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日]佐佐木毅,[韩]金泰昌主编
页数:47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01007481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佐佐木毅(Sasaki Takeshi),1942年生,东京大学前校长,现为学习院大学教授,政治学家。主要著作:《马基亚维利的政治思想》(岩波书店,1970年);《柏拉图与政治》(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年);《政治学讲义》(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
金泰昌(Kim Tea-Chang),1934年生,公共哲学共重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社会思想比较研究。抵日(1990年)后发表论文,论著:Creating a New History for Future Generations(Kyoto,Japan:Institute for the Integrated Study of Future Generations,1994);Seif and Future Generations(Camb rjdge,UK:The White Horse Press,1999);Co-creating Public Philosophy for Future Generations(UK:AdamantiBe Press Ltd.,1999)。
相关资料
第一章 幕府末期日本公共观念的转变——议会制观念的形成过程三谷太一郎政治体制的革总是伴随着为统治正当性寻求理由的公共观念的转换。这一点在由幕藩体制向明治国家的权力转移过程中也不例外。面对国门被叩开的政治危机,幕藩体制需要重新讨论作为政治秩序组织原理的公共性,于是为了强化这一公共性,提出了两个基本方针。其一是为了幕府的政治决策而扩大政治交流。即幕藩体制为了重新构筑能够抵御外界压力的权力,不得已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参与决策过程的人员范围,同时还导人了讨论的形式。与从前传统、闭塞的政治交流相比,可以说,为形势所迫的幕府开创了更为广泛、更为开放的政治交流的可能性。而且,以此为开端,政治交流中的公共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急速增长,最终使幕府无法掌控。这种幕府末期政治交流的公共性的极大化绝不是在没有任何前提的情况下产生的。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在《公众社会的结构变化》一书中论及欧洲“市民公共性”(btirgenlichetiffentlichkeit)的形成时指出:“非政治形态的公共性形成于公共权力的公共性保护伞下。这就是成为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性的前驱的文艺公共性。”①所谓“文艺公共性”是指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法国、英国将文艺作品作为交流的媒体,通过对文艺作品的共享和讨论而形成的、以“读书的市民公众”(dasbtirgenlicheLesepublikum)为基础的公共性。哈贝马斯说:“政治的公共性逐渐显身于文艺的公共性当中,并通过公论(fffentlicheMeinung)成为国家与社会欲求之间的媒介。”②其实,在日本也曾经存在承担着欧洲这种作为“政治公共性”前期形态的“文艺公共性”(dieliterarische/fffentlichekeit)的相应作用的历史实体。日本在18世纪末宽政时期以后,幕府的官立学校“昌平黉”不仅向幕府的大臣、武士开放,而且也向陪臣以及平民开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被各藩录用的、毕业于“昌平黉”的人为中心的横贯全国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构成了相互问自由交流的网络。作家森欧外的作品《涩江抽斋》、《伊泽兰轩》等描写的正是以超越所属阶层和身份壁垒的知识阶层为基础的、全国性知识共同体的实际状态。③“文艺公共性”无疑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促成了超越于各藩的“讨幕派”政治联合,实现了幕府末期的全国性政治交流,并成为脱胎于此的新“政治公共性”的前提条件。例如,赖山阳的《13本外史》等论著成为了促进幕府末期政治交流的有效媒介。这些确实脱胎于“政治公共性”
目录
节选
《21世纪公共哲学的展望(第10卷)》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思想史、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科学、公共政策等多种角度,探求适合21世纪的“公共性”,构建“学科结构改革”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