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汤头歌诀》评注(第2版)

封面

作者:孙丽英,范明明,侯志涛

页数:46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3072447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汤头歌诀》为清代有名医家汪昂编著,全书分门别类,用七言诗体编成歌诀,将每个汤剂的名称、用药、适应证、随症加减都写入歌诀中,简明扼要,音韵工整,便于使用和记忆,深受广大中医学者的欢迎。但由于文体所限,原著让人难以深悟,本书为其白话解,首先简述每类方剂的概念、分类、适用范围、使用注意事项等,然后列正方。每首正方下列方名与来源、方歌、组成、用法、功用、主治、证治机制、方义分析、临床运用等项。在第1版基础上,本次再版增加了医案选录部分,包括案例举隅和辨证思路等内容。
本书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是一本科学实用的中医工具书,可供中医师、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目录

目录

一、补益之剂 1

(一)四君子汤 (附: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 2

(二)升阳益胃汤 4

(三)黄芪鳖甲散 6

(四)秦艽鳖甲散 7

(五)秦艽扶羸汤 8

(六)紫菀汤 9

(七)百合固金汤 (丸) 10

(八)补肺阿胶散 12

(九)小建中汤 (附:黄芪建中汤,十四味建中汤) 13

(十)益气聪明汤 16

增辑 17

(一)独参汤 17

(二)龟鹿二仙胶 18

(三)保元汤 19

(四)还少丹 21

(五) 金匮肾气丸 (附:济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都气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参麦地黄丸) 22

(六)右归饮 25

(七)当归补血汤 26

(八)七宝美髯丹 27

(九)补心丹 29

(十)虎潜丸 30

(十一)河车大造丸 32

(十二)斑龙丸 33

二、发表之剂 34

(一)麻黄汤 35

(二)桂枝汤 (附:桂枝麻黄各半汤) 37

(三)大青龙汤 40

(四)小青龙汤 42

(五)葛根汤 (附:桂枝加葛根汤) 44

(六)升麻葛根汤 45

(七)九味羌活汤 46

(八)神术散 (附:太无神术散,海藏神术散,白术散) 48

(九)麻黄附子细辛汤 50

(十)人参败毒散 (附:败毒散,消风败毒散) 51

(十一)再造散 53

(十二)麻黄人参芍药汤 55

(十三)神白散 (附:葱豉汤) 56

(十四)十神汤 57

增辑 59

(一)银翘散 59

(二)桑菊饮 61

(三)防风解毒汤 62

(四)竹叶柳蒡汤 64

(五)华盖散 (附:三拗汤) 65

三、攻里之剂 67

(一)大承气汤 67

(二)小承气汤 (附:三化汤) 71

(三)调胃承气汤 72

(四)木香槟榔丸 74

(五)枳实导滞丸 (附:木香导滞丸) 75

(六)温脾汤 77

(七)蜜煎导法 (附:猪胆汁导法) 79

增辑 80

(一)芍药汤 (附:导气汤) 80

(二)香连丸 (附:白头翁汤) 82

(三)更衣丸 (附:脾约丸) 84

四、涌吐之剂 87

(一) 瓜蒂散 (附:三圣散,参芦散,栀子豉汤,乌附尖方,烧盐方) 88

(二)稀涎散 (附:通关散) 90

五、和解之剂 92

(一)小柴胡汤 92

(二)四逆散 94

(三)黄连汤 96

(四) 黄芩汤 (附:黄芩芍药汤,黄芩加生姜半夏汤,

芍药甘草汤) 97

(五)逍遥散 [附:加味逍遥散(丸)] 98

(六)藿香正气散 (丸) 100

(七)六和汤 101

(八)清脾饮 103

(九)痛泻要方 104

增辑 105

(一)何人饮 (附:追疟饮,休疟饮,四兽饮,木贼煎) 105

(二)奔豚汤 107

(三)达原饮 108

(四)蒿芩清胆汤 109

六、表里之剂 112

(一)大柴胡汤 (附:柴胡加芒硝汤,桂枝加大黄汤) 112

(二)防风通圣散 114

(三)五积散 (附:熟料五积散) 115

(四)三黄石膏汤 117

(五)葛根黄芩黄连汤 118

(六)参苏饮 (附:芎苏饮,香苏饮) 120

(七)茵陈丸 122

(八)大羌活汤 123

七、消补之剂 124

(一) 平胃散 [附:加味平胃散,参苓平胃散,香连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平陈汤,胃苓汤(丸),柴平汤] 124

