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莉莎
页数:488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1809174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蒙古族服饰文化史考》是一部全面研究蒙古族服饰文化史的学术专著。全书将蒙古族服饰发展过程分为早期北方草原时期、蒙古时期以及元、明、清等几个历史时期,深入研究不同时期蒙古服饰的结构特征、款式种类与特点、装饰图案、制作技艺与工艺、材料选取与加工、穿戴风格等问题,从而提示了蒙古族服饰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阐明蒙古族服饰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所体现文化底蕴、民族审美与民族精神,揭示蒙古族服饰发展演变过程与政治、宗教、信仰、社会、经济、民族关系、文化交流、科技发展等多方面的关系。
作者简介
李莉莎,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 1.学术成就:主持“蒙古族服饰文化史研究”(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3BMZ041)、“蒙古族服装传统工艺调查与研究”(200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06B043)、“质孙服研究”(200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09E026),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2.学术著作:《女装结构设计·理论篇》《女装结构设计·案例篇》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女装结构设计·案例篇》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年;《女装的灵魂——女装结构设计原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参与《内蒙古传统技艺研究与传承》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草原文化史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
本书特色
《蒙古族服饰文化史考》是全面研究蒙古族服饰文化史的学术著作。全书将蒙古族服饰的发展过程分为大蒙古国时期、元代、明代蒙古时期以及清代几个历史阶段,以史料、考古资料、壁画、文物等文字、图像和服饰实物为基础,用以图证史和图、史、物互证的手段阐明蒙古族服饰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文化底蕴、民族审美与时代精神。从文化的角度对蒙古族服饰的款式种类、结构特征、装饰图案、服饰材料、制作技艺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揭示蒙古族服饰发展与演变过程的实质内涵。
本书适宜相关研究者、蒙古族服饰爱好者及高校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节 北方草原民族服饰文化及服饰特点 002
第二节 大蒙古国时期的服饰文化 011
第二章 元代服饰制度与纺织品的生产 019
第一节 元代的服饰制度 020
第二节 质孙服与质孙文化 036
第三节 元代蒙古族服用纺织品的种类及特色 072
第四节 元代纳石失的生产 105
第五节 纳石失的纺织技术 120
第三章 元代的蒙古族服饰与服饰文化 147
第一节 元代蒙古族男装的种类与特点 148
第二节 元代蒙古族的女性服饰 187
第三节 元代断腰袍 209
第四节 古代蒙古族典型冠饰—罟罟冠 254
第五节 蒙古族袍服左衽向右衽的转变 299
第六节 元代蒙古族的发式与妆容 332
目录 CONTENTS
古族2
第四章 明代蒙古时期的蒙古族服饰 353
第一节 质孙服对明代服饰的影响 354
第二节 明朝的封锁对蒙古族服饰的影响 376
第三节 明代蒙古时期的蒙古族服饰面料类型 394
第四节 明代蒙古时期的蒙古族服饰款式特点 404
第五章 清代蒙古族服饰 427
第一节 清代朝廷对蒙古族的政策是
部落服饰形成的基础 428
第二节 部落服饰的形成与发展 433
第三节 蒙古族部落服饰的特点 449
参考文献 474
后记 487
节选
第一章讲述关于蒙古族服饰文化产生的背景。梳理北方草原的地域特点与
游牧生活对服饰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服饰风格形成的作用,并扼要说明大蒙
