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嘉映 著
页数:389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1001017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所呈示的一些关键性概念,如存在、此在、时间、真理、艺术、语言以及存在之作为历史等。整体上展现了海德格尔以《存在与时间》为代表的哲学思考路径:从存在者出发追问存在本身,从“是于世中”出发反思传统认识论,从人生在世的基本情绪出发领悟人的生存本质,人“在情绪中现身,在筹划中领悟,在语言中交流,在存在中展开存在本身”。本书对于哲学研究者尤其是海德格尔研究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嘉映,1952年生于上海,后随父母迁居北京。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本科),1978年5月考入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生),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11月赴美留学,1990年以《论名称》一文获博士学位,其后赴欧洲工作一年,1995年5月回国,重返北大任教。2002年转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被聘为终身教授、紫江学者。2008年1月,转入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工作,任外国哲学学科专业负责人,特聘教授。专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语言哲学》、《无法还原的像》、《哲学、科学、常识》、《思远道》、《泠风集》、《从感觉开始》等,译著有《哲学研究》、《存在与时间》、《哲学中的语言学》等。
目录
初版自序
第一章 海德格尔其人其事
第一节 海德格尔简传
第二节 海德格尔对哲学的一般看法
第二章 通向存在之路
第一节 思之所思——存在
第二节 存在概念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存在”及其相关诸词
第四节 现象学
第三章 此在
第一节 生存论
第二节 世界与世内存在者
第三节 “此”的开展
第四节 共在与沉沦
第五节 畏与无
第六节 向死存在
第七节 此在的整体结构和其中的问题
第四章 时间
第一节 时间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时间三维:将来、曾在、当前
第三节 到时
第四节 从此在的时间性到世界时间
第五节 时间与原始
第六节 空间
第七节 历史性
第五章 真理
第一节 认识与真理
第二节 真理与自由
第三节 非真
第四节 存在、现象、真理
第五节 科学
第六节 解释学
第七节 感、知、思
第六章 艺术
第一节 物
第二节 艺术作品
第三节 作品的创造
第四节 作品的葆真
第五节 物性讨论
第六节 诗
第七章 语言
第一节 海德格尔语言观的发展
第二节 语言的本质
第三节 谁言说?
第四节 诗与思
第八章 存在之为历史
第一节 克服形而上学
第二节 形而上学史纲
第三节 近代:人道主义的兴起和诸神的隐退
第四节 当代技术社会
第五节 哲学的终结:Ereignis
第六节 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与思的任务
附录一 我如何走向现象学
附录二 此在素描
附录三 本书所引海德格尔著作目录
节选
1933年末地方大学生报曾引海德格尔的话说:“任何原理和理想都不是你们存在的准则。元首本人而且只有元首本人才是今天的与未来的德国现实及其法规”。海德格尔自辩说这是一种妥协,不这样说就无法继续他当校长的使命。但他也承认这不仅是装点门面,他确实把纳粹运动看作一种新事物,一种新的可能性。 传说海德格尔参与了纳粹学生的焚书运动,去除图书馆内犹太籍作家写的书,禁止胡塞尔使用大学图书馆。这些讲法查无实据。海德格尔事实上禁止焚书,在他的研究班上不仅始终引用和讨论犹太作家,而且有犹太籍学生参加。 1938年海德格尔没有参加他的老师犹太人胡塞尔的葬礼。1941年《存在与时间》的第五版抽掉了给胡塞尔的献辞。