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贾行家
页数:332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133495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我们应该
怎样面对历史和未来?
怎样看待当下的生活?
怎样迎接衰老与死亡?
怎样走进艺术和文学?
……
本书是贾行家得到App年度日更专栏“文化参考”第一季的文本凝结,以诚恳态度、切身感觉和闲话口吻,和你进行九场自由延展的对话。
这些对话,既有社会思想、历史钩沉、人物解读,也有野史八卦、身在江湖,你可以通过这本书,领略文学、艺术、生活的万般景象,从中汲取平静的力量。
或许,它还能让你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点点小小的思考,在现实和文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嘈杂浮躁的世界,保留内心的一小块柔软之地。
作者简介
贾行家
作家,文字高手,著有随笔集《潦草》《尘土》。
得到专职作者,得到App“文化参考”“贾行家说《聊斋》”“贾行家说千古文章”等课程主理人。
专注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研究。
本书特色
1. 为读者量身打造的精神后花园。一本书,囊括了两三百部文艺著作、几十部高质量电影演出和优质展览,用它们点亮日常生活,在你的内心保留一小块关于文学和艺术的柔软之地。
2. 把贾行家作为方法。不管是看世界的方法,还是视野、知识的扩展,不管是人文素养的提升,还是写作能力的提高,你都可以跟随贾行家老师,获得高手的方法论,不断精进自我。
3. 视野的宽度、知识的深度、人性的温度兼具。书中会讲到古希腊哲学家西格尔,也会讲到民国时期的袍哥,还会讲到当下的杀马特和三和大神。贾行家老师是当今少有的宽度和深度兼备的青年学者,同时他并不傲慢,字体行间都体现着谦卑。
4. 已有5万+得到用户走上这趟旅程。贾行家的视野、深度、同理心,以及独特而优美的汉语表达方式,已经得到了《文化参考》两季5万+得到用户的肯定和信赖。
目录
【上篇 关于历史、生活、当下和我】
第一场对话:今夕是何夕
人类不值得
时间的冤家
当下最难说
谁在掌管语言
只不过是早生十年
寻访杀马特
岂不怀归
实际上是呼救
第二场对话:无乡的乡愁
你的家乡在哪里
乡绅精神
制造家乡
临界状态
“我和你”的结构
图景叙述
超注意力
县城文艺叙事
乡村大雾重重
潘光旦追问
山乡小学
第三场对话:都是老江湖
游民
游民朱皇帝
《水浒》游民
袍哥吃讲茶
京戏小传统
另一种样子
第四场对话:生死不自由
烧纸中的人类学
再读《山海经》
阴间进化史
和亡灵有关的宗教体验
妖怪的来历
鬼话就是力量
鬼影照进现实
个人史·吃人岛·毒药猫
第五场对话:星象和面相
世界上第一个故事
从来没有黄种人
刘邦的歌声
巨大的尸首
地下的脐带
古人的环保意识
卧游于文化江山
基本区
基础线
太行山下的思想
思想旧山河
秦法的面相
托命之人
第六场对话:于脑中穷理
界线问题
何为心智
再说心智
何为穷理
《红楼》穷理
余生和衰老
文艺的用场
【下篇 有关美和文学】
第七场对话:有型又有格
品格是件难说的事儿
善藏利器
与古为徒
风雅可羡
且上楼台
天子明堂
画栋描梁
第八场对话:投靠艺术家
那时世界还小
观看艺术“先有鸡”
意志的失败
莫兰迪的小瓶子们
沃霍尔就在最表面
葛宇路上的葛宇路
各自须寻各自门
数字郁金香
追赶离弦箭
叛逆者永远是年青
中西之辩
第九场对话:异乡与他乡
怀屈原
怀杜甫
怀沈从文
怀张爱玲
怀萧红
怀钱锺书
这件终身大事
渴望成为刺猬的狐狸
三个故事和一个传统
节选
实际上是呼救 网络红人庞麦郎的故事说短则短。2014 年,他因为一首《我的滑板鞋》成名,歌词还挺不错的,只是他本人实在没什么音乐和表演 天赋,之后的演艺事业一路下滑,被经纪公司放弃。有些小公司打算 出奇制胜,找他做代言,效果也很差。一开始还有观众来看笑话,后 来连看笑话的也没有了,大家只在网上看看他的奇言异行。比如,他喜欢编造自己的经历,人人都知道他生于陕西汉中的农家,但他非要操着陕西普通话说自己是台湾人,在英国学的音乐,还把年龄改小了 11 岁。 2021 年 3 月,庞麦郎的经纪人证明,庞麦郎已经因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被强制送进了精神病院治疗。
