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乡土文化元素与乡村景观营造研究

封面

作者:王光利

页数:232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225064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复兴乡土文化与传统文脉,建设美丽乡村,营造优良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归属感和精神需求的目标,首先从乡土文化元素及乡村景观的概念入手, 运用文化人类学、美学、艺术学、环境学的理论与方法,概括乡土文化元素及乡村景观的特征、元素及价值,系统分析乡土元素与景观设计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其次,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及实践调查法掌握当前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原因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乡土景观设计中乡土文化元素的植入原则、方法和思路,探讨乡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步骤以及融合创新与再造的思路。最后尝试探讨新技术对未来美丽乡村人文景观设计营造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新技术提升乡村景观的设计营造水平,为早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探出新思路、新方法

作者简介

  王光利,男,山东淄博人,1969年3月出生,1991年获得山东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江苏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浙江大学美学博士学位,现为滨州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出版《千古鬼才蒲松龄》《中西文化博弈论》《新世纪中国文学非虚构写作研究》《胡适诗学理论研究》四部专著。在《江苏社会科学》等发表CSSCI核心论文十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主持市厅级课题5项。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研究述评
第一节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第二节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章 美丽乡村人文景观的构成及价值内涵研究
第一节 乡土
第二节 乡土文化
第三节 景观
第四节 乡土景观

第四章 乡土元素与乡村人文景观的关联性研究
第一节 文化与乡土景观
第二节 乡土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我国农村乡土元素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保护与利用现状研究
第一节 乡村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原因剖析
第三节 乡土人文景观的保护与营造原则及其价值体系

第六章 乡土景观元素
第一节 自然性乡土景观元素
第二节 生产性乡土景观元素
第三节 生活性乡土景观元素

第七章 基于乡土文化元素的景观营造
第一节 乡土人文景观设计与营造基本原则
第二节 乡土材料的应用
第三节 乡土人文景观设计的创新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节选

  (二)生产性乡土景观  生产性乡土景观简单而言就是人类在农业(或渔业、畜牧业)生产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景观。生产性景观丰富多彩,既包括麦田、稻田、谷田、高粱田、茶园、梯田(如哈尼梯田)、菜地、果园(苹果园、桃树园)等农田景观,也包括农业机械(水车、播种机)、水利设施(如都江堰)、农业防护林、连栋温室、鱼塘水库等农业设施景观,还包括播种、收割、打鱼、放牧等农业(或渔业、畜牧业)劳作景观,以及手工艺、酿造等民间传统技艺景观和民居建筑景观等。而渔业及畜牧业生产景观也极其丰富多样,有其独有的特征与表现形式。  人类历史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生产的历史,没有生产就没有产出,人类就没有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产性景观来源于人的生产生活劳动,是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再加工所形成的一种景观,它是一种历史悠久、自古已有的景观,也是一种有文化积淀、有生命力、能长期继承、有目的性和实用性物质产出的景观。生产性人文景观既有自然之美又有创造之美,其范围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渔业所形成的农业景观。国内有学者认为农业生产性景观就是将农业作物化为园林造景材料,进行农业生产时营造的生产性景观,它不但给人带来乐趣而且集农业生产与观光休闲于一身,是具有生产、经济、文化、美观、生态效益的综合性景观。  随着社会及生产力水平提高及人口的不断繁衍增长,农耕方式也不断变革,大体经历了撂荒(游耕)耕作制、轮荒耕作制、连种耕作制、轮作复种耕作制、间作套种耕作制、多熟耕作制等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农耕方式由于耕作工具、传统习惯等的不同而造就了不同的农业生产形态,造就了不同的农业景观形态,进而形成了不同的乡土生产性景观。撂荒耕作制是指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间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时再进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国在原始农业时期由于地广人稀,刀耕火种,一般是垦种一年后撂荒,另辟新的荒地垦种,实行年年易地的粗放经营。有时候采用连种若干年撂荒若干年的办法。土地开垦每种植三五年即因杂草丛生或肥力退化而弃耕五年、十年或二十年。这种耕作方式在原始社会相当普遍,现在非洲、东南亚仍有部分地区采用此种方式。对应这种耕作方式是石犁、耘田器等极为原始低效的农业器具,在耕地上采用半靠自然力、半靠人工的措施。农耕场景包括赤脚插秧、挥汗锄草、佝偻拉牛犁田、弯腰播种收割、晒谷扬场等。这些极具原始意蕴的耕作场景成为乡土农耕人文景观的基因。  如今机械化、自动化的耕种方式随着现代科技与农机器具的发展逐渐取代了农民相互协作集体耕种、弯腰赤脚蹚水插秧的劳作方式。田野中徐徐而行、轰鸣作响的农业机器,喷洒农药的无人机在天空盘旋飞翔,错落有致吐着水蛇的自动喷水管道,成为现代农业耕作的日常场景,也成为农业生产性景观。这些景观与原始社会的生产性景观形成了鲜明对照。虽然现在的农业产出效率比原始社会高出许多,但从农业生产性景观的可观赏性、对观看者心灵触动性上而言,著者认为原始的农业生产性景观具有更高的观赏性、意蕴性与吸引力,更能唤起人们对土地的依恋与对田野劳作情景的眷恋。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乡土文化元素与乡村景观营造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80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