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图书版本学(新一版)

封面

作者:姚伯岳

页数:49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598490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姚伯岳先生2004年版《中国图书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的修订本。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中国图书版本诸问题进行探讨。上编为理论分析,对版本学理论、版本学史、版本分析、版本鉴定、版本目录等问题进行理论阐述;下编为实践指导,对中国从古至今各类图书版本鉴定的方法做了详细介绍,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新一版中,作者结合自身近20多年来的积累和新的研究成果,在保留初版主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与修订,使本书在论述上更为全面、理论上更为醇熟、实践性上更具可操作性,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此书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际指导作用,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亦适合广大古籍图书收藏者、版本学爱好者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姚伯岳,男,1963年生,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版本学、古籍保护、图书馆史等。著有《版本学》《中国图书版本学》《惜古拂尘录》等,发表论文近70篇。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基础理论研究》首席专家。

本书特色

本书卖点

上编共计七章,侧重于版本学术史与相关理论的整理,内容涉及版本学概念及学理的分析,版本学的价值及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在版本学史方面的探讨,突破了传统学术观念中以古籍刻本为主体的范围,将视角延伸至新的装帧形式兴起后。作者在上编中对版本鉴定方法的梳理堪称全面和细致,将版本学的研究范围归纳成版本学理论、版本学史、版本分析、版本鉴定、版本目录五个方面,是极富科学性和创新性的理论。

下编侧重版本鉴定的实践指导,以四章篇幅,对从古至今的图书根据内容与形式等的不同特征作为分类标准,逐一介绍针对性的判断与版本鉴定方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图书馆、博物馆、收藏者鉴定图书版本真伪,考订图书特别版本及价值等,具有直接的参考意义。

本书稿初版以来,曾长期作为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以及图书馆学人员的第一参考工具书,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好评价。本次作者结合近20多年来的积累和新的研究成果,在保留初版主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与修订,使本书稿在论述上更为全面、理论上更为醇熟、实践性上更具可操作性。

目录

上编

第一章版本学论3

“版本”析义3

一、什么是“版”4

二、什么是“本”5

三、什么是“版本”9

第二节版本学辨理11

一、版本学的研究范围11

二、版本学的研究对象13

三、版本学的研究内容15

四、版本学的研究目的18

五、版本学的研究任务18

六、版本学的学科性质19

七、版本学的定义19

第三节版本学的作用20

一、读书学习需要讲求版本20

二、学术研究须有版本依据22

三、古籍整理不能脱离版本24

四、藏书活动必须重视版本24

第四节版本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26

一、与目录学的关系26

二、与校勘学的关系27

三、与图书史的关系28

第二章版本学史29

第一节版本学的萌芽时期(先秦—五代)29

一、版本学的萌芽29

二、版本学的产生30

三、版本学的缓慢发展33

第二节版本学的初步兴盛时期(宋—明)36

一、宋代版本学的初步兴盛36

二、明代版本学的继续发展45

第三节清代版本学的繁荣48

一、清初的版本学49

二、乾嘉时期的版本学52

三、清末的版本学59

第四节现代版本学的独立与发展62

一、民国时期的版本学62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版本学65

第三章版本分析73

第一节版本的背景情况73

一、版本的著述背景74

二、版本的制作背景74

三、版本的流传背景78

第二节版本的外观形式78

一、图文符号78

二、载体材料88

三、装订形式95

四、版式104

五、装帧结构110

第三节图书版本的类型划分113

一、按出版时间划分113

二、按出版地划分114

三、按出版者划分114

四、按制作方式划分116

五、按出版印刷先后划分117

……

前言

《中国图书版本学》(新一版)沿袭了之前版本的主体内容,但改为分上、下两编。 上编继承了第一版《版本学》章节名整齐的特点,重在构建版本学的学科框架;下编沿用了第二版《中国图书版 本学》第八、九、十最后三章的基本内容,但做了必要的修改和补 充。 这一版尽力纠正了以往版本的文字、引文、书名、人名、引文出处等方面的错误,添加了诸如覆刻本、锡活字本等新研究成果,对一些章节如第一章、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 总体来看,新一版发扬了以往版本的优点,改正了过去的缺点,版本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

节选

一、什么是“版”

“版”,《说文解字》释为:“判也,从片,反声。”“判”,就是分开 的意思,这是将“ 版”释为了动词 。但段玉裁在《 说文解字注》中 纠正其说,释“版”字为:“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 。凡 施于宫室器用者,皆曰版 。今字作‘板’。”宋代《 集韵》云:“ 版,或 从木。”意为“板”是“版”字之或体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一书 中则明确指出:“判木为片,名之为版。”就是说,剖成片状的木头 就称为“版”。

《 说文解字》中无“板”字,但“板”在战国楚简中习见 。如郭 店楚简《 穷达以时》篇“斁板築”句中“ 板”,指筑墙所用之夹板; 在《 包山楚简》中有“ 不板”句,“ 板”读如“ 版”。 由此可见, “ 版”“板”二字在古代的某种语境中互为通假,“ 板”更专指木 质材料。

版的用途很多,作为书写材料的版,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应用 也十分广泛。

先秦时期户籍登记用版 。《 周礼 · 天官 · 小宰》云:“ 三曰听 闾里以版图。”东汉郑玄注云:“ 版,户籍;图,地图也。”《 论语 · 乡 党》篇曰:“式负版者。”魏何晏注:“负版者,持邦国之图籍。”

简策制度时代,短文常书写于版上 。《仪礼 ·聘礼》云:“百名 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所以“百名”就是百字,“方”就是一尺见方的木版 。今可见最早 的“版”字,见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 睡虎地秦墓竹简 · 秦 律十八种》司空 131 号竹简,上有“ 毋方者乃用版”句,整理者注 云:“版,书写用的木板,其形扁平,与方不同。”可见“ 方”虽然也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图书版本学(新一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78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