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健吾
页数:278页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3065380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像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文书系》不敢说已将它们串成珠联,但它们在这里总已不再是散珠而更便于阅读、欣赏了吧。
所选篇章侧重于抒情、叙事性散文;题材大至社会、人生,小至离情、花草;风格既有雄浑、酣畅,亦有委婉、含蓄;广采博取、兼容并包,《百花散文书系》不说是“聚珍”本,但所收作品总还不乏光彩可供借鉴吧。
百花散文书系包括《古代散文丛书》、《现代散文丛书》和《当代散文丛书》,都按不同作者选集分册出版。
作者简介
李健吾,笔名刘西渭。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从小喜欢戏剧和文学。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外文系。1931年赴法国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学习,1933年回国。历任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教授,北大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著有长篇小说《心病》等。译有莫里哀、托尔斯泰、高尔基、屠格涅夫、福楼拜、司汤达、巴尔扎克等名家的作品,并有研究专著问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本书特色
《李健吾散文选集》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
目录
我有了祖国
致在朝鲜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我爱这个时代
向劳动人民学习
民兵英雄
淹子崖
说游山的脚力
曲阜游记
雨中登泰山
枣花香
忆秦川
梦里家乡
桃花源里出新境
忆西安
农村剧团
蛇与爱
三个好观众
“赵太后新用事”
看戏十年
社会主义是一首最美丽的诗
竹简精神
《窦娥冤》——悲剧性
《窦娥冤》——丑的插入
《陈州粜米》——喜剧性
《红楼梦》——文物知识
三部关于妇女问题的戏剧杰作
读《三块钱国币》
《刘三姐》——一首抒情的戏剧战歌
诗情画意
读本·琼森《悼念我心爱的威廉·莎士比亚大师及其作品》
《贩马记》后记
《李广田选集》序
《王文显剧作选》后记
《石评梅选集》序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集》序
《李健吾散文集》序
“五四”期间北京学生话剧运动一斑
忆西谛
悼念蒲剧老艺人阎逢春
关于《文艺复兴》
节选
雨中登泰山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象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象落在地上,倒象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跨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辩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的崔 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约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到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球,脱线一般,撒在回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去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象又回到了故居。我们绕过虎山,站在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 ,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 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齐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象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初的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当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岭 ,石缝滴滴达达,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到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中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象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进修乌云四合,层恋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象黄昏又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时叫做柏洞。我们拌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 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发黄了。
靠住二天门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骄傲,又是耽心。骄傲我已经走了一半的山路,耽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云薄了,雾又上来。我们歇歇走走,走走歇歇,如今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困难似乎并不存在,眼面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轻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象年轻了一样,有说有笑跟在他们后头。
我不知不觉中,从下坡转到上坡路,山势陟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路一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想凑近了看,隔着辽阔的山沟,走不过去。我们正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原来我们遇到另一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及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口沫喷的老远,从这时候起,山溪又从左侧转到右侧,水声淙淙,跟我们到南天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