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世界一流大学在中国:理想与现实

封面

作者:吴伟,徐贤春,延立军著

页数:275页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1327125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全球性浪潮,其中尤以中国的投入力度大、建设成效最为突出。从国际比较、历史回溯、现实审视等三个视角,立足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本书尝试展现和讨论中国世界大学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包括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内涵与外延的关系、现实与未来的关系等。总体来看,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破解影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上仍面临瓶颈,如以传统学科为基本单元的资源配置机制对跨学科研究的制约。本书可以为高等教育研究者、院校和政府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同时为关心一流大学建设的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素材和观察视角,也可以用做高等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研读资料。

作者简介

吴伟,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科教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工商管理学科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科技政策、高等教育管理、院校发展等方面的学术研究。2013年取得博士学位以来,在学科建设、工程教育、成果转化、科技政策、大学排名等相关主题领域发表CSSCI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4部(含合著),主持国家自然资金、浙江省自然基金以及教育部、浙江省、浙江大学等委托项目10多项,撰写报送部委咨询报告、浙江大学政策研究报告数十篇,以及公众号文章、报纸文章等数十篇。

目录

第一篇 动议与梦想

绪论: 奋力冲击世界一流…

一、 一流建设的风生水起…

(一) 以重点学科为核心,打造“先锋部队”…

(二) 以创新平台为抓手,打造“精锐部队”…

(三) 以内涵发展为导向,打造“全能冠军”…

二、 被激发的一流热情…

(一) 地方一流浪潮迭起…

(二) 体制外“一流”再造…

(三) 创造知识还是“发展”冲动…

三、 冲击世界一流的中国道路…

四、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风靡全球的一流大学建设动议…

一、 一流的线性演进…

二、 一流的强势推动…

(一) 德国“卓越计划”…

(二) 法国“卓越大学计划”…

(三) 日本“全球第一大学项目”…

(四) 韩国“21世纪智慧韩国工程项目”…

(五) 新加坡新型大学建设…

(六) 俄罗斯“5-100计划”…

三、 共通的实施逻辑…

(一) 政府支持的巨大作用…

(二) 对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视…

(三) 与资源分配联动的动态评估…

第二章 长久以来的一流梦想…

一、 一流起源: 新中国成立之前向西方看齐…

二、 一流萌发: 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重点建设…

(一) 政策提出与实施过程…

(二) 政策特点与实施成效…

三、 一流深化:“211工程”和“985工程”…

(一) 政策提出与实施过程…

(二) 政策特点与实施成效…

四、 一流升级:“双一流”建设…

(一) 政策提出与实施过程…

(二) 政策特点与实施成效…

五、 一流的传承与演进…

(一) 追求一流的政策传承与演进…

(二) 新阶段、新问题与新使命…

第二篇 改革与发展

第三章 一流探索中的学科交叉会聚…

一、 办大学就是办学科: 功过是非…

二、 明显趋势: 从跨学科到学科会聚…

(一) 从学科群到学科会聚…

(二) 从学科会聚到会聚型学科…

(三) 学科会聚与跨界融合…

三、 学科会聚引致一流的四种模式…

(一) 新型技术推动型…

(二) 计划任务拉动型…

(三) 共同愿景驱动型…

(四) 学科专业集成型…

四、 应对重大创新挑战的学科会聚动议…

(一) 重大挑战主题…

(二) 组织运行管理…

(三) 资源平台支撑…

(四) 总结与讨论…

五、 我国推进学科会聚的反思…

第四章 国际化视野下的一流建设…

一、 以世界为舞台: 普遍的办学规律…

(一) 从中世纪大学出发…

(二) 现代大学的演进…

(三) 从教育现象到教育规律…

二、 从跟跑到并跑: 我国大学国际化的百舸争流…

(一) “中体西用”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国际化…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跌宕起伏的国际化之路…

