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最需要记住的N部世界文学经典

封面

作者:李金华编著

页数:280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31002829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节选

nbsp; 序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村庄化,世界城市化。走进世界,认识世界,成为必然,
其途径也各异,比如贸易、旅游、交流等,但是最便捷也是最高效的方法是研究世界
文学经典。因为文学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最直接的反映。
    世界文学分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那么,东西方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从地理上讲,所谓东方和西方,是以本初线为界,东半球是东方,西半球是西方。
因此.在地图上看,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无疑属于东半球。但实际上,我们习惯上称
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为西方,其文学为西方文学,而称亚洲和非洲为东方,
其文学为东方文学。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划分形式呢?我们所说的东方不但是地理概念,
同时也是历史、政治和文化的概念。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人所说的东方,是以中国为中心,在她以东的叫东方,以
西的叫西方。日本在中国以东的海岛上,所以被古代中国人称为“东瀛”;印度在中国
喜马拉雅山西南侧,因此,中国的佛教徒把印度称为西方的极乐世界,  《西游记》中
唐玄奘到印度取经叫西天取经,所谓西天,就是指印度;郑和下西洋,西洋就是指他
航海到达的印度、阿拉伯国家及非洲东部一带。
    到了近代,由于西方殖民者,主要是一些欧洲国家侵入东方,东方许多国家(日
本除外)成为被侵略者,中国人的东方观念才彻底发生变化,从那时起,人们开始把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称为西方国家,而把亚非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称为东方国家。
在这里,非洲国家虽然在亚洲西方,却与亚洲国家的命运相同,因而没被列入西方国
家。因此,作为东方文学之组成部分的亚洲文学和非洲文学在地理、历史、政治、文
化上有一定的共同性。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文学构成西方文学体系。我国处于东方
世界.我国的文学属于东方文学。
    西方文学悠久灿烂。古希腊、罗马文学成为欧洲文学的神圣源头,并且异彩纷呈,
神话、史诗、戏剧、寓言、诗歌、文艺理论等文学样式繁多,从远古到公元前8世纪
产生的以荷马时代为主的神话时代,宣扬力、智、美的人本精神,为日后欧洲寻求精
神解放、文学动力提供源泉与火种,形成了人类文学史上最具人性魅力的文学与文化。
三大悲剧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之祖阿里斯托芬的戏剧
创作和演出把这一时期的文学推向又一高潮;文艺理论空前繁荣,出现柏拉图、亚里
十多德等文艺理论家。
   中世纪文学是指从公元5世纪罗马覆灭到14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兴盛时期的文学。
此时期,日耳曼忠勇无畏风雅的骑士精神摇动了古希腊、罗马辉煌灿烂的文化根基.
为基督教文化的畅行欧洲开辟了道路。教会文学的灵魂——《圣经》统霸中世纪文坛,
在此基础上,产生风靡一时的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17世纪)主要提倡人文主义文学,主旨是反封建、反教
会,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都是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以人权反对神权的优秀作品。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由文艺复兴文学的灵魂解放走向理性克制和道德约束的
“理性文学”,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文学的代表,主张崇尚理性。另外,巴洛克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盛极一时。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深化,它用理
性和科学照亮愚昧的心灵,法国四大启蒙领袖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卢梭均在
