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何忠伟,曹暕主编
页数:538页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223134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的政策趋向和实践发展,分别对农业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乡村振兴政策,农业基本经营政策与法规,农业土地政策与法规,农业劳动力政策与法规,农业财政与金融政策与法规,农业科技政策与法规等进行系统梳理。
目录
第一节 政策与政策科学
第二节 农业与农业政策
第三节 农业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第四节 农业法律体系
第五节 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关系
第二章 农业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
第一节 农业政策的制定
第二节 农业政策的执行
第三节 农业政策的评估
第四节 农业政策的调整
第三章 乡村振兴政策
第一节 政策提出背景
第二节 政策目标
第三节 政策手段
第四章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政策与法规
第一节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农业家庭经营政策与法规
第三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与法规
第五章 农业土地政策与法规
第一节 农业土地政策目标
第二节 农业土地所有权政策与法规
第三节 农业土地使用权政策与法规
第四节 新时期农村土地制度
第六章 农业劳动力政策与法规
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政策目标
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就业政策与法规
第三节 农业劳动力流转政策与法规
第七章 农业财政金融政策与法规
第一节 农业财政政策与法规
第二节 农业金融政策与法规
第三节 农业保险政策与法规
第八章 农业科技政策与法规
第一节 农业科技政策概述
第二节 乡村振兴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政策
第三节 农业科技推广政策与法规
第九章 农业结构政策与法规
第一节 农业结构政策目标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政策与法规
第三节 农业经营结构政策与法规
……
第十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法规
第十一章 农产品流通政策与法规
第十二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与法规
第十三章 农村社会政策与法规
参考文献
节选
《中国农业政策与法规》; (三)内容 1.产业现代化 产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其核心是实现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生产体系就是将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物质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导入传统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采用生态循环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就是要健全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打通生产、储藏、流通、加工、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提升价值链。同时,实现农业多功能价值充分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现代化的经营体系核心就是要提高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使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多种类型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共同发展,带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推动农业实现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效益。 2.生态现代化 农村生态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农村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从内部结构看,包括自然生态子系统、农业生态子系统和村落生态子系统。德国学者胡伯(JosephHuber)在20世纪80年代曾提出生态现代化的概念,核心内容是以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推动农村生态现代化必须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综合起来考虑,处理好农村“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把生态建设看成是发展之义、发展之举。要以系统观为引领,围绕农村生态系统健康、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三大目标,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恢复力和活力,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水、土、草原、森林、湿地等重要农业资源,实现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农村土壤污染、水污染控制为重点,降低化肥农药使用强度,持续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使用率和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 3.文化现代化 文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推进农村文化现代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农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克服陋习。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传承发扬守望相助、父慈子孝、敬老孝亲、兄友弟恭、勤俭持家、淳朴敦厚、吃苦耐劳等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相容共生。 4.治理现代化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体制机制,使村党组织自身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健全,议事协商形式更加丰富,村务监督更加规范。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平安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村民对村规、民约的认同感增强,道德教化作用显著发挥,新乡贤文化得以重塑,乡村人才队伍壮大,榜样和模范作用得以发挥,实现乡村善治目标。党委领导、政府责任、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进一步健全。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5.生活现代化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也是农村现代化的根本目的。这里所讲的生活富裕,不单纯是指物质上的富裕,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上的富裕。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是衡量这种物质富裕的重要指标。在一些发达国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城镇居民,而中国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相差悬殊。要依托乡村建设行动,尽快补齐进村入户公路、供水供气、垃圾污水处理、地下管网、公共文化、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建管用结合,注重建立后续管护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等值化的生活质量。此外,农房现代化也是农村生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农房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设计,建筑质量低、寿命短、特色和文化内涵缺失,因此提高农房建设质量和设计水平,加快推进农房现代化是当务之急。农房现代化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且能够提高乡村的美化度和价值,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来源。需要指出的是,在推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防止盲目大拆大建,保护乡村风貌和乡村记忆,尤其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古建筑、古树木等,充分发掘和弘扬乡村风土民情、乡规民约、农耕文化、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