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晓政
页数:29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3054022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指导,以体现信息素养框架体系中信息行为即为一个信息处理过程的学术理念。全书共十章,主要包括信息检索概论、工具资源和信息利用三部分。每章设习题、案例分析、拓展阅读。通过习题,检测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通过案例分析,使学习者在具体案例中学会把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转换成程序性知识,最终转变为策略和策略行动;通过拓展阅读,让学习者拓宽视野。本书作为通识课程教材,适用于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作为成人教育教材,或供其他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信息检索基础 13
第一节 信息科学 13
第二节 信息需要与信息行为 21
第三节 计算机信息检索概述 24
第四节 检索语言 29
第五节 计算机检索技术 36
第六节 计算机检索策略与检索步骤 39
第二章 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 44
第一节 图书馆概述 44
第二节 馆藏资源的获取 45
第三节 图书馆信息服务 48
第四节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 50
第三章 参考工具资源 54
第一节 概述 54
第二节 综合参考工具数据库 56
第三节 词典 59
第四节 百科全书 59
第五节 年鉴 60
第六节 手册 61
第四章 中文信息资源检索 64
第一节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 64
第二节 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 77
第三节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83
第四节 中国知网 90
第五节 读秀学术搜索 97
第五章 外文信息资源检索 106
第一节 PubMed 106
第二节 Embase 118
第三节 SciFinder 130
第四节 EBSCOhost数据库 141
第五节 BIOSIS Preview 147
第六章 专类信息资源检索 155
第一节 学位论文检索 155
第二节 专利文献检索 160
第三节 会议论文检索 175
第四节 循证医学资源检索 184
第五节 药学信息检索 191
第七章 引文信息资源检索 196
第一节 引文索引概述 196
第二节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 197
第三节 引文分析与评价工具 208
第四节 中文引文数据库 219
第八章 外文全文资源获取 226
第一节 全文资源概述 226
第二节 ScienceDirect 226
第三节 ClinicalKey 230
第四节 Ovid 234
第五节 医学专业全文数据库 238
第六节 学、协会资源获取 239
第九章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 248
第一节 网络检索概述 248
第二节 百度 252
第三节 Google 257
第四节 学术搜索引擎 263
第五节 综合搜索 266
第十章 文献信息的整理、加工与利用 271
第一节 文献信息的整理 271
第二节 文献信息的加工 273
第三节 文献信息的利用 277
第四节 论文的写作与投稿 280
参考文献 290
节选
绪论 学习要求 识记学习、学会学习和信息素养的概念,理解信息素养的标准和框架,以及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能够将问题解决的策略应用于具体实践。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与信息素养 1984年2月我国教育部发出《印发的通知》,《意见》指出“为了跟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步伐,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高等学校在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让学生具有掌握知识情报的意识,具有获取与利用文献的技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国外的做法和我国部分高校近几年的经验,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很有必要。” 《意见》所提的国外通行做法就是培养公民的信息素养。鉴于信息产业对信息服务环境的需求,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IA)主席保罗 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学会学习”运动的实践中,意识到个人应用信息工具与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素养,他在美国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NCLIS)提交的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并呼吁美国社会重视这一素养的培训。 2. 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认知就是指通过认识活动生成了相应的知识。学习一般定义为个体在知识或行为上的变化。学习的概念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而广义的学习是经验在某人的知识或行为上带来稳定变化时发生的。这种变化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但足以证明,由于经验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学习必然出现变化。 不同的学习理论依据自身的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解释。主要有三种学习理论,每一种都侧重于一个方面。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行为、技能和习惯上可观察的变化。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思考、记忆、创造和问题解决等内在心智活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专注于个体如何理解事件与活动,因此,学习被视为知识的建构。 学会学习就是在学习的八个阶段中吸收学习理论,科学地学习。 (1)学习的第一阶段——动机阶段:学习者的动机最为重要。明确的学习目标、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学习需求,都可以导致学习动机的形成。动机一旦形成,不仅会使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指向性,即有主动积极的态度、学习的兴趣、集中的注意等,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注意状态、兴趣状态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动机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开始。由动机阶段产生的学习动机将渗透到以后的各个阶段中,并发挥动力作用。 (2)学习的第二阶段——了解阶段:这时的心理活动为注意、选择性知觉。学习者依据目标进行选择,把注意指向与其学习有关的各种刺激。例如,有选择地阅读某些书刊,有选择地听讲座等。这个阶段的显著作用表现为,筛取所需要的知识;对要摄取的知识进行简要的分类。 (3)学习的第三阶段——获得信息阶段:进入大脑的知识信息经过编码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出现重新组织的过程,也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阶段非常重要,是理解并开始记忆知识的阶段。经过编码所记住的东西与最初进入的刺激已不完全相同。经过编码,有的信息加以修饰了,有的信息被规则化了,有的信息则以某种方式被歪曲了。因此,在吸收、消化新知识时,一方面不能离开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又不应拘泥于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并使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得以调整和发展。 (4)学习的第四阶段——保持阶段:即信息的储存。这种储存可能是永久的,即终生不忘;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甚至遗忘;也可能与所学的东西混淆。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克服遗忘。克服遗忘的办法是多方面的,如增强记忆内容的目的性认识,只有记忆目的非常明确的内容才更容易被记住;理解是记忆的朋友,理解的信息更容易被记住;复习是克服遗忘的有效方法,及时复习、反复复习都有利于记忆的巩固;此外,适当地做笔记、做卡片,是知识储存的重要手段。 (5)学习的第五阶段——信息的回忆阶段:也就是信息的检索、提取阶段,即在使用某种信息时,能够及时回忆并提取出来,并通过操作表现出来。