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捷
页数:320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1904862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茹富兰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名武生、小生表演艺术家。当年有“茹富兰武生戏不失杨小楼(京剧武生大师)之刚勇,又有家传之儒雅之风”,三十年代初因眼疾退出舞台专门任教。梅兰芳先生将“茹家四代”武戏、形体和身段放在极其特殊位置。笔者1959年入中国戏校受教于先生。感受到先生教学法与戏曲的美学有着内在的关联。先生1977年去世,艺术遗产无人整理。本书将茹富兰先生的生平及表演艺术探究结合笔者所学、所思、所悟成书,传于后世。
作者简介
宋捷,1947年生,北京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1967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工武生,师从茹富兰、傅德威等名师。1982年改习小生,常演剧目武生戏《三岔口》《铁龙山》、小生戏《群英会》《白蛇传》等。198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导演的《画龙点睛》等荣获首届文华大奖、优秀导演奖。2002年为上海市人才引进,创办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专业,成果累累,获上海市“名师奖”。开创了戏曲导演本科生创作完整戏曲毕业剧目的历史先河。
本书特色
值茹富兰先生120周年诞辰之际,宋捷教授特写此书纪念恩师。本书上篇回忆茹富兰先生的教学法,把《石秀探庄》《林冲夜奔》《八大锤》(片段)用“谱式”的方法记录下来;下篇以《“艺诀”——大道至简的戏曲理论》《关于戏曲形体进入戏曲美学范畴的思考》两篇文章对戏曲形体的基础理论和美学做了一些探索。
目录
上篇 忆《茹富兰教学法》
第一章 浅谈茹富兰教学法
第一节 开蒙戏的重要性
第二节 研究茹富兰教学法的必要
第二章 茹富兰老师教《石秀探庄》
附:《石秀探庄》一、二场剧本
第一节 《石秀探庄》“念大字”
第二节 《石秀探庄》一、二场谱式
第三章 茹富兰老师教《林冲夜奔》
附:《林冲夜奔》一场剧本
第一节 《林冲夜奔》“念大字”
第二节 《林冲夜奔》一场戏谱式
第四章 茹富兰老师教《八大锤》
附:《八大锤》(第三场节 选)
第一节 《八大锤》“念大字”
第二节 《八大锤》三场谱式
下篇 戏曲形体美学探索
第五章 “艺诀”——大道至简的“戏曲形体理论”
第一节 宋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中国戏曲文本
竞争时代的戏曲形体
第二节 戏曲音乐进入高峰时代的戏曲形体
第三节 “舞”——戏曲形体产生和稳定的阶段
第四节 艺诀(戏谚)对戏曲形体的指导
第五节 为什么说“艺诀”是大道至简的戏曲理论
第六章 戏曲美学系统中的戏曲形体
第一节 传统戏曲的“舞”应当融入美学系统研究
第二节 武戏美——艰难刻苦的追求
第三节 酣畅淋漓武戏美的呈现
第四节 戏曲形体与哲学渊源
第五节 遵循戏曲的规律创新点滴
结语
附录
茹富兰谈《石秀探庄》
茹富兰谈《林冲夜奔》
节选
