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哲学的诠释系统——意象诠释的理论与方法

封面

作者:李煌明

页数:36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1024987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探索中国本土的诠释学,构建自己的诠释理论、方法与话语体系,既是当前中国哲学的学科任务,也是其时代课题与历史使命。本选题以中国传统哲学根本,提出了一种诠释构想——意象诠释,试图将“理论-方法-对象”三者融贯互摄,具体地阐述其哲学基础与思维原理、话语体系与具体应用,从而彰显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质。本选题主要选取了作者近20年来所刊相关学术论文,集结出版之际,于错讹或不善之处,虽或略有修改,但内容、观点、思路则基本维持原貌。此次收集成册,力图比较系统地呈现“意象哲学”与“意象诠释”的整体面貌,便于学界对这一新理论与新方法的有个较为清晰和便捷了解。概要地说,所谓“意象诠释”,便是以“意-象-言”为意象符号的诠释,以“中道圆融”为精神特质的诠释,以“易之三义”为易理而如如展开的诠释。为此,就内容观言,实以“易道”为立场、“意象”为思维,融儒释道一体,贯古今为一炉。就具体而言,本书内容有理论与实例二篇构成,也正有“体用一源”之意蕴。

作者简介

1996年毕业于漳州师范学院,获得英语教育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获得中国哲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获得中国哲学博士学位。,云南大学三级教授、意象哲学研究所所长、“青年英才”。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宋明理学的研究,学术贡献:建构了意象哲学与诠释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学科价值: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向,即由“概念-命题”转向“思维-结构”,有力推进了中国哲学话语的建设;学术成就: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哲学研究》4篇,《新华文摘》等转载15篇次。

目录

中国哲学的言意系统(代序)
自序
上篇 理论构想
意-象-言:意象哲学简论
一、一名三义:意象哲学之内涵
二、即心即道:意象哲学之旨趣
三、意-象-言:意象哲学之展开
四、空-寂-知:意象哲学之本体
五、余论
意象诠释:中国哲学的诠释理论与方法
一、结构与思维
二、本体与方法
三、错综与圆融
四、余论
中庸之道与意象哲学——中国哲学的重构与诠释
一、哲学观念与哲学形态
二、本体之道与本然之意
三、道体流行与意之三态
四、中道圆融与象之三义
五、大道开显与历史演变
六、余论
意象哲学与民族精神——少数民族哲学的本原论建构
一、实际哲学与书写哲学
二、性相不同与性相不二
三、得意忘象与立象尽意
四、性相圆融与体用一源
五、中道圆融与意象哲学
六、民族哲学与民族精神
七、佘论
儒家之“仁”的意象诠释——仁道的本体论建构
一、仁:仁之本体
二、义:仁之感通
三、礼:仁之事业
四、余论
圆融思维与意象诠释——阳明哲学的理论纲脉
一、圆伊三点与本体三性
二、妙应随缘与流行三态
三、知行合一与工夫三法
四、本体工夫与王学三分
五、余论
下篇 方法应用
宗密一心二门思维模式与濂溪宇宙本体论建构
一、引言
二、“真心即性”与“诚”体的心性两义
三、真如与藏识和“诚”的二层结构
四、自性本用与“诚”的本体结构
五、随缘应用与四德流行、四相流转
六、《太极图》和《说》的宇宙本体论结构
七、余论
先立其大:张载的虚气本始论及参两模式
一、太虚-二气一万物:天道论结构
二、虚-仁-礼:人道论结构
三、本-始:天道论与人道论的共通结构
四、参两:本始结构的内在思维模式
五、心统性情与虚气概念
六、余论
张载哲学的旨趣与构架
一、意象诠释
二、结构思维
三、一物两体
四、太虚太和
五、横渠四为
六、结语
横渠三学的意象诠释
一、参伍神易
二、虚气天道
三、仁义性命
四、余论
一而二,二而一:朱子哲学的思维结构与理论纲脉
一、心统性情
二、道兼理气
三、敬贯体用
四、余论
朱子哲学研究的批判与反思——“心统性情”的意象诠释
一、争论与分歧
二、大道与诠释
三、对待与流行
四、批判与反思
五、结语
核心价值观的体用结构与思维方式——基于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思考
一、生生之德:核心价值观的本体诠释
二、中道圆融:核心价值观的思维方式
三、大本达用: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
四、理一分殊:核心价值观的个体显现
五、余论
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国哲学的人格诠释——以李贽哲学为例
一、李贽哲学的思维模式及其渊源
二、做真实人
三、当真豪杰
四、中国哲学的人格诠释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哲学的诠释系统——意象诠释的理论与方法》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08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