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消失的民居记忆(Ⅱ尘世里的旧村庄屋檐下的旧时光)

封面

作者:白永生

页数:330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11168969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继《消失的民居记忆》之后的又一本民居类建筑回忆录。这不仅是第一部的延续,更是对其的注释及扩展。这是一部作者考察中国将要、正在或已经消失的八个地区民居之走访回忆录,堪称更为完善的民居建筑存在与消亡史。相较第一部,本书文字、图片更多,只为建筑技法叙述更加准确,如把抬梁式和穿斗式建筑打乱、合上、再打乱,反复拆解。
建筑的形式有了拓展,不再局限于村镇,从西式到中式,从村镇到城市,从最简陋的土坯房到高大上的垂花楼,因皆为民居;建筑形式却由分散向典型转移,对石砌、海草、砖砌、土坯加以描述,中国人古老匠心的秘密也一一解开;相关的文化,如楹联、瓦草、色彩、文字等亦做以介绍,它们是重要建筑载体,也是文化根植于建筑的体现。
作者回望民居,重视残缺部分的理性分析,将破败顺势解剖,对常见的民居建筑均做深入介绍,以技术与艺术两条主线诠释乡愁,明暗交叉,以建筑触发读者思绪,追忆往昔亦是珍贵宝藏。
平凡作者亦有梁思成先生的使命感,这两本书的合璧不仅是草根的执着,也是一段对行将消失民居的认真对待与反省。作者用了全部的身心和力气完成使命,其内在的力量来源于留存和记录传统文化的夙愿,此为国家与民族之根系,唯这些记忆可唤醒读者的坚守与良知。

作者简介

白永生,1978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就职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古镇风物的熏陶中度过少年时光,青年致力于踏访居民古镇,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中年沉心整理即将消失的民居技法,雕刻记忆。 著有《消失的民居记忆》《凡人的建筑哲学》《人生百天-一个焦虑者的自我救赎》《建筑电气弱电系统设计与实例》《建筑电气强电设计指导与实例》等。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建筑文化爱好者 建筑从业人员 建筑专业学生 旅游 文艺青年这本书是继作者《消失的民居记忆》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历时七年,横跨大半个中国,考察濒临消失的古民居。《民居1》出版后,三年内八次重印,北京国际书展、图书订货会、北京阅读季、新华网、宸冰读书、北京建筑大学等单位予以专栏力推,好评如潮。 作者历时七年,横跨大半个中国,考察濒临消失的古民居。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更是具有感情和温度的人类活动载体。他们具有各自独特的时间和生命,是能够与人的精神世界发生关联与作用的,是人类情思的具象化表现。是每一个红尘过客寄托自己“存在”的方式。而在这其中,尤以见证人类生命和历史的民居为。 以此献给所有对古民居心存情怀的人们,并致敬民居建筑的不朽与芳华。堪称一部近百年民居建筑存在与消亡史。这是一本关于民居建筑的解剖书,从中你不仅可以感知古建之美,亦可以获得大量建筑的干货知识。还望你不虚此书。愿民居记忆永不消逝,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目录

第一章 南京东沟瓜埠:遗漏中的行走
002  第一节 青春不再,老屋尚在
004  第二节 另类红砖
005  第三节 面子中的建筑文化
006  第四节 婉约中的门头流水
008  第五节 灰到白,白到灰
009  第六节 诠释檩套
011  第七节 再述散乱檐板
012  第八节 无法解释的栅板
014  第九节 门边剥落的墙垛
016  第十节 封口的白灰
017  第十一节 光影下的门闩印记
019  第十二节 江山如画,岁月如歌
021  第十三节 再次总结檐板
023  第十四节 逆光
024  第十五节 深刻且深刻
026  第十六节 嫁接徽派
028  第十七节 “黄”天厚土
030  第十八节 妆台成灰
031  第十九节 民居并不多见的“牛腿”
034  第二十节 不忍跌落
036  第二十一节 青梅竹马
038  第二十二节 如何收官
039  第二十三节 心里仍然会有痛

