:门地高者,可畏不可恃 087

邵雍: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 093

蔡襄:人之子孝,本于养亲,以顺其志,死生不违于礼 096

司马光家训二则 100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100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07

黄庭坚: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 115

叶梦得家训二则 124

兄弟辑睦,最是门户长久之道 124

俭者,守家第一法也 130

陆游: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 135

朱熹家书与家训二则 143

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143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148

袁采家训三十三则 151

人不可不孝 152

孝行贵诚笃 153

顺适老人意 154

父母不可妄憎爱 155

教子当在幼 156

子弟须使有业 157

子弟不可废学 158

家业兴替系子弟 159

和兄弟教子善 160

性不可以强合 161

人必贵于反思 163

父子贵慈孝 164

处家贵宽容 166

人贵能处忍 167

处富贵不宜骄傲 168

人不可怀慢伪妒疑之心 168

人贵忠信笃敬 170

厚于责己而薄于责人 171

处事当无愧心 172

人能忍事则无争心 173

小人当敬远 174

与人言语贵和颜 175

子弟当谨交游 176

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 177

兴废有定理 177

用度宜量入为出 179

起家守成宜为悠久计 180

荒怠淫逸之患 181

不可轻受人恩 182

报怨以直乃公心 183

富家置产当存仁心 183

税赋宜预办 185

造桥修路宜助财力 186

方孝孺家训十五则 187

正 伦 189

重 祀 189

谨 礼 190

务 学 191

笃 行 192

自 省 193

绝 私 193

崇 畏 194

惩 忿 195

戒 惰 196

审 听 197

谨 习 198

择 术 199

虑 远 199

慎 言 200

薛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 202

陈献章:人家成立则难,倾覆则易 207

徐媛:能尽我道而听天命,庶不愧于父母妻子 210

王守仁家书与家训四则 213

夫学,莫先于立志 213

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 220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 能已 223

勤读书,要孝弟 227

霍韬:凡立家业,须为子孙久远图 229

吕坤:家长,一家之君也 233

姚舜牧家训二十一则 245

不孝不弟,便不成人了 246

为父母者切不可毫发偏爱孩子 246

兄弟间须无伤亲爱 247

结发万万不宜乖弃 248

骄养起于一念之姑息 249

议婚姻不可徒慕一时之富贵 250

人须各务一职业 250

交与宜亲正人 251

交游一本乎道义 253

凡人欲保家,先宜自绝妄求 255

有必不可已的事,即宜自身出 256

珍玩取祸,从古可为明鉴矣 256

风水不可信,富贵利达自有天数 257

创业之人,其本要在于一仁字 258

子孙之福履为祖父昔日之勤劬 260

一部《易经》,只说得善补过 261

才不宜露,势不宜恃,享不宜过 262

人要方得圆得,方圆中又有时宜 263

人须先立志,常咬得菜根 263

不做不好人,便是好人 264

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 266

高攀龙:以孝弟为本,以忠义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 为要 267

王夫之:能士者士,其次医,次则农工商贾 274

朱柏庐: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278

张英家训十八则 284

知足即为称意,得闲便是主人 285

以“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 285

慈、和、俭、静为致寿之道 286

人生于珍异之物,决不可好 291

家道盛衰增减,决无中立之理 293

己身无大谴过,外来者平淡视之,为处贵之道294

俭于居身而裕于待物,薄于取利而谨于盖藏,此处富 之道295

父母尽责尽心,为处多子孙之道 296

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 298

尽人子之责唯有立品、读书、养身、俭用四事 299

待人接物中见品格 300

读书养身以安父母之心 302

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 303

治家之道,谨肃为要 304

世家子弟,其修行立名之难,较寒士百倍 305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 308

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 310

纵读难得之诗书,快对难得之山水 311

郑燮家书二则 314

教子读书,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 315

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 316

纪昀家书三则 319

父母同负教育子女责任 320

教子不宜盛气凌人 321

告诫勿持傲谩,勿尚奢华 322

林则徐:宜常持勤敬与和睦 325

曾国藩家书与日记三十二则 328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329

和睦兄弟为第一 332

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333

君子但知有悔,小人则时时求全 335

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338

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341

总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342

但愿子孙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343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345

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 347

兄弟和睦、贵体孝道、行“勤”“俭”二字 348

改葬先人之事,须将求富求贵之念消除净尽 350

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352

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 354

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355

吾家自概之道不外“廉”“谦”“劳”三字 356

子侄若与官相见,总以“谦”“谨”二字为主。 358

“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 359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361

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 363

应能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 364

家道所以可久者,恃长远之家规,恃大众之维持 365

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 367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368

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370

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则福泽悠久 372

修身要以不忮不求为重,治家要以勤俭孝友为先 373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377

养生与力学,二者兼营并进,或是家中振兴之象 385

所贵乎世家者,在乎能自树立子孙 388

以少忍待其定,退让守其雌,择善约守之处事 388

内外勤俭、兄弟和睦、子弟谦谨等为兴家之道 390

左宗棠:知义与顺之理,得肃与雍之意,室家之福永矣 392

主要参考文献 399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家教:中华传统家训选读》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0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