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语言和谐艺术论

封面

作者:张颂

页数:251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6573129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导向与品位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探讨了“引领价值的本土化”“文化身份的当下识别”“儒释道文化精神的追求”以及话语样式、话语表达、话语传播等几个重要问题。同时,还特别研究了“电视文化影响力”“人文精神”“广播声音意象”“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等。本书分析前沿问题、综合典型事例,针对当前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倾向进行剖析和评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第一版2009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次修订主要在每个章节增加思维导图和知识梳理,并对部分文字做了润色和加工,既保持作品原貌,又做出一定新意,使本书在多年积淀的基础上,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简介

张颂(1936—2012),河北省易县人。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名师。中国播音学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开拓者,中国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1959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播音员、编辑。1963年9月调入北京广播学院从事播音教学工作。1984年担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主任。1996年担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首任院长。1998年获得广播电视艺术学中国播音学方向首位博士生导师资格,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主要著作有《朗读学》《播音创作基础》《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朗读美学》《语言和谐艺术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品位与导向》;论文集有《语言传播文论》《语言传播文论(续集)》《语言传播文论(第三集)》《播音主持艺术论》《情声和谐启蒙录》等;主编有《中国播音学》《广播电视语言艺术——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等。
《朗读学》获广播电影电视部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及政策研究成果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播音创作基础》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首届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张颂(1936—2012),河北省易县人。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名师。中国播音学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开拓者,中国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1959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播音员、编辑。1963年9月调入北京广播学院从事播音教学工作。1984年担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主任。1996年担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首任院长。1998年获得广播电视艺术学中国播音学方向首位博士生导师资格,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主要著作有《朗读学》《播音创作基础》《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朗读美学》《语言和谐艺术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品位与导向》;论文集有《语言传播文论》《语言传播文论(续集)》《语言传播文论(第三集)》《播音主持艺术论》《情声和谐启蒙录》等;主编有《中国播音学》《广播电视语言艺术——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等。
《朗读学》获广播电影电视部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及政策研究成果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播音创作基础》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首届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朗读美学》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著作类)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四届广播电视学术专著评选二等奖;
《中国播音学》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教材—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广播电视语言艺术——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成果。
1991年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评为教学名师。

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章舆论导向与文化身份
第一节传媒语言引领价值的本土意义
第二节传媒语言文化身份的当下识别
第三节传媒语言与儒释道文化精神的追求
第二章广播语言传播的媒介文化形象
第一节有声语言表达主体创造媒介文化形象
第二节先声夺人与“声入人心”
——审美感悟的心理阐释
第三节个性表达与天人和合
——广播语言表达创新的多维审美
第三章新时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影响力
第一节电视文化影响力与主持人文化影响力
第二节先导与提升
——主持人文化影响力作用下对受众审美心理的影响
第三节继承与求索
——主持人文化影响力作用下对受众思维方式的影响
第四节引导与建立
——主持人文化影响力作用下对受众价值观念的影响
第四章语言传播中人文精神的传承
第一节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缺失
第二节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主体性建构
第三节“进入澄明之境”
——语言传播的人文精神在主体间共建
第五章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
第一节生命活力的由来及界定
第二节主体意识的自觉
第三节“生气远出”的有声语言创作
第四节实现传受主体间的交流与共建
第五节整体和谐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语言和谐艺术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85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