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转移支付对重庆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激励效应与机制研究

封面

作者:王宇昕//余兴厚

页数:195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223128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重庆市数十个区县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省级以下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激励效应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针对当前转移支付对重庆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构建一个具有激励与约束效应的转移支付机制。研究成果力求为矫正和约束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决策与行为,激励和规范地方政府将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建设,增强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保障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也为深化重庆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提供思路借鉴。

作者简介

  王宇昕(1992-),重庆南岸区人,经济学博士,现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师,重庆工商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致力于财税理论与政策、生态经济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多年来,围绕财税理论与政策、区域绿色发展、资源环境经济等相关主题,在《财政研究》《宁夏社会科学》《贵州财经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西部论坛》等CSSCI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主持省市级课题项目2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市级课题项目6项。    余兴厚,(1960-),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现担任重庆工商大学应用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硕士生导师、MBA导师。兼任重庆市生产力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鉴定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市社科规划办、重庆市科委重点软科学项目评审专家。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地方公共财政问题的现实背景
第二节 财政转移支付与公共产品的相关基础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二章 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激励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财政分权体制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激励效应分析
第四节 转移支付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 重庆县域公共财政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
第一节 县级政府公共财政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各区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 转移支付规模对重庆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激励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转移支付规模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激励效应
第二节 转移支付规模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的激励效应

第五章 转移支付结构对重庆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激励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不同类型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激励效应
第二节 转移支付结构变化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激励效应

第六章 重庆市转移支付激励机制构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变迁与评价
第二节 重庆市转移支付激励机制的构建
第三节 对策建议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节选

  研究假设1: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的扩大能够正向地引导激励地方政府增强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努力程度,进而促进辖区内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存在着“粘蝇纸”效应。  上述分析只是讨论了转移支付规模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之间的关系,但对于转移支付规模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即伴随着地方政府所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又呈现出何种变化趋势?转移支付规模增加对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影响的逻辑思路分析如下:  经济欠发达地区受自主财力有限等因素的限制,民生社会事业的短板较为突出,无论是距离全国还是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均有较大差距,民生保障亟待改善。在此背景下,随着转移支付规模的不断提升,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势必会得到有效缓解,能迅速弥补地区民生事业的历史欠账,以此来推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尽快达到国家或区域的基本标准。在此阶段,转移支付规模的扩大能够引导激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努力程度,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结构偏向性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是,当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一定的基本要求以后(比如已达到国家或区域的基本标准),随着转移支付规模的进一步增加,地方政府未必会按照上级政府的目标和意愿去使用转移支付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转移支付资金对增强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激励效果,即地方政府会逐渐降低在民生建设领域中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投入的占比比重。在此阶段,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结构偏向性便会表现出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在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享有对财政收入的剩余索取权。地方政府为缓解财政收支不平衡所带来的压力主要选择依靠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来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依据财政竞争理论中的资本流动假说,由于生产性建设投资(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相较于民生性建设投资(如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具有更为显著的经济绩效,在短中期内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效应更加明显。因此,地方政府则更偏向将有限的转移支付资金投资于生产性建设以争取到更多的流动资本,进而实现提高地区财政收入的目的。其次,根据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当任务代理人同时面临多重任务时,通常会优先选择或者更具有动力去完成易于被观察的任务,而忽视那些相较于不易于被观察到的任务。因此,当地区民生建设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目标要求时,便不再更多地受到法律政策的硬约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在财力有限而事权目标较多的情况下,作为上级政府的多任务代理人,基于理性经济人的选择,会将转移支付资金更倾向投资于能够迅速吸引资源流入形成规模经济,在短期内能获取丰厚的经济回报,且经济效应较易于被上级政府所观察到的生产性建设领域。最后,伴随着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便成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界定和范围内容也随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在此背景下,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内容的不断丰富、类别不断拓展,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也就有了新的需求。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本书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2: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变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偏向性的影响存在着非线性效应,随着转移支付规模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基本公共服务类别及结构偏向的影响不同,即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呈现先增长后逐步下降的特征。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转移支付对重庆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激励效应与机制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91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