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民间故事史(精)

封面

作者:刘守华

页数:72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1001400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学界泰斗钟敬文先生认定本书“作为系统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第一本著作,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评价其为“一部资料性与学术性并重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全书规模宏大,苦心经营8载完成,是作者从事故事学研究40多年的心血结晶。全书除绪论外,设12章(每章57节),分别论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及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以及佛教、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故事的交融。从材料的发掘、体系建构到文本论析,都具有原创性与开拓性,且内容宏富,资料翔实,出版后深受国内外学者好评,大陆及台湾各高校纷纷选用此书作研究生教材。

作者简介

  刘守华,1935年8月生,湖北仙桃人。195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曾任中文系主任及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1956年开始投身于民间文学研究,迄今出版学术论著《中国民间童话概说》、《比较故事学》、《中国民间故事史》、《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道教和中国民间文学》、《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等10余种。主编的《民间文学导论》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本书特色

一部资料性与学术性并重的著作,适合普通读者。精装再版,不可多得。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先秦两汉民间故事
第一节 古代民间故事的萌芽
第二节 先秦诸子寓言中的民间故事
第三节 《风俗通义》所载汉代民间故事
第四节 《列女传》中的“尧舜禅让”及其演变
第五节 《淮南子》中的“地陷为湖”及其演变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民间故事
第一节 《列异传》
第二节 《搜神记》
第三节 《搜神后记
第四节 《幽明录》
第五节 《异苑》
第六节 其他志人、志怪小说集中的民间故事
第七节 《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及其演变
第八节 《搜神后记》中的《蚊子》和龙母型故事
第九节 小结

第三章 隋唐民间故事(上)
第一节 戴孚的《广异记》
第二节 《酉阳杂俎》
第三节 句道兴本《搜神记》
第四节 《启颜录》
第五节 其他志怪、传奇集中的民间故事
第六节 变文中的《刘家太子传》及其他

第四章 隋唐民间故事(下
第一节 《叶限》和灰姑娘型故事
第二节 《鲁般作木鸢)和木鸟型故事
第三节 《田章》和天鹅处女型故事
第四节 《望夫冈》和云中落绣鞋型故事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宋元民间故事(上)
第一节 《夷坚志》
第二节 《青琐高议》
第三节 《稽神录》及其他
第四节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第五节 《艾子杂说》和《事林广记》

第六章 宋元民间故事(下)
第一节 “蛇妻”与《白蛇传》
第二节 《符离王氏蚕》与神蚕故事
第三节 《费孝先》与《斗谷三升米》
第四节 《卜起传》与子报父仇故事
第五节 宋元话本与民间故事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明清民间故事(上)
第一节 《耳谈》
第二节 《聊斋志异》
第三节 《子不语》
第四节 《咫闻录》
第五节 《都公谭纂》、《夜谭随录》及其他
第六节 《笑府》、《笑得好》及其他

第八章 明清民间故事(下
第一节 《辘角庄》和天婚故事
第二节 《宝应獭妖》和老獭稚故事
第三节 虎故事种种
第四节 “宝卷”、“善书”和民间故事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佛教传播与中国民间故事
第一节 《经律异相》
第二节 《大唐西域记》
第三节 藏传佛教和《尸语故事》
第四节 《佛本生经)和阿銮故事
第五节 “端正王判案”在中国的流变
第六节 “商人赎龙女”与中国的“龙女报恩”
第七节 小结

第十章 道教信仰与中国民间故事
第一节 《神仙传》种种
第二节 八仙故事的魅力
第三节 “许真君斩蛟”的源流
第四节 “仙乡奇遇”的构成与演变
第五节 小结

第十一章 20世纪的中国民间故事(上)
第一节 从征集歌谣到采录故事
第二节 民间传说故事研究的开端
第三节 发掘利用民间文艺的新热潮
第四节 新中国的成立与民间文学事业的勃兴
第五节 五六十年代的民间故事采录
第六节 五六十年代的民间故事研究

第十二章 20世纪的中国民间故事(下
第一节 新时期的开始与民间文学事业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第二节 新故事与《故事会》
第三节 故事家和故事村的新发现
第四节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编纂
第五节 小结

附录一 民间文化学研究的新成果一一评《中国民间故事史》(刘锡诚
附录二 评刘守华著《中国民间故事史》(谭达先
附录三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与价值(刘守华
主要参考引用书目
引录故事篇目索引
初版后记
再版琐记