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关系很微妙,前面已讲到了。海德格尔承认他未去参加葬礼无论如何在人情上是说不过去的,并为此后来给胡塞尔夫人写信请求宽恕。至于抽掉献辞,则是出版部门考虑到禁书危险而要求的。作为条件,海德格尔坚持保留该书一条对胡塞尔深表敬意的注解。 海德格尔曾向纳粹首长进言讨论改造德国教育。他当时确曾指望上级能纳言施行。结果却未见任何行动。他不无气愤地自辩说:“我不明白为什么和当时纳粹党的教育部长谈一席话就该受到指责,而所有外国政府却正忙着承认希特勒并给他以国际通行的礼遇呢。”(第1300页) 除这些自辩以外,海德格尔还强调了其他一些事实。他就任弗莱堡大学校长以前是从不过问政治的。他出任校长是由同事们怂恿而成。他就任校长总共只有十个月光景。1933年底,他已看清,他要改革大学的设想由于大学同事的抵制和纳粹党的干预而不可能贯彻。他那时建议由几个年轻有为的教授出任几个学院的院长,未获通过。教育部长则要求他批准两位由党指派的院长。他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并声明如果部长坚持指派他就辞职。1934年2月,他果然辞去校长职务,并拒绝参加与纳粹党人新校长交接的典礼。1936年开讲的尼采课已标明与纳粹运动的分手。从此他受到纳粹的排挤、监视和迫害。1944年夏被送到莱茵河对岸去挖战壕,他是被征召的教师团体中年纪最老的一个。而免除500个最著名的学者、科学家和艺术家战时劳役的名单上却不包括他。 在结束海德格尔和纳粹牵连的故事之前,还得插入一段他与雅斯贝斯的离合关系。 1919年,雅斯贝斯出版了他的巨著《世界观的心理学》,海德格尔为这本著作写了一份书评,后来人们认为这篇书评是他思想的第一次系统表述。雅斯贝斯长海德格尔七岁,前六年已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巨著《一般心理病理学》,在哲学界远比海德格尔有名。但他从海德格尔的著述中认识到某种首创力量,遂主动结识海德格尔。虽然两人的立场从一开始就有分歧,但对传统学院哲学的反对和对开创新哲学的要求使他们-相处便很投机。他们谈的最多的是克尔恺郭尔。海德格尔在学长面前话语不多,所以通常是雅斯贝斯滔滔不绝,虽然海德格尔也常插话,引称奥古斯丁、阿奎那、路德。这些人的学说雅斯贝斯所知不多。海德格尔精熟于传统,虽然两人似乎都是强调反传统的。对当时哲学泰斗胡塞尔和李凯尔特,谈话颇多攻击,主要是攻击他们那种学院派教授风格的治学讲学方式。而海德格尔却把他的主要著作献给胡塞尔和李凯尔特,使雅斯贝斯觉得海德格尔不够真诚。又有流言传海德格尔背地里嘲笑雅斯贝斯的《大学观念》(1923)一文。当面对质时,海德格尔极力否认。 人们常说,作品是作家的亲生儿女。对其作品的态度,对著作家来说,往往更重于对他本人的态度。海德格尔对《作为世界观的心理学》所作的评论是极为严厉的。何况,此书为雅斯贝斯与他夫人共同劳动的产物,难免使雅斯贝斯格外难过。海德格尔是从来不与夫人合作著述的,对这一点恐怕很难体会。反过来,雅斯贝斯对《存在与时间》也毫无兴趣,认为它充满新词而无新意,从中学不到什么东西。虽然研究者们常能证明《存在与时间》对雅斯贝斯后来所著的《哲学》一书的影响。其实,两人的哲学思想本来相去甚远。仅就风格言,雅斯贝斯以灵感为凭而海德格尔一向都主张并实践其深思熟虑的方式。 1930年代的纳粹风浪中,两人的关系终致破裂。据雅斯贝斯回忆,海德格尔以前从未流露出纳粹思想。所以,当1933年春海德格尔突然对纳粹运动大感兴趣,雅斯贝斯惊了一跳。春季的一天,海德格尔带了一张纳粹宣传唱片到雅斯贝斯家来放,并主张大家都投入纳粹运动。雅斯贝斯认为这种热情是很愚蠢的,但同时并不很把纳粹运动当一回事。所以他没做什么劝告。但这却是海德格尔最后一次拜访雅斯贝斯了。后来海德格尔卷入得更深,雅斯贝斯私下向海德格尔表示不快,海德格尔没有回答。于是雅斯贝斯以反犹为例力证纳粹之恶劣,海德格尔的回答是:“然而犹太人确实有一个十分危险的国际联盟。”当问到像希特勒这样一个没受过教育的粗人如何能领导德国的时候,据说海德格尔的回答是:“教育根本无关紧要,你就看看希特勒那双手,多了不起的手。”雅斯贝斯没有继续与他争辩。他的夫人是犹太人,他害怕纳粹势力的迫害。来往从此中断了很久。1937年,纳粹政府取消了雅斯贝斯的讲座资格。海德格尔未置一词。1945年后,海德格尔被战后政府剥夺了讲座后曾写信给雅斯贝斯请他为自己写推荐信。雅斯贝斯是否应承则不得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