几年之后,当我们回顾 2021 年曾经发生过的文化事件时,需要 记住“庞麦郎”这个名字。他正是美国艺术家安迪 · 沃霍尔所说的“15 分钟名人”。在大众媒体时代,15 分钟足够让随便一个人成为名人。假如沃霍尔看到今天的短视频平台,会发现 15 分钟已经缩短到了 15 秒。精准的流量可以把一个普通人推到半空,但他可能永远没 法平静地落回地面了。我曾经在意外的情况下,做过一次小规模的、 15分钟的网络名人,结果我如同农贸市场里的母鸡一般惶恐,至今 还心有余悸。幸好我也在 15 分钟之后就被忘掉了。从那以后,我有点儿同情常年生活在聚光灯下的名人。
我想记住的不是庞麦郎这个名字,而是知道他后来的消息时,那种错愕和羞愧:我之前打开视频或者新闻,只是想看这个网络红人 的荒诞故事。就像使用微波炉,随手按一下,就立刻会有相应的功能 实现;再按一下,这个功能就关闭了。我对这台机器如何运作毫无兴 趣。这种态度,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才意识到当初自己当笑话看的,是一个正在一点一点陷入绝境的人。我不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被这样对待,没有人应该被这样对待。
我向来景仰科技进步,如今却不得不说:科技对人类情感和思维的影响与改变,迹象很微妙,速度很疯狂。机器在变得人格化,人 则开始变得自动化了。据说那些最好用的社交和远程协同软件,都是 有严重的社恐倾向的工程师设计出来的。他们为了不面对面地和人说话,不顾一切地开发了许多高效好用的功能。这个观察实在有点儿道理,也让我怀疑,网络的最终形态,到底是人的连接,还是人的疏离?
韩国哲学家韩炳哲说:“如今,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却不能对痴迷的结果作出全面的判断。这种盲目,以及与之相伴的麻木即构成了当下的危机。”他观察到,在网络空间里,人们越来越感受不到尊敬了。尊敬是需要距离的。如果人与人之间充满敬意,人们就会自觉地收敛,尊重对方的隐私和边界。而数字社会是陌生的、零距离的,它可以充分地满足人们的窥私欲,人人都可以做个人信息方面的历史学家,也就是“挖坟”,翻出某个人某年某月说过的某几句话出来,作为攻击他的把柄,把私人问题和公众问题混为一谈。人保持距离和边界,是为了保证尊重,而尊重是公共性的基石。哲学家称现在这个 没有尊重和隐私的网络社会为“丑闻社会”,它缺乏起码的平和与克制。于是,它又是一个愤怒的社会,审慎地、实事求是地交流正在变得越来越艰难。
当毫无敬意的丑闻被大家津津乐道地传播时,有一些聪明人会利用这种“审丑口味”来装扮自己,获取流量。他们是靠互相辱骂和约架来制造流量的,获得的利益比庞麦郎高成百上千倍。庞麦郎则是 真的相信自己是艺术家,是像迈克尔·杰克逊那样的奇才。网络中的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公众在匿名看庞麦郎时发表的那些评论是不假思索、毫无顾忌的。我们过去用笔写信,从写好到发出去,中间这个过程是有机会想一想的。现在则是指尖一动,不一定代表真实意思的愤怒就发泄出去了。一不留神,还可能发错了对象。网络暴力,就是在这种随意性里形成的。
在那些关于庞麦郎的评论和文章里,我只看到过一次温情——他过去的工友对记者说:“他的歌我也欣赏不来,但是你们别害他……他现在挺不容易的。”不过记者没手软,把庞麦郎爆红后的膨胀、自卑和狼狈全都抖落了出来。那篇凌厉的报道影响相当大,让原本遮掩 得很简陋的庞麦郎变得赤身裸体,被大家一眼看到了底,似乎只有发疯这一条路可走。
我有几句话犹豫再三,还是打算说出来:按说,庞麦郎是成年人,获得了关注就应该接受审视。然而在这个取消了距离、立即兑现 结果的网络媒介里,那些信息太强烈了,有太多我们尚不清楚的攻击性。每个人都可能是 15 分钟的受害者, 15 分钟足够毁灭一个人。
庞麦郎想要的东西很简单,不过是一点儿名气、虚荣和钱财。此外,他想要被看到,被承认,被理解,乃至暗暗感到需要被救助。我 们今天再听那首过时的《我的滑板鞋》,很像一种呼救:有些事我都 已忘记 / 但我现在还记得 / 在一个晚上 / 我的母亲问我 / 今天怎么不开心 / 我说在我的想象中 有一双滑板鞋……她说将来会找到的 / 时间 时间 会给我答案……我想我必须要离开……回家的路上我情不自禁 / 摩擦 摩擦 / 在这光滑的地上摩擦 / 月光下我看到自己的身影 / 有时很远 有时很近……
假如有人听到这首歌,来到他的面前说:“我们喝一杯吧!”会是一个更好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