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文化资本时代的中国文化消费论

封面

作者:徐望著

页数:452页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21425941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将研究对象“当代中国文化消费”置于“文化资本”和“消费社会”这两个理论与现实视阈之下, 突出“文化资本时代”的时代坐标。经过学术史梳理, 在学理层面, 关注当代中国文化消费意识形态问题、文化消费伦理问题、文化消费生态问题等, 说明文化消费基本知识点, 初步建立文化消费心理学体系 ; 在应用层面, 发掘文化消费现实意义, 剖析我国文化消费现状与问题, 探索推动文化消费升级的系列路径, 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文化消费展开专题研究, 梳理与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消费相关政策法规, 对教育以外各个主要文化消费门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作者简介

  徐望(1985-),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江苏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研究基地高级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紫金文创研究院特约高级研究员。主持并完成10余项国家、省部级、市厅级课题及横向课题。出版专著1部(《文化资本时代的中国文化产业论》);作为首作者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30多篇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多篇要报被政府采纳,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多次;长期为文化和旅游部提供智库专稿;多项科研成果获得荣誉。

本书特色

最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成果最全面论述“文化资本时代的中国文化消费”这一议题最两份大规模抽样调查细致解剖中国文化消费

目录

我国文化消费理论的三路演进与当下汇通(代序)

导言

第一章 文化资本理论探源
第一节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述略
第二节 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述略

第二章 文化资本时代的到来
第一节 文化资本时代轮廓扫描
第二节 文化资本积累转化与当代文化消费的关系

第三章 消费社会与文化消费研究述略
第一节 消费社会相关概念和理论
第二节 消费社会理论背景下的文化消费研究

第四章 消费社会的来临
第一节 西方和中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消费社会理论解读

第五章 消费社会的文化生产与消费
第一节 消费社会与文化产业
第二节 消费主义与文化物化

第六章 文化生产的商品化转向
第一节 文化商品化是大势所趋
第二节 我国大众与分众文化市场成形

第七章 文化商品化大潮下的文化消费伦理思考
第一节 分解消费主义,巩固主流意识形态
第二节 基于文化消费伦理,建构文化消费文明生态

第八章 文化消费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文化消费”概念
第二节 文化消费行为

第九章 文化消费心理学初探
第一节 消费心理与文化消费心理
第二节 文化消费心理解析
第三节 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第四节 诱导文化消费的心理战术

第十章 发展文化消费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文化资本与消费社会双重视阈下的文化消费意义
第二节 增强文化软实力,全面建设“文化强国”
第三节 迎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节 推动休闲经济浪潮,激活学习型社会

第十一章 我国文化消费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消费大环境变革
第二节 文化消费总体趋势向好,显现可喜势头
第三节 文化消费仍是短板,存在一段较长瓶颈
第四节 文化消费样本采集分析报告(2017)

第十二章 开启我国文化消费新纪元
第一节 多端口协同发力的文化消费拉动对策
第二节 我国文化消费前景展望

第十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提振农村文化消费研究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文化消费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以江苏农村为例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样本调研报告(2019)
第三节 农村文化消费问题解剖
第四节 引导与扩大农村文化消费的路径

第十四章 民族地区文化消费与民族文化协同发展研究
第一节 民族地区文化消费相关研究述略
第二节 民族地区文化消费特点与现状
第三节 以文化消费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

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消费相关政策法规梳理与评价
第一节 伴随文化消费市场变迁的文化消费相关政策法规梳理
第二节 文化消费相关政策法规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探索

第十六章 教育以外主要文化消费门类发展趋势报告(2016-2019)
第一节 文化消费门类分类依据和界定逻辑
第二节 文教类消费
第三节 体育类消费
第四节 旅游类消费
第五节 娱乐类消费
第六节 产品类消费
第七节 其它类消费

