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习仲勋画传

封面

作者:《习仲勋画传》编委会

页数:525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1470403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历史图片和传记文字并重的开有式,设前言、上下编,分阶10章,附生平年表和后记。前言依据新华社发的生平,概要地介绍习仲勋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战斗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顽强奋斗,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上编记述新中国成立羊革命和战争年代的习仲勋,设1-5章。下编,记述新中国成立后的习仲勋,设6-10章。习仲勋生平年表反映他一生经历的事件。后记主要交待编撰情况、鸣谢有关单位。

作者简介

由《习仲勋画传》编委会组织编写,包括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及广东、陕西、海南等省委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

阎启英,为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编撰《江上青》画册和《江上青画传》、大型纪实性画册《中南海》、《卡尔·马克思》等。

本书特色

习仲勋,无论是作为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还是革故鼎新的探索者,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围、理政的楷模,还是胸怀天下,情系苍生的思想者,他身上凝聚的奋斗精神和高尚品格,已通过围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血火淬炼,通过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本书图文并茂地再现了习仲勋同志13岁即投身革命,到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精彩人生,及其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与党内外人士的深情厚谊及其温馨感人的家庭生活。

目录

前言
上编 镌刻在黄土地卜的史诗 战争年代的习仲勋
第一章 立志存高远
第一节 思想启蒙
家世沧桑
关中名邑
时代风云
都村纪学
第二节 投身革命
立诚公学入团
初涉革命斗争
三师学潮
狱中入党
历练与抉择
两当兵变
第二章 创建根据地
第一节 渭北烽火
初见刘志丹谢子长
再返渭北
重回富平
第二节 红色照金
照金烽火
迎接王泰吉
主持陈家坡会议
第三节 英雄南梁
南梁曙光
当选苏维埃政府主席
苏区政权建设
血与火的洗礼
第四节 风云突变
“左”倾阴云
身陷囹圄
毛主席来了
第三章 六年关中情
第一节 两赴关中
一赴关中
环县书记
再赴关中
反摩擦斗争
第二节 血肉情深
鱼水相依
群众领袖
第四章 绥德建功勋
第一节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出席西北局高干会议
郝家桥调查
纠正整风审干偏差
建设抗日民主政权
第二节 战火中的青春
战地青春火样红
革命伴侣两地书
第五章 解放大西北
第一节 蓄力迎敌
当选七大中央候补委员
爷台山反击战
出任西北局书证
接应三五九旅
策动横山起义
第二节 鏖战陕北
西华池之战
延安保卫战
三战三捷
第三节 战略反攻
统筹后方
土改典范
全力支前
迎接黎明
下编 屹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的习仲勋
第六章 主政大西北
第一节 人民的江山
筹建西北军政委员会
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因地制宜搞土改
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荡涤贪污腐化
为大西北经济奠基
第二节 统战楷模
搞好民族关系
肝胆相照
第七章 勤政中南海
第一节 主持宣传文教工作
出任中宣部部长
开创文教工作新局面
保护文物古迹
第二节 国务院辅政
称职秘书长
力戒奢靡
第三节 心系百姓
信访非小事
考察大西北
庐山会议前后的调查
第八章 蒙冤十六年
第一节 祸起萧墙
《刘志丹》事件
下放洛阳
第二节“文革”劫难
沉着应对政治风暴
再下洛阳
第九章 南国春来早
第一节 新的征程
重见阳光
赴任广东
第二节 拨乱反正
联系实际讨论真理标准
平反冤假错案
清理历史遗留问题
踏遍广东大地
探索体制改革
第三节“杀出一条血路”
治理逃港顽症
筹办出口生产基地
争取先行一步
创办经济特区
组织境外考察
谋划海南发展
注重部队建设
第十章 清气满乾坤
第一节 为了长治久安
力促新老交替
致力法制建设
重视外事活动
第二节 倾心统一战线
开拓统战新天地
落实民族宗教政策
与内蒙古人民共庆盛典
第三节 赤子之心
情系老区
家乡情思
重回广东
第四节 晚晴无限好
兰同十二载
常怀感恩之心
无上荣光
难忘热土
清正家风
魂归故里
习仲勋生平年表1913—2002
后记