什么是“开蒙戏”?就是进入戏曲表演专业学习的第一出戏。(注:旧时私塾教儿童开始识字或学习为“开蒙”。戏曲人开始学的第一出戏称“开蒙戏”。) 学习戏曲表演“开蒙”非常重要。因为戏曲的学戏练功都在幼年(十岁左右),“开蒙戏”如艺术的种子,它将对一个演员戏曲表演的基本规格、将来的戏剧观念、戏曲美学观念打下终身的烙印。茹富兰老师尤其注重“开蒙戏”。跟茹老师学戏,他很讲究三部曲,即《石秀探庄》《林冲夜奔》《八大锤》。茹老师认为这三出戏是京剧学习循序渐进的三出基础戏,并且必须是以《石秀探庄》“开蒙”。 《石秀探庄》是一出京昆剧目,在“开蒙戏”上有较大的优势。 第一,从表演形式上,对于戏曲的“四功五法”包含得比较全面。 第二,唱、念是学习京剧和昆曲的第一个要求,《石秀探庄》有单人“定场诗”、表述念白、双人交流念白。唱有【新水令】【折桂令】【雁儿落】【收江南】【沽美酒】【煞尾】,虽不多,但适于打基础。茹先生从“念大字”开始,要求极严,对戏曲“念法”:字头、字腹、字尾(从普通话的念法到韵白)、“四呼五音”、“湖广音”、“中州韵”都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第三,昆曲音准和节奏要求较高,以《石秀探庄》为“开蒙戏”,“唱”的基础就可以比较扎实。昆曲又是边舞边唱,对于初学者来说,不仅易打好“以歌舞演故事”的基础,而且可以从中感悟到戏曲边歌边舞的规律,对于学生贯穿戏曲舞蹈程式的能力和提高体能的气力也是很好的训练。 第四,在表演方面,《石秀探庄》第一场“走边”是戏曲单人舞蹈、身段、表演的基础训练,在表演上,自信、机智、勇敢、果断等情感都化入了戏曲规范的程式。有些戏因规定情境而只带来一种情感的表现,如《林冲夜奔》《蜈蚣岭》等戏都围绕着被逼逃跑的情感表现;《武文华》这类戏围绕“仗义行侠”“勇敢除恶”情感的表现;《乾元山》则围绕儿童嬉戏玩耍的情感表现。《石秀探庄》则全面得多,即有单人唱念舞蹈又有双人交流的戏曲程式规范,后面的戏有偷听、盗翎的表演神情和三人调度的规范训练。 第五,在武打方面,《石秀探庄》包含了“单对(棍棒枪)”和小“档子”,是初学戏曲武打的最好入门。 “茹派”创始人茹莱卿教著名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姜妙香学艺时,选择的第一出“开蒙戏”都是《石秀探庄》,后来茹富兰先生为著名表演艺术家叶盛兰初授艺时,选择的第一出“开蒙戏”也是《石秀探庄》,茹富兰先生在后来的教学生涯中为学生选择的“开蒙戏”还是《石秀探庄》。 在这里谈《石秀探庄》“开蒙”的重要,并不是让所有的武生、小生学戏不可以用别的戏“开蒙”,只是说明这出戏的全面性。我们戏曲界各种行当都有各自的开蒙戏,都是选择比较能够打下全面基础的戏。“开蒙戏”是传承的第一步。 第二节研究茹富兰教学法的必要 茹富兰先生教学上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研究呢? 一、身段和形体程式严格的高级规格 京剧和昆曲的身段和程式不是自然生活中的再现,而是有规格的舞蹈化表现。“严格的高级规格”是相对“基本规格”而言。入学(入“科班”,后称“戏校”)开始都是基本功训练,“基本功”包括身段和形体训练。在身段和形体训练课堂所接受的都是“基本规格”,即业内所说“横平竖直”,它的要求是身段和形体不走偏路、没有毛病。业内人说“别把孩子教成‘山东胳膊直隶腿”’,但是仅有“横平竖直”表现不了戏曲美学。在“横平竖直”的身段和形体上建立起高级规格,是要通过一出戏一出戏的学习、演出积累逐渐形成。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起着决定性作用。 茹富兰老师是最善于用最高级规格的戏曲程式塑造鲜明人物的专家。 对于初学京剧的学生,不仅可以从茹富兰老师那里接受武生、武小生基础程式上毫无瑕疵的“横平竖直”,其中包括纠正在形体课上不够标准的“横平竖直”。比如,茹老师对不同行当的“横平竖直”规格的讲述:“老生要弓、花脸要撑、小生要紧、旦角要松,武生要不弓、不撑、不紧、不松在当中。”比如“手”:各个行当的手法、拳法、指法等,茹老师都示范出来让我们明白。P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