(三)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

三、 以“我”为主何时到来?…

(一) “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机遇: 从“参与”到“主导”…

(二) “双一流”建设的新征程: 从“行列”到“前列”…

(三) 迈向2035: 从“边缘”到“中心”…

第五章 个案研究: 浙江大学四校合并发展历程…

一、 四校合并后浙江大学的发展历程…

(一) 四校合并的决策部署(1998—2004年)…

(二) 一流大学建设的初期探索(2005—2010年)…

(三) 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2011—2015年)…

(四) 新时代国家“双一流”建设新征程(2015年以后)…

二、 “浙大模式”: 大学变革的中国范式…

(一)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矢志信念…

(二) 持续深化改革的不竭动力…

(三) 扎根中国大地的家国情怀…

(四) 面向未来的创新实践…

三、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未来…

(一) 扎根中国: 本土化与全球化对立统一…

(二) 制度重构: 时代呼唤现代大学治理模式…

(三) 持续创新: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第三篇 反思与展望

第六章 阻碍一流实现的沉疴痼疾…

一、 精神迷失: 缺少有灵魂的卓越…

(一) 文化自信的缺失…

(二) 人才培养的边缘化…

(三) 学术精神的式微…

二、 动力不足: 缺乏引领未来的能力…

(一) 育人理念和模式创新不够显著…

(二) 学术研究的创新性和影响力不足…

(三)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革新…

三、 指挥偏差: 缺失科学的评价导向…

(一) 学科评价的异化…

(二) 教师评价的扭曲…

(三) 学生评价的偏差…

第七章 绩效视野中的“世界一流”…

一、 超越梦想: 可比指标突飞猛进…

(一) 世界大学排名…

(二) 科学研究成果…

(三) 研究支撑条件…

(四) 国际化水平…

二、 冷静审视: 内涵发展落差依旧…

(一) 声誉和影响力…

(二) 人才培养…

(三) 师资队伍…

(四) 知识贡献…

(五) 治理体系…

三、 未来省思: 如何优化评价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 塑造科学化价值观,持续推动多元化评价…

(二) 加强评价条件建设,夯实学术话语权基础…

第八章 一流大学建设的终极追问…

一、 一流实现: 主动谋划抑或自然生成?…

二、 变革大潮下,大学还在社会中心吗?…

三、 大学与社会的互动: 谁推动了谁?…

四、 群体的一流才是真正的一流?…

附录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建设调研…

一、 大力引进一流人才…

二、 团队/梯队建设更为紧要…

三、 发挥治理结构最大效应…

四、 没有规划就没有未来…

五、 总结…

节选

第一篇 动议与梦想
一般认为,拥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在20世纪最后一二十年才萌发的梦想。但事实上,从“东方剑桥”“东方斯坦福”“东方MIT”等称号可以看出,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起步至少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其实,关于这个问题,镜头还可以再拉远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胡适之问”,即“我们何以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及至21世纪前后,以大规模资源投入为基本表现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动议在全球得到实施,且尤以中国的力度之大、影响之广泛、成效之显著等为最。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大抵在于: 提振高等教育水平的雄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塑造科技创新高地的急切。本篇内容既包括对海外诸国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动的综述,也包括对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历程的回溯,全面呈现了全球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风起云涌的总体面貌。总体来看,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梦想萌发、推进及实现的过程中,“学习”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的“再创新”是最近若干年开始的行动,但依然存在究竟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学习西方的探索思考。 第二篇 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产出科学研究成果、培养高水平人才、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这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呈现多方发力、上下联动、综合协同、蹄疾步稳、广泛深入等特点,其中最为关键的改革事项涉及人事人才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宏观办学体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带来了极大的“政策红利”。改革之主旨在于破除传统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办学活力和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改革”与“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由于复杂程度高、社会联动性强,高等教育宏观改革以及部分第一高校内部的标志性改革,受到广泛关注。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面临效应衰减、阻力加大等现实瓶颈,在穿越“深水区”过程中,需要克服的系统性障碍越来越多。在“双一流”背景下,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一流大学总体建设与重点领域改革之间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激发师生员工、基层学术组织和各办学单元聚焦、聚力于“一流目标”,不断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 第三篇 反思与展望
走过千山万水,经历过百转千回,才知最真最美。对于多年来追求世界一流梦想的中国第一高校而言,道理一样。一味学习已有的世界一流大学经验,在许多方面已经遇到瓶颈(如预聘—长聘制度);宏观体制的制约,也让许多改革的良好初衷不能实现(如跨学科研究)。不得不说,虽然以指标为表征的一流大学建设已经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不少涉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仍然没有破解。如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举个具体例子,大学究竟应该聚焦于创新链条的哪个环节或者哪一段,进而不同类型大学(当然这个也不明确)应该有何区别,是很模糊的。这就造成了大多数大学都在干着差不多、全领域的事情,即所谓“千校一面”。与回答“究竟是先建成经济中心还是先建成创新中心、人才中心、科学中心”的问题一样,世界一流大学的实现是主动谋划的还是自然生成的也是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相信,随着民族复兴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各种模糊问题可能在未来逐渐明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世界一流大学在中国:理想与现实》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99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