节选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编纂,和一般的故事书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追求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统一而将科学性置于首位,从而使这些作品不仅是地道的民间文学,还可以作为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乃至文化科学技术史等学科的研究资料来使用。这样,其多重价值就可得到充分发挥。各卷所达到的水平虽然并不一致,这一总的要求却是实现了的。  我们从《有缘千里来相会》这一篇短故事,也可大体看出故事集成文本的这一特色。  作为故事集成国家卷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总序”和“前言”,不仅是对全书的提示,也是在故事学领域融会众多学人集体智慧的重要研究成果。“总序”以高屋建瓴之势,首次勾画了从远古直至近现代中国民间故事发展史的轮廓。由于编纂故事集成所使用的“民间故事”一词,是涵盖神话、传说和故事的广义概念,因而“总序”所概括的也就是整个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的发展史。序言作者既注意到它的整体面貌,又照顾到各自的题材特征,既注意到它们在横向传播中所染上的民族与地域色彩的差异性,又特别强调了它们因纵向传承,随历史而发展演变的轨迹。民间故事的传承性往往被人们误解,夸大其因袭保守的一面,序言有力地揭示出,它的许多方面都经常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从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总序”还着重阐述了民间故事的多种文化价值与功能。它不仅和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他们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手段,还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民间故事在供人们进行文艺欣赏和滋养文学艺术发展方面的显著作用,更是长期显现,至今不衰。  “总序”一方面综合反映了20世纪中国故事学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又立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全国各族民间故事实行普查所得的丰厚资料,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内容厚实,评述精当,不失为中国故事学的一个重要历史文献。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与价值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看出:  1.《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实际上包括了神话、传说和故事三种民间口头叙事体裁。它基本上不收现成书面资料,要求所有作品及相关资料均从民间调查采录得来。为此,在全国进行了一次民间文学普查,其规模之大,不仅在中国是空前的,也为当今世界所罕见。记录成文的故事资料,据不完全统计,已达183万篇,实际上远远超出此数。除故事集成国家卷精选少量作品外,各地大都以市、县为单位,甚至有不少区、乡,都编印了本地的民间故事集成“资料本”,辽宁于1985年前后,在短短的几年中,就编印出故事资料本104种(有一些是故事、歌谣、谚语合集),吉林省编印了故事资料本46种,湖北编印了故事资料本43种。全国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收到各地呈送的资料本已达3000多种。还有大量资料因受条件限制未能编印成书,却已记录在案。在中国步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世代传承的民间口头文学正迅速消失的情况下,围绕编纂民间文学集成所进行的这次调查采录活动,对保存民族文化财富建立了巨大历史功绩。  2.在编纂《总方案》中指出:“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查,广泛搜集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则编选出来的,是具有高度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优秀作品的总集。”“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三者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是三性的核心。”按照这一原则,不仅选录的每篇故事文本必须是真正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而且在记录、翻译、整理时保持了作品的原貌,还要求在卷本的总体构成上避免随意性与片面性,从作品流布的民族与地区,以及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类型等方面,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以体现全面照顾。如在编选工作中,一些地方一度出现偏重表现本地风土人情的传说而忽略普遍流传的所谓民间故事“大路货”的倾向,总编委会便提出:“在注重本省特色的同时,对通行的优秀故事也应重视,不能轻视或排斥。”以避免某些全国性故事流传的链条被人为地截断;还要求各地绘制本省主要民间故事类型分布图和类型索引,使人对这些作品的广泛影响留下深刻的印象。全面性和代表性实际上也是科学性的体现。  由于民间文学深受群众喜爱,因而人们常常只着眼于把它作为一种通俗文学读物提供给读者。“三性”尤其是科学性的强调,不仅使它原貌再现,保存了多学科研究的重要价值,也使它因具有口头语言艺术的特殊韵味而更增魅力。  3.民间文学集成的编纂,被列入国家艺术科学研究规划之列,它是一项集体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完成故事集成编纂工作的同时,也相应地推进了故事学理论。如在故事分类上,国际学术界有“宗教神话”之说,有的学者就主张将中国神话分为“佛教神话”、“道教神话”等,以便将它和“基督教神话”、“伊斯兰教神话”相对应。总编委会的故事分类意见认为,“后世宗教神佛的故事,其事件一般发生在人所经历的历史时代,神奇幻想的比重及其在故事中的地位和古代神话不同,其形象构成方式也不同于古代神话之把自然形象化,而是把现实的人神化”,所以不赞成将它作神话看待,而主张归人传说一类,如八仙的传说、观音的传说等。这里就含有对神话学基本理论的新见地。  又如对作品的选取,强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态度,反对用现代思想去要求过去的民间文学作品,“对于某些故事中含有的相信鬼神、宿命、因果报应等因素,只要作品确属民间流传而且整体倾向无害,并具有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也应适当予以选录”。在分类体系里还专门设置了“仙道传说”、“宗教人物传说”、“鬼狐精怪故事”等类别。这类表现民间宗教信仰与习俗的作品在民间流传很广,却长时期被民间文学界所忽略,这次在普查中被大量采录起来,不仅丰富了集成的内容,还促使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走向活跃。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民间故事史(精)》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8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