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器物里的中医

封面

作者:王丽丽,陈丽云著

页数:208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132768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一 出版价值 后疫情时代,展示和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掘珍宝,以史鉴今,加强中医药藏品研究,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医文物故事,是时代的呼唤。中医药文物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本书的出版背景正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中医药文化和历史类书籍中,目前与文物有关的主要以图谱为主。从文物的视角出发,将文物与中医药历史有机融合,详细介绍,本书不失为创新之作。结合上海正在推进的“文化中心”建设,本书某些部分以海派中医带出海派文化,可以说是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添砖加瓦。二 内容简介 拥有83年历史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医学博物馆。著者为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本书依托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珍藏文物为载体,图文并茂,以一件件文物为主线,串联起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生动讲述中医药发展的精彩历程。从古代最原始的医疗工具砭石骨针、酒与中医药的关系、到鲜为人知的中医手术器械、针灸铜人、人痘接种术的发明、香薰炉、葫芦、海派名医的处方等,翻开本书就仿佛走进了直观的中医药历史长河,娓娓道来,与历史对话,通过一个个文物的介绍鉴赏以及挖掘文物背后承载的中医故事,让文物活起来,从而展现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反映中医药千年发展史的灿烂辉煌和百年史的艰难曲折。以文物鉴中医,以史鉴文化,在传播中医文化,讲好中医故事和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增强公众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三 特色 1 图文并茂:大量精美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珍藏文物精品图片,视觉上呈现给读者精美雅致的文化盛宴。2 以文物为切入点和主线,中医为落脚点,二者有机结合。本书是集文化、科普、 历史、文物为一体、奉献给读者的立体化的中医药文化著作。

作者简介

王丽丽,医学博士,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师从全国名中医严世芸教授。上海市医学会医史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常务委员。《岐黄史话》副主编,校注《罗浩医书二种》,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秦伯未学术经验集》《图说中医学史》《中医方药学史》《如“数”馆珍–上海高校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案例》《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藏珍品》等编委,发表论文多篇,主持上海市教委、科委项目3项。获201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20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三等奖。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天地有道医学起源

第一节 茹草饮水,火之燎原

第二节 就地取材,砭石骨针——原始的医药工具与治法起源

第三节 传说中的医药圣贤

第四节 甲骨文里的医史档案

第二章 体系初备圭臬后世

第一节 曲水流觞——酒为百药之长

第二节 最早的专职医生

第三节 早期医事管理

第四节 治大国与烹小鲜——陶器与汤剂的发明

第五节 下水管道与中国古代公共卫生

第六节 四大“经典”与抗疫“三药三方”

第七节 汉墓出土的涉医文物

第三章 兼收并蓄医药繁盛

第一节 献给世界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

第二节 手术器械与中医外科

第三节 长生不老的传说——炼丹与制药

第四节 太医署——国家创办医学院校

第五节 大医精诚——医学百科《千金方》

第四章 生生之学尽善尽美

第一节 中国气派——“国礼”针灸铜人

第二节 针灸明堂图里的“名堂”

第三节 “日月星辰”与古代行医工具

第四节 导引图与运动养生

第五节 书画与儒医

第六节 宝马雕车香满路一香熏与卫生保健

第五章 发展集成众妙纷呈

第一节 《本草纲目》原来是本博物志

第二节 世界最早的疫苗——人痘接种术

第三节 吴又可与疫病学说

第四节 悬壶济世——小葫芦里有乾坤

第五节 十二生肖药瓶与时间医学

第六节 形神兼修,颐养天年——文房“四宝”皆为药

第六章 传承发扬中西汇通

第一节 中华医学会的诞生及发展

第二节 中西医汇通之路

第三节 “老三校”里的薪火相传

第四节 江南御医陈莲舫

第五节 中医泰斗丁甘仁

第六节 诗书医画程门雪

第七节 经社才子严苍山

第八节 银元时代的陈存仁

第九节 “弃文从医”恽铁樵

第十节 民国期间医药期刊《中医杂志》

第十一节 民国时期医学期刊《中西医学报》

主要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器物里的中医》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87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