文学中宣扬理性思想。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显示了此时期文学
创作的理性精神。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出现英国湖畔派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群体及雪莱、拜伦、
普希金、雨果等优秀作家。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更注重理性和再现现实生活,以法国、
俄国、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成绩最为显著。
    20世纪的西方文学呈现出复杂的状态,现实主义由传统到创新,同时出现现代主
义文学风格,出现了罗曼·罗兰、海明威、劳伦斯、马雅可夫斯基、高尔基、艾略特、
卡夫卡等优秀作家。
    当今,由于西方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优秀的文化遗产,许多人认为欧美是世界
文化的中心,甚至全部,世界历史是欧美史,世界文化史是欧美文化史,文学史是欧
美文学史。这种理论的影响甚广甚深,不仅影响了西方人,而且影响了许多东方人.
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忽视了对东方文学的研究,东方文学体系支离破碎。而西方文学
早已构成完整的体系,因此,以这一体系取代世界文学,最终达到欧洲中心论的鼓噪
声不断。
    但是,世界文学是由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两部分共同组成的。文学是文化的表现
形式,整个世界文化分为四个文化体系:中国、印度、阿拉伯伊斯兰、欧美文化体系。
而前三个都是在亚洲。因此,东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可忽视。
单纯研究西方文学就达不到全面、深入研究世界文学的目的,那会是跛足的.只有将
东方和西方文学加以比较对照,才能真正认识世界文学的整体面貌,并且身为东方人.
我们有必要了解自己的文学。此外,如果不研究古代东方文学,就会人为地把世界文
学的开端推迟数千年,就会错以为世界文学始于古希腊文学。
    古代东方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都
位于东方,在公元前4800年左右,在西亚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首先
创造了人类文化,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在公元前2371年也进入文明时代,而欧洲文明的
发祥地——古希腊文学的起源可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算起(古希腊人的克里特文明).
但到公元前1200年以后,希腊人又重新回到原始社会末期。其后经过几百年,从公元
前500年起,希腊文明正式开端。
    东方是世界文学的发源地,上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是埃及文学、印度文学、巴比
伦文学、希伯来文学和中国文学,其中古希伯来文学《圣经·旧约》成为西方文学的源
头.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学、文化的纽带。
    中古时期东方形成三大文化圈:印度的佛教文化、阿拉伯的伊斯兰文化、中国的
汉文化。而它们作为文化表现形式的文学也居于首位,带来中古东方文学的“黄金时
代”,如阿拉伯文学的代表作《一千零一夜》等。此时期,日本文学也逐渐发展壮大起
来,通过平安时期的《源氏物语》可以一窥日本中古文学成就。
    近代,即19世纪,东方世界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西方列强,不但践
踏东方。而且把西方的意识形态、宗教文化完全强加于东方各国,使近代东方文学陷
入从未有过的文化困境:一方面自觉不自觉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用科学、民主、
自由的思想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革新或消解本民族传统;另一方面产生传
统文化中断带来的失落感及遭受文化侵略的屈辱感,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也是矛盾重
重。在此时期,产生了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文学大师泰戈尔。
    现当代,东方文学是与西方文学的“融合”——不是对西方文学思想、题材、风
格形式进行简单模仿式否定,而是从理性上对东方和西方文学进行既有肯定又有批判
的双重反思。亚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创造了一种东西合璧的文学艺
术形式。
    限于篇幅,本书只能从这浩如烟海的名家、名著中选取极小一部分,从作家、作
品的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进行细致的解读,但愿本书能成为读者走进名著世界的
桥梁.成为读者与文学大师对话的平台。

