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常生龙著
页数:184页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7032602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四个专辑,每个专辑聚焦一个核心问题。第一辑重点讨论“为什么读”;第二辑着重分析“读什么”;第三辑帮助读者“怎么读”;第四辑旨在说明“怎么让阅读更有成效”。
作者简介
常生龙,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首届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导专委会委员。曾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中国教师报》2011年度“全国十大具思想力教育局长”,《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和称号。出版有《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让教育更明亮》《给教师的5把钥匙》《物理教师的备课与上课》等著作。
目录
寄情于书,真好
第一辑 想说爱你不容易
第一节 时间都到哪儿去了?
第二节 为什么读不下去?
第三节 读书记不住怎么办?
第四节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第五节 怎样才算具备阅读能力?
第六节 阅读为什么重要?
第二辑 借我一双慧眼吧
第一节 书面语言的价值
第二节 教师该读些什么?
第三节 如何找到有价值的书?
第四节 找书的几种路径
第五节 电子书刊还是纸质书刊?
第三辑 读你千遍不厌倦
第一节 人是如何阅读的?
第二节 阅读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第三节 你还逐字逐句进行阅读吗?
第四节 阅读能达到怎样的层次?
第五节 阅读应以知识为重吗?
第六节 阅读是语文老师的事吗?
第七节 打造专业阅读的共同体
第四辑 心动就要写出来
第一节 写作为什么困难?
第二节 读书笔记有哪些类型?
第三节 如何针对某一主题写评述?
第四节 如何写读书笔记?
第五节 写作成果如何发布?
后记
节选
皮亚杰认为,认识不仅具有结构,认识的发生还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建构的过程。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由于认知结构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第一是儿童心理发展有阶段性,主要包括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四个阶段;第二是上述四个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恒定不变的;第三是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在前一个阶段的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的结果又为下一个阶段的结构提供条件;第四是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准备期和完成期。 皮亚杰在其晚年提出的认知发展的新观点,被称为经典皮亚杰理论。当然,他提出的新观点在机制上的阐述不够细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证明。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量新数据和事实无法用经典皮亚杰理论解释,因此皮亚杰理论受到了很大的质疑。一些研究者试图用新的思想和观点去整合、修正或拓展经典皮亚杰理论,由此催生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二次高峰。 第二次高峰以20世纪60年代日内瓦大学建立“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为契机,1976年蒙纳德发表《儿童心理学的变革》一文为标志,开始成立新皮亚杰学派,构建新皮亚杰理论。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主张在儿童心理研究方面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同时研究的重点不局限于认知,而是把儿童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情绪、意志、人格等均成为研究的内容,在研究方法上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强调被试在实验中的作用。1985年发表的《皮亚杰理论的发展:新皮亚杰学派》比较系统地阐明了该学派的观点和一些研究成果。 在此期间,一些心理学家还根据当时比较流行的新的理论和思想,充实完善皮亚杰理论,逐渐形成了信息加工式的新皮亚杰理论、行为主义式的新皮亚杰理论、先天论式的新皮亚杰理论等新的分支。 第三次高峰则是源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的有关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艾莉森·高普尼克是心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儿童并不像皮亚杰理解的那样缺乏共情能力和道德意识,只拥有有限的感觉和直觉。相反,他们比成年人更善于学习,更充满创造力,在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了一些道德意识。儿童的这些能力是心理理论创建以来心理学和哲学最重要的发展之一。高普尼克是儿童学习领域里的跨国指导人,也是第一位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去讨论一些古老哲学议题的认知科学家,被称为是最懂得儿童学习的心理学家。人工智能界的泰斗级人物朱迪亚·珀尔评价高普尼克是“第一批用数学模型来解释儿童如何学习的心理学家之一。她的工作聚焦于通过研究大脑来解码儿童的心智发展”。 高普尼克和她的团队有关儿童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多本著作问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本:《园丁与木匠》重点讨论养育儿童的环境问题,《孩子如何学习》着重分析儿童的心智在学习上具有的优势,《孩子如何思考》探讨的则是儿童心智的工作原理。这三本书在国际上获得了不少奖项,引进之后的中译本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以“天生学习家”系列出版,受到了国内读者的普遍好评。 让植物长成它自己的样子 父母所创设的生长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园丁与木匠》这本书开宗明义,就父母的角色定位进行探讨。园丁的工作是让植物生长成它自己的样子,而木匠的工作是将木材加工成自己希望的样子。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可塑性,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发展的多重可能性,父母或教师应该像照顾花园那样照顾儿童,努力做一个好园丁。 不同角色定位的背后,意味着养育模式之间的差异。将自己视作木匠的人,坚守的往往是教养模式,相信成人有一套技巧、一些特定的专业知识,只要学会了这些技巧和知识,就能帮助自己实现塑造儿童人生的目标。将自己视作园丁的人则比较推崇照顾模式,认为养育儿童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这个环境充满变化、创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他们无限发展。成人并不是把儿童带到一个目的地,而是持续不断地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 高普尼克认为有三种人在照顾儿童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父母,父母全心全意地爱孩子、照顾孩子,是一种深刻而独特的人类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祖母,祖母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将孩子与两代人的经验和知识联系了起来;三是生活在儿童身边的其他人,正是相互合作照顾孩子的需求,让共同照顾孩子的人们联结在一起,彼此关心和爱护。高普尼克重点讨论了儿童学习的四种途径:看、听、玩、实习,提醒人们要成为像园丁那样的照顾者,需要对这些不同的认知路径有清晰的认识,避免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儿童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