节选

第一章 立志存高远 习仲勋,1913年10月15日出生在陕西富平县习家庄(今属淡村镇中合村),祖籍江西新干。 关中厚重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存,淳朴的民风,勤劳、耿直、忠厚、仁爱的家风塑造了习仲勋的性格,引领习仲勋走上革命道路的则是时代的大潮。 那是一个“大变局”的时代,内忧外患,社会动荡。关中之地,进步思潮涌动,革命风云迭起。从上小学起,习仲勋就受进步思想浸染,逐渐接受革命和民主思想,萌发反抗黑暗、向往光明的志向,继而走上职业革命者的道路。他13岁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发动两当兵变,由一个关中娃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第一节 思想启蒙 习仲勋出生于陕西富平县一个农民家庭。勤劳淳朴的家风、丰厚的文化遗存、风云激荡的时代,塑造了习仲勋远大的志向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家世沧桑 习仲勋生于陕西富平。祖籍江西省新干县华成门村。因避战乱灾祸,祖辈由江西北迁至河南。1882年,习仲勋的祖父从河南南阳逃荒移居于陕西富平。习仲勋的父母勤劳俭朴,家风淳厚。 1913年10月15日(农历癸丑年九月十六日),习仲勋出生在陕西省富平县习家庄(今属淡村镇中合村)。 习姓历史渊源久远。传说春秋时有诸侯国习国(今贵州习水一带),国灭后,国民即以国名为姓氏。后习姓人聚居于襄阳郡(相当于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随着时代的变迁,襄阳习族人居住地亦多有迁移。江西省新干县华成门村之习姓,即此习姓氏族的后裔。据《习氏家谱》记载,习氏太祖习思敬配夫人赵氏。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朝政大乱,连年久旱无雨,庄稼歉收。习思敬因生活窘迫,携家带口逃荒到河南省南阳府邓县(今邓州市)西堰子老营(大习营村)定居落户,以农为业。习思敬夫妇均在70多岁过世,后代人丁兴旺,因老营人口拥挤,又分出西户、北户、南户,另辟村落居住。 据《习氏家谱·后代世系》记载,习仲勋为该族西户习魁之后第九代人。西户居小习营村。习仲勋曾祖父习玉策生子三人:习永盛、习永山、习永厚。习仲勋祖父习永盛为长,配夫人张氏。清光绪四年(1878年),习永盛第一个儿子出生,因是农历戊寅年,故取小名老虎。清光绪六年(1880年),习永盛夫妇又生一女孩,乳名大女。一双儿女降临人间,似乎没有给这个家庭增添多少喜悦,接踵而来的却是又一次跨省举家迁徙。 清光绪八年(1882年),河南南阳一带兵荒马乱,连年干旱,乱虐并生,饥民纷纷出外逃荒。习仲勋的祖父习永盛肩挑一双儿女(习仲勋的大伯老虎和姑母大女),与身背行李的妻子张氏一道,随着逃荒的人群,由河南南阳,经陕西丹凤、商县,翻过秦岭,终在富平县淡村定居下来。此后,习永盛次子即习仲勋的父亲习宗德、三子习宗仁相继出生。 习永盛佃租种地,维持生计,长期挣扎在饥饿线上,终因病饿离世。1900年秋,在困境中的习家终于盼来了一丝福音。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慈禧西逃。习仲勋的大伯老虎离家多年,此次随护送部队途经富平,顺道回家留下60两银子。习仲勋的祖母和父亲、叔父用这笔钱置了几十亩薄田,盖起了一个庭院。几年后,在流经富平淡村的石川河南岸,便有了一个以习姓为名的小农庄,即习家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陕西同盟会和陕西新军也随之起义。这一年习宗德与小自己8岁的都村姑娘柴菜花结婚。习宗德夫妇生子女7人:长子仲勋、长女秋英、次子小名导儿(夭折)、二女冬英、三子仲凯、三女夏英、小女雁英。按照《习氏家谱·三门新谱》“国玉永宗,中正明通,继述承显,尊守从荣”的排行,男孩入谱为中字辈,习宗德便为长子取名中勋,又请学校老师为中勋取小名相近。1926年,中勋就读立诚公学高小部,老师严木三先生认为“中勋”含有中国的元勋之意,遂为“中”字加了“人”字旁,取意为人中正,处事公道。从此,中勋改名为仲勋。 童年时代的习仲勋家庭经济尚宽裕,三代同堂,十几口之家,温馨和睦。父亲习宗德性格宽厚刚直,乐善好施,母亲性格温和,宅心仁善,但夫妇对待子女严厉有加,经常告诫子女以善待人,以诚待人。若干年以后,习仲勋曾对子女讲述:“我的父亲是个心地非常善良的农民,他总是对我们说,长大了不要做官,也不要经商。当官的欺压老百姓;商人唯利是图,多重钱财。如果有了学问,就做一名教书先生,用自己的本事传书授道,受人敬重。要不就种庄稼,做个本分的农民。”“我的母亲勤劳贤惠,对婆婆特别孝敬,婆婆患病时,她把精心做的莲子汤送到床前。而自己却省吃俭用,直至终老,没享过一天清福。” P13-19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习仲勋画传》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96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