结语
后记

节选

  《文化资本时代的中国文化消费论》:  3.文化商品化的必然性  以上谈及商品经济和世俗文化显然都是以西方社会为背景,因为,第一,众所周知,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社会生活主要依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迟迟未能成型,尽管我国明末便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的自然经济更受到了巨大冲击,但真正的商品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才伴随着自由市场建立起来的,人民才真正享受到了物质与文化商品的丰富带来的便利。第二,与欧洲长期处于教廷统治与宗教禁锢下的社会不同,中国人从来不曾虔信宗教,虽然中国古代几千年的专制政权压迫人民,在文化层面也始终追求高度专制集权,将思想定于一尊,但毕竟不存在神对于人的压迫,只是人对于人的压迫,比之西方古代社会,政治还是相对清明的,社会文化政策也相对宽松,这就使得中国传统社会中世俗文化的气息一直比较浓郁。尽管中国自古有儒家的封建礼教,但这主要是一种士林哲学,是为上层社会服务的,在文人士大夫的阶层广为传播,而对普通百姓和市井文化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即使是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不甚发达的时期,中国的文化市场上还是有着诸如杂技表演、说唱艺术、民间戏曲等形形色色的文化活动,但这和西方的文化商品相去甚远。虽然观看这些文艺表演也需要付钱,但那基本是一种维持生计的最低级的营生手段,是在自然经济形态下以保持自足为目标的生产经营方式,根本谈不上资本的积累与再生产。并且其规模也十分有限,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实现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不具备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商品”的工业化生产特征。第三,尽管中国的世俗文化发展相对比较自由,我国古代的礼教并不像西方宗教那样严格地控制文化,实行政教合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世俗空间的成长。如:我国自古“重农抑商”的观念导致商品经济迟迟不能成长,而儒家哲学中“勤”“俭”的观念也使我国人民长期贬抑消费;我国传统文化中虽然认可文人士大夫的艺术雅趣,如诗歌礼乐、琴棋书画等,但一直贬低民间的文艺,尤其鄙视卖艺的艺人、“卖笑的戏子”等,这使得中国的民间艺术虽然出现较早,却一直处于底层,无法进入高雅的艺术殿堂,也无法被各个阶级的消费者喜爱。在中国,民间文艺长期以杂耍团、戏班子的形态出现,一般不被上流社会重视;而外国的民间文艺却有歌剧、舞剧等,从平民到贵族都可能成为其消费者,并且往往由贵族或资本家直接出资赞助。另外,在古代中国还难以谈及文化商品,因为,传统的中国士林阶层对某些娱乐性质的文学艺术常常不屑一顾,并以“玩物丧志”的眼光来进行批判,剥夺了文化商品的成长空间。  但在今天,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文化的商品化已成无可辩驳的事实;不管对这一客观现实的非议有多么强烈。早在照相、唱片、电影刚刚出现的年代,本雅明就敏感地察觉到文化工业的开始和即将到来的文化商品化。在他的理论视域中,文化商品化意味着传统艺术品的“灵晕”从圣洁走向消逝的一个过程,当复制品取代了原作,影像代替了真实,流水线生产取代了艺术家个人创作,原作浑然一体的“灵晕”就被彻底解构了。无论在价格上,还是在意义上都与大众更加亲近的复制品的出现,虽然对于大众接受文化艺术不无进步意义,但是也导致了原作的原真性几乎被一笔勾销。以前的那种原真性,包括独一无二的原创性、即时即地性、历史感和年代感、手工质地和人的情感等,这被他看作传统文化艺术的本质属性。他认为,当机械复制艺术品的规模扩大,日渐取代传统的制作方式,原作和复制品之间的界限会变得模糊,特别在是摄像、摄影这些新型艺术领域,大量复制的照片和无数次拷贝的影片使得传统艺术品的“灵晕”再难闪现。他对于文化艺术的创作生产的新技术、新方式态度颇为矛盾,他不无留恋地告别了传统艺术的时代,并以乐观的态度拥抱了这个大量复制文化商品的时代。在他看来,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兴许是一次文化的解放,它提供了大众的艺术与民主的文化。然而,即便是今天,消费社会越是前进,文化的商品化越是彻底,人们反而越是“发思古之幽情”。人们一边接纳着这个确凿无疑的社会现实,赞美着无比丰盛的消费社会,一边也回首留恋往昔的传统艺术和精英文化,这种情绪在一些知识分子中尤为强烈,就如同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怀旧感和憧憬未来的希望之间难以磨灭的矛盾。以传统的观念理解,文化艺术是人类追逐自由、向往未来、抒发情怀的方式,它的形式是高雅的,它的情感是深邃的,与之相联的是净化人格、历练人性、陶冶情操等古典道德。尤其在我国,文化艺术长期被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敏感话题,悬浮于上层建筑的领域,一旦将文化与资本经营、与商业商品相联,总是十分小心翼翼,谨慎再三的。然而,当社会开始转型,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传统伦理范式与现代价值理念相遇,古典情怀与世俗风气相逢——在商业经济的推动、新贵阶级的崛起、大众市场的形成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精英文化的衰落就成为定局。取而代之的是大众文化,是文化商品的大规模生产。正是在这个商品化的社会中,人们的人格发生了扭转,由古典的、和美的、纯粹的、超凡的“阿波罗”型人格向现代的、竞争的、欲望的、世俗的“浮士德”型人格转化。文化再不是“高高悬浮于空中”的上层建筑,文化产品不仅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高雅形态,而更多的是满足大众娱乐需求和生活审美需求,刺激大众感官和增添生活情趣,从而吸引大众消费的日常商品形态,具有通俗性。这很难说是“文化进化”还是“文化退化”,若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看,这种文化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与商品经济的步调一致。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文化资本时代的中国文化消费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87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