第二章 东部沿海:近代西洋的建筑舶来品
044  第一节 中国的巴洛克风格
045  第二节 尖顶木板墙面装饰
047  第三节 俄罗斯头巾式屋顶
050  第四节 近代混凝土遗存
052  第五节 存在不久就已消失的窗户
054  第六节 八角悬挑厅,逐渐消失的流行
057  第七节 老物件
059  第八节 厚重的楼梯才可弥新
061  第九节 无处不在的罗马柱
063  第十节 构造柱之前的秘密
066  第十一节 无所顾忌的建筑色彩
068  第十二节 民居也可以可爱
070  第十三节 欧式建筑外墙阳角
072  第十四节 风雨窗:我眼中的浪漫
074  第十五节 阳台:那些蹲着抽烟的日子
075  第十六节 建筑并无定式
077  第十七节 骑楼之前:拱券式民居
080  第十八节 消失的关爱,消失的建筑
081  第十九节 舶来品也会消失

第三章 海的女儿:日照海草房
086  第一节 初识海草房
087  第二节 白鹭湾的经典重现
089  第三节 生长在凹处的生命
091  第四节 容易被人遗忘的故事
093  第五节 海草房的院落猜想
095  第六节 拆解临时墙体
097  第七节 红砖与青砖的分界
100  第八节 中国古民居的勾缝技艺
102  第九节 石梁的门头,肩起的使命
105  第十节 婆娑的时光,婆娑的模样
108  第十一节 弄不懂的烟囱
110  第十二节 砖土混合的角柱构造
112  第十三节 秸秆帘最后的防线
114  第十四节 裱顶棚的最后印记
116  第十五节 土灶的剖面遗存
118  第十六节 窗总是希望的代名词
122  第十七节 高低错落是如何完成的
123  第十八节 拆解石头墙
126  第十九节 曾经的商业中心
128  第二十节 变迁的只是过客
131  第二十一节 灰网之后的模糊
132  第二十二节 不是自己走过的路

第四章 济南大名府:砖结构的补遗
136  第一节 墙体细节
138  第二节 告别喧嚣的拴马环
139  第三节 石头的顺与丁
143  第四节 常见的几种墙体铁件
145  第五节 艺术级别的屋脊
147  第六节 砖结构的造型顶
152  第七节 广亮大门
153  第八节 记忆中的门墩
156  第九节 活着与死去
158  第十节 檐角做法
160  第十一节 满面尘灰烟火色

第五章 达拉特旗、察右中旗:土坯的最后回眸
164  第一节 来得及时
166  第二节 从屋面开始的不同
169  第三节 窗棂细节
172  第四节 罕见的北方套门
173  第五节 纵横皆有定数
176  第六节 支撑窗
177  第七节 消失的烟火
181  第八节 来自时光的解剖
184  第九节 外挂式烟囱
186  第十节 建筑文字
188  第十一节 蒙古包
190  第十二节 破碎的记录

第六章 黄浦江边的里弄:何尝不震撼
194  第一节 建筑为证
196  第二节 石库门:海派建筑的由来
198  第三节 有里有理
203  第四节 天井之下
206  第五节 天井之上
208  第六节 立贴式建筑风格
210  第七节 挑枋之阳台
211  第八节 里弄之门洞
213  第九节 最残酷的拆解
214  第十节 断面
216  第十一节 破碎的样子
216  第十二节 木质阳台的遗风
219  第十三节 元宝形瓦构造
222  第十四节 窗户中的记忆
224  第十五节 拱券
225  第十六节 天井下的花纹
226  第十七节 洪三家的砖
227  第十八节 长春大旅社旁的套门
230  第十九节 时代的缩影:漏窗
231  第二十节 即将消失的石库门头
236  第二十一节 斑驳特写
239  第二十二节 围挡背后