导言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小说家,英国文学的研究家,被誉
为“伟大的人生教师”、  “日本文学之母”等。他的作品长期拥有众多读者,日本
人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大学毕业之后仍然爱读他的作品。据说日本图书馆里,他写
的书破得最快。   
    漱石作品的主要人物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所反映的是他自
己以及他周围的知识分子的生活。他的作品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知识分子的生活状
况,而且具体地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情绪,深入地探索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诸如他
们对社会黑暗势力和黑暗现象的憎恶,他们在男女关系等问题上的私心杂念和苦
恼矛盾。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面貌在漱石的作品中得到
了最充分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漱石是日本近代文
学中知识分子文学的开拓者。
生平与创作
    夏目漱石生于动荡、变革的时代,原名夏目金之助,
1867年诞生于江户一个名主家庭。所谓名主,就是管理
行政和治安的地方官。明治维新后,漱石的父亲虽然又
被任命为区长.但不幸有八个蒙面大盗抢走了他家的五
十两金币,使夏目家境日落千丈,大有流水落花春去也之势。而漱石更是生不逢
时,他出生时已经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先于他来到这个家庭.加之年近半百的
母亲无奶。父亲一狠心把他送到了一家小杂货店主那
里.后来又将他给了另一个名主盐原昌之助当养子。
    刚到而立之年的养父母虽待他如亲生儿子,然
而好景不长。一岁时因养父母离婚,漱石又重返生
父母家,但始终未得到亲生父亲的宠爱。直到二十
二岁.两个哥哥先后患肺病过世之后,他才把户口
迁回老家。当时由父亲付给养父一笔养育费后正式
签约断绝关系,可是他与养父的关系长期纠缠不清,
成为他的一个心病而非常烦恼,这些经历构成了自
传体小说《路边草》的主要内容。《路边草》的主
要故事是以刚从国外回来并且已经成为名人的主人公,在一条坡道上与已经有些
苍老的养父邂逅开始,以主人公一家人对待不断变着手法要钱的养父的不同态度
及其矛盾为主要内容,并且以最后给了一笔钱来结束故事。作者以这个故事反映
自己不幸的一生,倾吐对人生的看法.在最后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痛
苦和悲哀。当其妻子以为交出一笔钱后,就可以了结养父的纠缠而高兴时,主人
公并不乐观。他认为这只是表面上解决。世界上的事情一旦发生就会永远继续下
去。只不过变了形态,别人和自己都不知道而已。
    明治时代初期,汉学尚时兴,十五岁时,漱石曾退出东京府立第一中学二松
学舍学汉学。他在《木屑录》里说:“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文章。”可证明
漱石的汉学基础是在青少年时代打好的。嗣后,他在兄长启发下认识到时代潮
流.便改学英语,还以为英国文学和汉文学一样有趣味,立志进东京帝国大学学
习英国文学。他后来觉得仿佛受到英国文学的欺骗,这表明他已认识到东西方文
化的巨大差异,也反映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褒贬态度。
    进入第一高等学校和东京大学学习英语及英国文学,对漱石的人生道路具有
决定性影响。首先,在那里他结识了后来成为俳句革新家的正冈子规,他们互相
切磋俳句,探讨文艺理论和人生道路,使漱石得益匪浅;其次,为他去英国留学
打好了外语和文学基础;第三,他取得了在高等学校任教的资格。
    漱石是在1900年,即包括日本在内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同一年到英国留学
的。由于助学金微薄,漱石未能进剑桥之类的名牌大学听课,主要靠自修,至多
请莎土比亚专家辅导过几次。从英国人身上,漱石嗅到了令人讨厌的铜臭味,可
以说.漱石留英的重要收获,一是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二是弄清了究竟
什么是文学的问题。在1902年给岳父中根重一的信里,漱石曾写道:  “国家的进
步应归根于如何使用财源。”表示他最担心的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使国家发展艰
难.指出欧洲今日文明之失败,根本原因就是贫富悬殊过于明显。他还说马克思
所论作为纯粹的理论虽然有缺点,但在今日之世界上出现是理所当然的。这封信
还透露他准备写文学论的宏伟计划,他当时就认为,“与其论述如何观察世界,
倒不如从如何解说人生人手更好”。他准备先论述人生的意义、目的及其活力之
变化:其次论何谓开化,解剖构成开化的诸因素;最后论诸因素的综合发展对文
艺开化的影响。他还认为必须从哲学、历史、政治以及心理学、生物学和进化论
入手进行研究。漱石由于节省生活费用来购书,埋头苦读,用蝇头般大小的字密
密麻麻地记下的笔记足有好几寸厚,为此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于1902年12
月5日离开英国,翌年1月24日回到东京。
    漱石留学期间,岳父在政争中失败后,做投机生意,又亏了老本。漱石回国
时.家里负债累累,不得不请神经科博士吴秀三开出有病的诊断证明,才得以调
离保送他去留学的熊本第五高等学校,违心地回到母校东京大学从事他根本不乐
意干的教师工作。由于学生听惯漱石的前任、原外籍教师小泉八云(1850-1904)
富于感情色彩的授课方法,对于漱石偏重理论的教法很不习惯,这也使他十分苦
恼.经常考虑着辞职问题,致使神经衰弱复发。所以漱石在《文学论》序里说,
回国以后的两年多也是不愉快的。为了摆脱这些烦恼,漱石接受高滨虚子的建
议。搞起创作来,漱石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我是猫》就是这样开始的。从1904至
1907年,在《朝日新闻》主编文艺栏期间,是漱石的业余创作时期,主要作品除
了《我是猫》外,还有中篇小说《哥儿》、  《旅宿》和《风暴》以及取材于英国历
史的小品《伦敦塔》、《幻影之盾》、《琴音》和《霏露行》等。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最需要记住的N部世界文学经典》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