(二)保和丸 (附:大安丸) 126

(三)健脾丸 (附:枳术丸) 128

(四)参苓白术散 129

(五)枳实消痞丸 131

(六)鳖甲饮子 133

(七)葛花解酲汤 134

八、理气之剂 136

(一)补中益气汤 (附:调中益气汤) 136

(二)乌药顺气汤 138

(三)越鞠丸 (附:六郁汤) 139

(四)苏子降气汤 142

(五)四七汤 (附:局方四七汤) 143

(六)四磨汤 (附:五磨饮子) 145

(七)旋覆代赭汤 146

(八)正气天香散 148

(九)橘皮竹茹汤 (附:金匮橘皮竹茹汤) 149

(十)丁香柿蒂汤 (附:柿蒂汤,丁香柿蒂竹茹汤) 150

(十一)定喘汤 154

增辑 156

(一)苏合香丸 156

(二) 瓜蒌薤白汤 (附: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

白桂枝汤) 158

(三)丹参饮 (附:百合汤,金铃子散) 160

九、理血之剂 162

(一) 四物汤 [附:八珍汤(丸),十全大补汤(丸),

胃风汤] 162

(二)人参养营汤 164

(三)归脾汤 166

(四)养心汤 168

(五)当归四逆汤 (附: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169

(六)桃仁承气汤 171

(七)犀角地黄汤 173

(八)咳血方 175

(九)秦艽白术丸 (附:秦艽苍术汤,秦艽防风汤) 176

(十)槐花散 178

(十一)小蓟饮子 179

(十二)四生丸 181

(十三)复元活血汤 182

增辑 183

(一)黄土汤 (附:赤小豆当归散) 183

(二)黑地黄丸 185

(三)癫狗咬毒汤 186

(四)血府逐瘀汤 188

(五)少腹逐瘀汤 191

(六)补阳还五汤 192

十、祛风之剂 195

(一)小续命汤 195

(二)大秦艽汤 196

(三)三生饮 (附:星香散) 198

(四)地黄饮子 199

(五)独活汤 201

(六)顺风匀气散 202

(七)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203

(八)独活寄生汤 (附:三痹汤) 204

(九)消风散 205

(十)川芎茶调散 (附:菊花茶调散) 206

(十一)清空膏 208

(十二)人参荆芥散 209

增辑 210

(一)资寿解语汤 210

(二)小活络丹 (附:大活络丹) 211

(三)羚角钩藤汤 213

(四)镇肝熄风汤 214

十一、祛寒之剂 217

(一)理中汤 (附:附子理中丸) 217

(二)真武汤 220

(三)四逆汤 (附:通脉四逆汤) 221

(四)白通加猪胆汁汤 (附:白通汤) 223

(五)吴茱萸汤 225

(六)益元汤 226

(七)回阳急救汤 228

(八)四神丸 229

(九)厚朴温中汤 231

(十)导气汤 233

(十一)疝气汤 234

(十二)橘核丸 234

增辑 236

(一)参附汤 (附:芪附汤,术附汤) 236

(二)天台乌药散 237

(三)黑锡丹 238

(四)半硫丸 (附:金液丹) 239

(五)浆水散 241

(六)来复丹 242

十二、祛暑之剂 244

(一) 三物香薷饮 (附:黄连香薷饮,五物香薷饮,六味香薷饮,十味香薷饮,二香散,藿薷汤,香葛汤) 244

(二)清暑益气汤 246

(三)缩脾饮 (附:大顺散) 247

(四)生脉散 249

(五)六一散 (附:益元散,碧玉散,鸡苏散) 250

十三、利湿之剂 253

(一)五苓散 (附:四苓散,猪苓汤) 254

(二)小半夏加茯苓汤 (附:茯苓甘草汤) 256

(三)肾着汤 (附:防己黄芪汤) 257

(四)舟车丸 258

(五)疏凿饮子 260

(六)实脾饮 261

(七)五皮饮 263

(八)羌活胜湿汤 (附:羌活除湿汤) 264

(九)大橘皮汤 266

(十)茵陈蒿汤 (附:栀子柏皮汤) 267

(十一)八正散 268

(十二)萆薢分清饮 (附:缩泉丸) 270

(十三)当归拈痛汤 272

增辑 273

(一)五淋散 273

(二)三仁汤 275

(三)甘露消毒丹 276

(四)鸡鸣散 278

(五)中满分消汤 (丸) 280

(六)二妙丸 (附:三妙丸) 282

十四、润燥之剂 284

(一)炙甘草汤 284

(二)滋燥养营汤 286

(三)活血润燥生津散 287

(四)韭汁牛乳饮 (附:五汁安中饮) 288

(五)润肠丸 (附:活血润燥丸) 289

(六)通幽汤 (附:当归润肠汤) 290

(七)搜风顺气丸 291

(八)消渴方 292

(九)白茯苓丸 293

(十)猪肾荠苨汤 294

(十一)地黄饮子 295

(十二)酥蜜膏酒 296

(十三)清燥汤 296

增辑 297

(一)沙参麦冬饮 297

(二)清燥救肺汤 299

(三)琼玉膏 300

(四)黄连阿胶汤 (附:驻车丸) 302

(五)滋肾通关丸 (附:大补阴丸) 303

(六)增液汤 (附:黄龙汤) 305

十五、泻火之剂 307

(一)黄连解毒汤 (附:三黄石膏汤,栀子金花丸) 308

(二)附子泻心汤 (附:大黄附子汤) 309

(三)半夏泻心汤 311

(四)白虎汤 (附:白虎加人参汤,苍术白虎汤) 312

(五)竹叶石膏汤 314

(六)升阳散火汤 316

(七)凉膈散 317

(八)清心莲子饮 318

