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走读广东古城

封面

作者:南方都市报

页数:170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491255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广东省海岸线绵长,有丰富的明清卫所城遗存,它们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管辖海疆、维护海权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书由南方都市报策划的“走读古城”系列报道组成,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既对广东沿海卫所城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语言文字、饮食习惯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又对遗址的活化利用、文旅开发作了生动呈现,是对岭南传统文化的一次极好的挖掘与弘扬,得到冯骥才、陈平原、黄天骥、黄挺等多位专家好评和推荐。

作者简介

南方都市报创刊于1997年,总部位于广州,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系列报之一,主打广州、深圳两座中心城市,覆盖珠三角区域。经过20余年的发展,南方都市报从一张“小报”壮大成长为中国都市类报纸的领军者、传统新闻信息生产机构向数据智库机构转型的领跑者、中国报业最具影响力和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据2021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分析报告,南方都市报品牌价值为515.39亿元,在榜单中位列第154位。截至2021年9月,南都各新媒体平台日均传播量超过2600万,累计新媒体用户数接近7500万。

本书特色

走进古城,读懂古城,保护古城。本书不仅定位于活泼有趣的旅游读本,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于挖掘、保护和弘扬广东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旨在引起了有关部门对古城的重视,加速了个别古城保护和修缮的步伐,同时也为以后古城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参考。

目录

大城所城
百雉世封膺大号 岭南边海倚南城
蓬洲所城
城垒倾圮古祠在 至今犹说蓬洲扇
海门所城
南天锁钥开功业 五凤朝阳六百年
靖海所城
东土屏藩无海患 趋虞化洽有新风
捷胜所城
文捷武胜风华美 六百年城大雅乡
平海所城
势扼八方“钟城”在 走遍天下有“军声”
大鹏所城
威镇东南第一所 万里鹏程泰运开
双鱼所城
文塔擎天昭日月 重修古道泽双城
神电卫城
百载兵刀销尽处 千秋钟鼓遏行云
锦囊所城
锦城福地安南海 囊内春秋筑要津
乐民所城
千秋书院辉奎壁 万古神龟镇海疆
后记

节选

大城所城,又名“大埕所城”,古称“大城守御干户所”,位于潮州市饶平县东南沿海的所城镇小金山南侧。明洪武年间,为抵御倭寇、防范海盗、安定海疆,朝廷于全国沿海线设置卫所城。大城所城设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百户顾实创筑。东西南北设石拱门,城门皆建城楼,四角建敌台,内有三街六巷,中心街呈十字形,为千户所。史料记载大城所城“设正干户二员,副千户三员,百户十员,镇抚一员,旗军一千二百二十五员”,是明清闽粤海防军事重地。清雍正九年(1731),大城所城裁并归饶平县管辖,所城即变成地方聚落。现有居民约7600人,大多为明清时期驻城官兵眷属后裔,也有闽粤近城移民,有杨、陈、刘、林、张、许诸氏。大城所号称粤东第一城,迄今有620多年历史,是广东境内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堡。 朝阳望海雄风犹在,“三街六巷”藏掖昔日传奇 大城开筑国初明,方垛骑龙绅胄荣。 前辟金门吞澳海,后环琉岭枕漳嵘。 马头含铁右骑壮,凤髻铸金左翼成。 百雉世封膺大号,岭南边海倚南城。 ——明成化国子监佐教曹宗《大城所》 曹宗不愧为潮州著名的才子,寥寥数语,不但写出了由闽入粤的首座海防所城——大城所城的来历,也写出了其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 根据史籍记载,大城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曾于嘉靖十七年(1538)、崇祯十年(1637)、清康熙元年(1662)、康熙八年(1669)四次重修,古城虽然历经620多年沧桑,但雄风犹在,现四周城墙尚存,四城门完好,成为全国尚存明代卫所城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城堡。向导刘敬生先生说,近年来,所城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把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学校和有关机构都搬到城外去了,因而平日里城里显得格外静谧。 2002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大城所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大城所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公布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8月,大城所城隍庙、大衙戏台、古井、东门外单曲引水渡槽被潮帅l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潮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2018年2月,大城所城被潮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确定入选“潮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 最能彰显大城所城的身份和地位的是东门,称“朝阳门”。东日朝阳,意思是初升的太阳。城门上雄踞着一株不知树龄的榕树,枝繁叶茂,城墙在古榕的荫护下更显古老,它们相互依存,默默凝视着进出城门的人和车。登上东南隅敌台遗址眺望,远处大埕湾一览无遗,蓝天白云下,临风而立,自然心旷神怡。刘敬生介绍,东西南北四墙隅原来均建有敌台,用以观察与御敌,民国期间,四座敌台先后被台风摧毁了。 古城仍保存着外方内整的城堡平面、田字形道路骨架及“三街六巷”的棋盘式路网格局。何为“三街六巷”?“三街”是指东门街、西门街和南门街,“六巷”是指北门巷、先农巷、城隍庙巷、庵堂巷、猫跳巷和石狮巷。虽说是“三街六巷”,但实际上古城里大小街巷共23条,而十字街头是“三街”与北门巷的交会处,也是古城里的制高点,据说与距此八里之遥的风吹岭明代雷震关海拔高度相同。 “三街”容易理解,但为什么独有北门称“巷”呢?刘敬生为我们解惑:原来昔日“三街”皆有商铺,唯独北门巷没有商铺,仅做柴草生意,故称巷不称街,再者北门靠近金山、廖公山,北门巷便成为寿板入城、灵柩出殡的必经之路。除了北门巷,这里的巷道命名很有特点,譬如猫跳巷形容巷道狭长,七曲巷是因为巷道里有七个弯,石狮巷当年居住的军民从南京石狮巷迁来,因怀念故乡便在巷口置石狮,马石巷的巷口那块上马石是大宅主人身份的象征……果然,这里的大街小巷都藏掖着昔日传奇。 古色古香的建筑总能吸引住人们探寻的眼光。所城内的民居样式多种多样,有六成为传统民居,既有简约雅致的明式建筑,也有华贵繁缛的清式建筑,还有中西合璧的侨房,由古及今,几乎荟萃了潮式建筑的样式,体现了“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的风范与气派。拐进西门附近的杨氏古民居,只见其祖厅位于左侧,厅侧有四座房舍,形成“五门相通”格局,谓之“五福临门”。为什么要五门相通呢?刘敬生说道:“这跟整座民居最里面的一口古井有关,一家人用水都靠它,旁边还有一条‘火巷’。他们把五个门打通,也是见证了他们一大家子人的心心相通。” P4-8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走读广东古城》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87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