古国之前活跃在北方草原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女真等游牧民族
的服饰文化特点,特别是对他们的共同服饰风格的分析。蒙古族作为这些草原
游牧民族的一员,在服饰文化上也呈现同样的传统与特点。13世纪初建立的
大蒙古国,虽然只有短短60多年时间,但蒙古族通过与中原、西域和中亚等
地区的各种交流,初步奠定了服饰文化的基础,是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前奏期。
第二章主要研究元代的服饰制度及服饰材料的生产。元代是蒙古族服饰文
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蒙古族作为元朝的建立者,十分注重吸收多种文化,建立
服饰制度就是受中原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元代服饰制度的建立,既体现服饰
自序
古族8
的政治功能,也体现了蒙古族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协调与融合。正因
如此,元代服饰制度表现出一些与前代不同的特点,一方面采用汉制的帝王衮
冕、百官公服,另一方面形成民族特色浓郁的质孙服制度。通过质孙宴与质孙
服制度发展成独特的质孙文化,并对后世服饰产生了重要影响。大量服饰材料
生产的官营机构是服饰制度的物质保障和基础,蒙古族服饰除保留传统的毛
皮、毡罽外,还广泛吸收了中原和西来的各种珍贵材料,品种极为丰富,尽显
富丽。在元代众多服饰材料中,纳石失是非常独特且重要的丝织品,也是元代
官营纺织品生产的重头戏,对纳石失的生产与技术的专门研究包括生产机构、
原料与织工来源、纺织技术和图案纹样分析等。
第三章是对元代蒙古族服饰的分类及文化研究。主要包括:男子服装中的
直身袍、断腰袍、比肩、褡忽、云肩等单品,暖帽、风帽、笠帽、后檐帽、前
圆后方帽、幔笠等帽冠;女装主要有大袖袍、短袄以及最具特色的罟罟冠。另
外,蒙古族袍服从左衽向右衽转变的过程及其文化意义具有非常典型的内涵,
直至今日,元代形成的右衽仍是蒙古族袍服的开襟特征。本章还对元代蒙古族
的发式与妆容做了研究。通过对这些服饰发展历程的梳理、款式与结构的分
析、面料及其纹样的解析、穿着或佩戴的要求以及相关的文化解读,力求对元
代服饰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第四章是关于明代蒙古时期蒙古族服饰的研究。由于这个时期的史料非常
有限,且极少有出土和传世实物,为研究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只能利用有限
的素材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虽然蒙古族退居北方草原,但其服饰与服饰文
化却没有完全离开中原大地,并对明代服饰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元代蒙古
族断腰袍被明代宫廷直接继承和利用,从宫廷扈从开始,直到帝王、百官,再
到广大士绅阶层,成为明代流传最广的新式服装,反映了质孙文化对明代的深
刻影响。其次,明代回到草原的蒙古族失去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加上明朝的封
锁,经济几近崩溃,对服饰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蒙古族除草原上自产的毛
皮、毡罽外,只能通过与明朝的互市、朝贡等方式获得有限的中原纺织品和生
活用品,使服饰面料呈现实用和质朴的特点。最后,内蒙古美岱召以及其他一
些明代召庙的世俗壁画是反映明代蒙古时期蒙古族服饰文化重要的资料,从中
服饰文化史考蒙
9
可以了解这个时期漠南地区蒙古族服饰的情况。这个时期出现了马蹄袖、坎
肩、氅衣、立檐帽等新款式,一些不适应草原生活的服装类型逐步失去生存的
基础。总的来说,明代蒙古时期的蒙古族服饰缺少了元代奢侈、华丽的风格,
向实用、大方的方向发展,部落特点开始萌芽。
第五章讲清代蒙古族服饰文化。清代蒙古族服饰除继承传统外,最重要的
变化是吸收了汉族立领结构,大襟形成“厂”字形外观。在清代,满蒙关系特
殊,清代朝廷对蒙古族实行的旗盟制以及持续了300余年的两族联姻,是蒙古
族部落服饰形成的重要促因。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蒙古族各部落服饰风格渐次
分明。按照服饰的结构特点可分为直身袍和珠串式头饰类型,具有满族风格的
直身袍与簪钗式头饰类型,以及灯笼袖断腰袍和仿生式头饰类型三大类,这些
服饰特点成为区分不同部落的标志。
总之,蒙古族服饰在特殊的地域环境中产生,伴随民族文化的发展、成熟
而逐步完善,在与不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展至今,成为最具特色的民族服饰
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