(九)甘露饮 (附:桂苓甘露饮) 319

(十)清胃散 320

(十一)泻黄散 322

(十二)钱乙泻黄散 323

(十三)泻白散 (附:加减薤白散) 323

(十四)泻青丸 325

(十五)龙胆泻肝汤 326

(十六)当归龙荟丸 327

(十七)左金丸 (附:戊己丸,连附六一汤) 328

(十八)导赤散 330

(十九)清骨散 332

(二十)普济消毒饮 333

(二十一)清震汤 334

(二十二)桔梗汤 335

(二十三)清咽太平丸 336

(二十四)消斑青黛饮 337

(二十五)辛夷散 338

(二十六)苍耳散 339

(二十七)妙香散 340

增辑 341

(一)紫雪丹 341

(二)至宝丹 343

(三)万氏牛黄丸 (附:安宫牛黄丸) 344

(四)玉女煎 346

(五)清瘟败毒饮 347

(六)化斑汤 349

(七)神犀丹 350

(八)青蒿鳖甲汤 351

十六、除痰之剂 353

(一)二陈汤 (附:导痰汤,温胆汤,润下丸) 354

(二)涤痰汤 356

(三)青州白丸子 358

(四)清气化痰丸 359

(五)顺气消食化痰丸 360

(六)礞石滚痰丸 361

(七)金沸草散 (附:局方金沸草散) 363

(八)半夏白术天麻汤 364

(九)常山饮 366

(十)截疟七宝饮 366

增辑 368

(一)三子养亲汤 (附:外台茯苓饮) 368

(二)指迷茯苓丸 369

(三)紫金锭 370

(四)小陷胸汤 [附:大陷胸汤 (丸)] 372

(五)十枣汤 (附:控涎丹,葶苈大枣泻肺汤) 374

(六)千金苇茎汤 376

(七)苓桂术甘汤 (附:雪

节选

一、补益之剂 补益之剂是以补益药为主组成的,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损病证的方剂,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虚损病证的形成,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调养失宜(如营养不足、劳倦过度、忧思伤神、产后病后失养、失治误治及外伤仆损等)所致,其临床表现虽有五脏之别,但总不外乎气、血、阴、阳四大方面。而气、血、阴、阳之间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床亦常见有气血双亏、阴阳两虚及气阴两伤等,皆属补益剂的应用范围。 虚证有气虚、血虚、气血两亏、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补益剂亦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六类。 虚证的治法,通常是气虚者补气,血虚者补血,阴虚者补阴,阳虚者补阳。但气与血相互为用,互相依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因此,气虚较重者又应适当补血,使气有所归;血虚较重者亦应适当补气,使气旺血生,《医方考》曾说:“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若有血虚急证与大失血所致血虚者,尤当着重补气,此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阴阳亦然,两者互为其根,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故在补阴方中常佐以温阳之品,补阳方中每配补阴之味,此即张景岳所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至于五脏之虚,亦以直接补其虚脏为常法,《难经 十四难》中云:“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肾者,益其精”。然五脏之间有其相生之规律,除直接补其虚脏外,亦采取“虚则补其母”(《难经 六十九难》)的治疗方法,如肺气虚补益脾土,即培土生金法;肝阴虚补益肾水,即滋水荣木法等。人体气血以流通为顺,虚损患者通常气血流通不畅,且补益之药多有壅滞之弊,故补益剂中常少佐行气活血之品,以使其补而不滞。应用补益剂,首先应注意辨别虚实真假,张景岳云:“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大实之病,反有羸状。”真虚假实,误用攻伐,必致虚者更虚;真实假虚,误用补益,必使实者更实。其次,因补益剂多为滋腻之品,易碍胃气,且需多服久服,故在应用时必须时时注意脾胃功能,必要时宜酌加健脾和胃,消导化滞之品,以资运化。 (一)四君子汤(附: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 (二)【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各9g),炙甘草(6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10g),水一盏,煎至七分,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 【证治机制】本方所治之证,乃由禀赋不足,或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使其受纳与运化无力所致。