第七章 皇城根下:依稀四合院
242  第一节 垂花门
244  第二节 卷棚顶
247  第三节 抬梁结构
249  第四节 火灾后的解剖
251  第五节 山墙侧墀头
253  第六节 从门头开始
256  第七节 影壁中的不同
258  第八节 挂落与花牙子
260  第九节 门当户对
263  第十节 四合院的胡同串子
264  第十一节 这才是烟囱的配置
267  第十二节 曾经温婉
268  第十三节 灰白窗棂
270  第十四节 缤纷的檐部节点
273  第十五节 解开谜底:

节选

第一节 青春不再,老屋尚在 “青春”的存在,让我感慨万千,青春已逝,但是痕迹犹存。曾经说过,徽派建筑会有砖立式与平式砌筑交替进行,即横铺扁砌与竖列成排,横竖相间,交替叠砌。砖之较长一边,称为长头,较短一边,称为丁头或丁,而其面积较大的侧面被称为侧。所以组合之后,常见的几种模式有:全顺(正面观看全为长头);两平一侧(古代常用,一层侧面两层长头,以此类推);梅花丁(现代常用,长头、丁头本层及层间交错砌筑,远看如花朵状)。图1-1中的模式可称为一侧一丁或一侧二丁,因两者皆有,也称为梅花丁,梅花丁又因有带状的起伏纹样,也有地区称之为玉带砌法。 徽派建筑中的砖立式与横式分层摆放,前文认为立式砌筑部分内部注土,因其砖的摆设方式而被称为有虚有实。走过这里才发现,是自己想得太多,或是徽派建筑太过于讲究。更为真实的苏北民居,就是长头与丁头的反复堆叠,并无一定的常规,或真或假,都是在墙内的隐蔽工程,也在主人的个人想法,真实的民居极为随意,并不决然规则考究,完全是随师傅心意而为,结果收住即可,更多时候看到的是随机效果。后文会有详述,这里只是一个引子,图中的示意虽然简陋,却与徽派建筑的砌法十分相近。两丁一侧也好、一丁一侧也好,流失的砖泥让我觉出其间也不再有空气层,而是实砌。以前觉得空气层的存在,有利于保温,其实这是北方人的思维方式,如今看来也是片面的,或只是偏北的南方才会如此,如徽派建筑。而真正的南方已然不需要御寒,冬天门窗也都是大开,因为室内的阴冷比室外更甚。所以其实乌瓦灰砖或更有意义,深色容易吸收热量,保持室温,也许这才是我之前忽略的浅显道理,并非只是水墨春秋,民间哪里如此文艺,生活经验总是有理,美学与科学的内在联系平缓而默契,却从没有偶然。 图中需要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门侧的砖跺与墙体是存在缝隙的,同样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建筑失误,这里引出一个名词:包心砌法。如其命名,可知为:先四角砌筑角柱,然后内部逐步填充墙体的方式。但在单一砖砌的建筑中,这种单独存在的角柱又多不可取,或如南方的民居进行了加筋处理,或是北方的石头角柱,起到了框架的作用,但都还是沿袭了现代构造柱的设计思路。单独不设角柱的主因则是整体性不好,这门边的缝隙就是最好的例证,不同的沉降,会慢慢产生裂缝。当青春已逝,世间能够留存的仅剩遗迹,如墨迹、如文字、如淡淡消失的回忆。就如我曾经来过,却不能想起每个细节;如我看到样子,却不能想起过往嬉戏。唯震撼青春,一种力量,虽然已然失去,依稀可见不能泯灭的曾经勇气。如我,如你,如不解的建筑梦想,不解的家国情怀,每个凡人的勇气和力量,都凝聚在“青春”之中,不曾离去,只有开始。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消失的民居记忆(Ⅱ尘世里的旧村庄屋檐下的旧时光)》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79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