为了使检索提取准确、及时,在知识编码吸收时,应注意知识的系统化,即做系统整理,使之条理化,明确每一知识点在知识整体中所居位置,上下左右各知识点间有何关联。 (6)学习的第六阶段——概括阶段:即迁移阶段。学习者对所学习的信息提取并非在同一情景下发生,也不是在最初所学内容的范围内出现的,人们希望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各种实际生活,这就要求学习的信息能够概括和迁移,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在实际中推广应用。提高知识的概括和迁移能力,一方面要注意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需加以实际锻炼。 (7)学习的第七阶段——操作阶段:即反应生成阶段。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他所学的东西,也就是实际操作中的信息运用。操作是对所学知识情况的检验,操作的好坏反映学习的成果。通过操作,既可以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习者实际操作的能力。 (8)学习的第八阶段——反馈阶段:通过操作,学习者可以认识自己是否已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如已达到,则表示完成了某一特定的学习;如没有达到,应找出差距,努力提高、巩固。反馈包括的内容有:知识反馈、能力反馈、方法反馈、态度反馈。通过这几方面的反馈,能够比较全面地检查和总结自己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整个学习活动亦即告一段落。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的特定环境中,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在教师精心指导下进行的一种特殊认知过程。 学生离开学校后,面对社会情境中的各种问题,在学校所学知识无法解决时,就需要学习者主动获得相关信息知识来自主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此时的学习,属于自学,即在没有接受指导和教育的情况下掌握某种技能。此时,如何快速从社会信息存储中迅速获得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知识,就成为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的首要能力。 3. 课程性质与任务 泽考斯基认为,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物质、能量一起构成在社会中生存的三大资源。信息社会产业升级换代更加频繁,劳动者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成为基本要求,科技与人文在信息、知识的作用下结合更加紧密。因此,个人掌握使用信息工具与信息源的方法,就成为信息社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 所以,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在高教司[1992]44号《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掌握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从文献中获取知识和情报的一门科学方法课。 2002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十七条提出:“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以及其他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的定义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1974年的提法主要涉及个人应用信息工具与信息源的获取信息能力,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给信息素养的定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ALA的定义强调信息素养是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信息的方法。因此,该方法课,既涉及获取文献信息的方法,也涉及文献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方法和方法论。 高教司[1992]44号《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各自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的基本知识,学会常用检索工具书与参考工具书的使用方法,懂得如何获得与利用文献情报,增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标准与框架 由于学习、文献检索和信息素养都涉及复杂的认知过程,其内容、标准和框架会涉及不同的认知理论。所以,课程的内容、标准和框架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课程内容 高教司[1992]44号《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颁发的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两部分。 1.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1)文献的基本知识:文献、情报、知识、信息的概念;不同类型文献的特点;本专业文献概况及主要收藏单位;情报与情报意识对科学活动及个人知识增殖的作用。 (2)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文献检索类型、文献检索程序和方法;检索语言与排检法。 (3)检索工具书的类别、特点及其辅助索引。 (4)参考工具书的类别、特点、功用。 (5)数据库(包括书目数据库、事实数据库、数值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及计算机检索(包括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等)的基本知识。 2. 基本技能 (1)掌握若干种基本的综合性和专业性中外文检索工具(书目、索引、文摘),了解其内容特点、结构和著录格式,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它们检索专业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文献。 (2)掌握若干种主要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参考工具书(辞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名录、表谱、图录、资料汇编、文献指南等),了解其内容特点、适用范围和查阅方法,能够使用它们进行事实检索和数据检索。 (3)初步掌握计算机检索的方法,包括选择数据库、制订检索策略、分析检索结果。 (4)能够独立地根据检索课题选用适当的检索工具,并综合使用多种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书完成检索课题。 (5)掌握获取原始文献的主要方法及初步整理文献资料的方法。 (二)信息素养标准 2000年1月18日,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2006年美国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信息素养研究委员会基于ACRL的标准,制订了《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信息素养标准》,设立5项标准(一级指标)和24个表现指标(二级指标),每一表现指标下分设了一个或多个成果指标(三级指标),以评估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学生在各个层次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养能力。 标准一: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 (1)定义和描述信息需求 a. 识别和(或)能对研究课题或其他信息需求(如指定的实验室活动或项目)进行关键词重述或转换。 b. 向教学人员或专家咨询研究主题、研究项目或实验等问题的合理性。 c. 草拟一个论题或假设,并根据信息需求列出相关问题。 d. 通过浏览广泛的信息源来熟悉课题。 e. 限定或修改信息需求以抓住重点。 f. 确定可以描述信息需求的关键概念和术语。 (2)可找到多种类型和格式的信息来源 a. 确定信息源的目标和受众(例如,大众信息vs.学术信息、当前信息vs.历史信息、外部信息vs.内部信息,一次文献vs.二次文献 vs.三次文献)。 b. 将专家和其他研究者作为信息源。 c. 识别并区分各种格式(如多媒体、数据库、网站、数据集、专利、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技术,公开文件报告,音视频报告、书籍、图表、地图等)存在的潜在信息源的价值和不同之处。 d. 认识到信息可能需要从一次文献或实验的原始数据中析出。 e. 认识到各种潜在有用的信息数据可能属于保密的、限制访问的或在线免费使用的。 f. 认识到这些潜在有用的信息可能需要特定的数据管理经验,并了解生产信息的组织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