《灵枢 营卫生会》谓“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故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白。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虚弱,则纳谷减少;脾失健运,脾湿内生,故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缓,皆为脾胃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云:“夫面色痿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其治,自当补益脾胃之气,脾胃健旺,则诸症除矣。 【方义分析】本方以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补脾胃。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故臣以白术,既助人参补益脾胃之气,更以其苦温之性,健脾燥湿,助脾运化。脾主湿,脾胃既虚,运化无力,则湿浊易于停滞,故佐以补利兼优之茯苓,配白术健运脾气,又以其甘淡之性,渗利湿浊,且使人参、白术补而不滞。伍用炙甘草者,以其甘温益气,助人参、白术补中益气之力,更兼调和诸药,而司佐使之职。四药皆为甘温和缓之品,而呈君子中和之气,故以君子为名,四药合力,重在健补脾胃之气,兼运化之职且渗利湿浊,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是补气的基础方。以气短乏力,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为证治要点。 (2)气虚甚者,加黄芪,以补气升阳;食少不化者,加焦山楂、木香、神曲、麦芽,以消化食积;胃脘痞闷不适者,加枳壳、陈皮,以理气消胀。 (3)常用于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肠功能减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等,证属脾胃虚弱者。 【附方】 (1)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人参切,去顶、茯苓去皮、白术、陈皮锉、甘草各等分(各6g)。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二个,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量多少与之。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不思饮食,大便溏薄,或呕吐,泄泻等。 (2)六君子汤(《医学正传》):茯苓一钱(3g),甘草一钱(3g),人参一钱(3g),白术一钱半(4.5g),陈皮一钱(3g),半夏一钱五分(4.5g)。上细切,作一服,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3)香砂六君子汤(丸)(《古今名医方论》):人参一钱(3g),白术二钱(6g),甘草七分(2g),茯苓二钱(6g),陈皮八分(2.5g),半夏一钱(3g),砂仁八分(2.5g),木香七分(2g),生姜二钱(6g)。水煎服。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以上三方均为四君子汤加味而成,皆有益气健脾之功。异功散中加陈皮,功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配半夏、陈皮,功兼和胃燥湿,适用于脾气虚兼有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伍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功用为益气和胃、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案例举隅】 (1)便血案:一妇人粪后下血,面色萎黄,耳鸣嗜卧,饮食不甘,服凉血药愈甚。诊之,右关脉浮而弱,以加味四君子汤加升麻、柴胡,数剂脾气已醒,兼进黄连丸数剂而愈。(《续名医类案》) (2)辨证思路:患者每于便后下血,应属便血之证,且兼有面色萎黄、耳鸣嗜卧诸症,又见右关脉浮弱,当知此为脾气虚弱,清气不升,而反下陷,故面色萎黄,脾主统血,统摄无权则便后下血,且服凉药下血更甚,亦合此病机。即为中土之虚,治疗则当以甘平之剂,平补中气升提清阳,使其恢复统摄之权,便血之证可期痊愈。 (二)升阳益胃汤 【来源】李东垣《脾胃论》 【方歌】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组成】黄芪二两(30g),半夏汤洗、人参去芦、炙甘草各一两(各15g),独活、防风、白芍、羌活各五钱(各9g),陈皮四钱(6g),茯苓、柴胡、泽泻、白术各三钱(各5g),黄连一钱(1.5g)。 【用法】上.咀,每服三至五钱(15g),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脾胃气虚,湿郁生热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肢体重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本方为李东垣治疗劳倦伤脾、温热中阻、营卫不和的名方。升阳者,升脾之阳;益胃者,益胃之气。东垣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为升降之枢纽,上述诸症皆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故创此方以升发阳气,振奋脾胃运化功能,从而使脾气升而胃气降,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故本方名为升阳益胃汤。本方虽名为益胃汤,实则治脾。脾主四肢,脾胃虚弱,清阳不能实四肢,而怠惰嗜卧。脾虚湿注关节,以致体重节痛,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脾虚无力斡旋气机,阴火内生而口苦舌干,脾胃虚而不思饮食,食不知味。《素问 灵兰秘典论》言:“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便不调,或干或稀,脾虚无力推动,气机不畅而便干,脾虚清阳不升而下利。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不能固摄津液则小便频数。《灵枢 口问》载:“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方义分析】方中黄芪为君药,取其益气升阳固表之功,人参、炙甘草、半夏为臣,人参补中益气,甘草和中益气,两者与黄芪为伍,《医宗金鉴》称其为保元汤,大有补益元气之功,具有“芪外参内草中央”之妙用,即黄芪偏于补表气,人参偏于补中气,甘草补气介于两者之间,三者合用,可以补一身内外之气。半夏和胃降逆,与人参、黄芪配伍,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脾阳,和胃气,使清升浊降,脾胃安和;脾肺同补,脾升肺降,气机调畅。佐以防风、羌活、独活,祛风除湿,且可助人参、黄芪升发脾胃清阳;羌活、独活、防风,性辛温升散,皆属风药。东垣为何惯用风药?此即本方之妙处所在。一则风药可以化湿,风药入通于肝,能补肝之用,助肝疏泄。土必得木之疏泄,方能升降而不壅滞,此风能胜湿之理。二则风药能助肝之升发,实乃补肝之药。“中有疾旁取之,中者脾胃也,旁者少阳甲胆也”,肝之少阳之气升则脾之清阳升,全身气机调畅。 《素问 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只有少阳胆气升发,五脏六腑之气才能升发,故取风药以升发少阳之气。佐以白芍、柴胡疏肝解郁,配合补脾药,则有扶土抑木之效,疏肝有助于健脾和胃;白芍作用有二,一为补肝之体,益肝之用;二为敛其逆气,防止风药升散太过。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渗湿,以祛脾虚所生之湿;陈皮理气,既助半夏和胃,又使气化则湿行。少佐黄连之清热燥湿,以除湿郁所化之热。全方共奏补脾益肺,和胃化湿,疏肝解郁,祛风除湿,兼祛湿热之功。 【临床运用】 (1)脉象:脾胃虚弱脉可见缓滑无力,肝郁不疏则脉弦,清阳不升则寸脉沉。因此脉弦缓滑无力,寸脉弱,即为主证,或见脉缓滑无力,弦濡无力。 (2)舌象:常可见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 (3)症状:脾胃虚弱常见腹痛、腹泻、纳呆、倦怠乏力、腹胀、便秘等。清阳不升则九窍不利,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故常见清窍失养的病证,如头晕、头痛、耳鸣、鼻塞等。只要见主证,兼证或见一二即可以升阳益胃汤治之,升阳益胃汤不只局限于治疗脾胃病证。 (4)服用方法:早饭后温服。7~9点乃辰时,正值肝当令,阳升之时,肝得时助而更能发挥升发疏泄之功。 (5)本方可用于中虚而外感风湿证候。 (6)对于中虚不运,湿热壅滞肠胃所致的消化不良或肠炎下痢等证亦有较好效果。 (7)如属中焦虚寒、肠胃失调者,可去黄连,加干姜温中祛寒。 【案例举隅】 (1)泄泻案:一妇人五月间患痢,日夜无度,小腹坠痛,发热恶寒。余以为脾气虚弱,用六君子汤送香连丸,二服渐愈。仍以前汤送四神丸,四服全(同“痊”)愈。至七月终,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舌干燥,饮食无味,大便不实,小便频数,洒淅恶寒,凄惨不乐。此肺脾肾虚而阳气不伸也,用升阳益胃汤而痊。(《校注妇人良方》) (2)辨证思路:患者曾有脾虚之痢,于五月间为医者投补脾温阳之药六剂而症除,然则七月终怠惰,四肢不用之病,《素问 脏气法时论》有言:“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又口舌干燥,小便频数,乃肺肾不足,是知,七月终之病,乃前痢后,脾气未复,七月在夏,壮火散气,阳气不伸,便作内陷,内热又伤肺肾。三家之病,根源在脾,治疗当从其本,以升阳益胃、消散阴火为要。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汤头歌诀》评注(第2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93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