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许晓永
页数:153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223099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突破现有公司治理理论框架,利用演化经济学动态的分析方法和基础理论探索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在认识到公司治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动态发展性的基础上,寻求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了在新的框架下讨论公司治理问题,本书首先对现有公司治理理论进行了简单回顾,然后论述了现有公司治理理论的局限性,其中重点论述了激励理论和现有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局限性,并提出应以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司治理的产生、发展和解决的方法,以便更接近公司治理的现实。
作者简介
许晓永,河南襄城县人,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中国金融工程学会理事,甘肃金融学会普惠金融专家,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咨询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公司金融、金融政策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参与编著教材2部。
目录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我国公司治理的现状及问题
二、我国公司治理缺乏恰当的理论指导
第二节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一、国外公司治理研究综述
二、国内公司治理研究综述
第三节 演化经济学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一、公司治理研究的局限性
二、演化经济学视野下公司治理思路的拓展
第四节 主要内容、创新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难点、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演化经济学与公司治理
第一节 现有公司治理理论的局限性
一、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方法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公司治理理论的局限性
三、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
第二节 演化经济学的渊源、理论框架
一、演化经济学发展及框架
二、演化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三、演化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 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及公司治理
一、企业的演化理论
二、公司治理的复杂性及演化分析
第三章 “经济人”的动态性与公司治理
第一节 “经济人”假设与批判
一、“经济人”假设的提出及发展
二、“经济人”假设的批判
三、演化经济学对人的认识
第二节 “经济人”假设与公司治理的分析框架
一、“经济人”假设下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
二、“经济人”假设下公司治理问题的解决
三、“经济人”假设下公司治理的局限性
第三节 “经济人”的动态性与公司治理
一、公司治理问题的新认识
二、公司治理问题解决的新思路
第四章 企业的异质性假设与公司治理
第一节 企业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假设
一、企业的同质性假设
二、企业的异质性假设
第二节 企业的异质性与公司治理
一、企业假设与公司治理
二、企业异质性的来源与公司治理
三、企业的异质性与公司治理的差异性和动态性
第五章 公司治理的自组织理论
第一节 公司治理的自组织特征
一、公司治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二、公司治理的非均衡性
三、公司治理的非线性关系
四、公司治理系统中的涨落
第二节 公司治理的自组织理论
一、自组织系统的主要功能
二、公司治理的自组织原理
三、自组织理论下公司治理系统的发展
第六章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演化
第一节 公司治理模式及发展趋势
一、公司治理模式及产生的原因
二、公司治理模式发展趋势
第二节 公司治理模式演化理论
一、路径依赖理论与公司治理模式演化
二、制度互补理论与公司治理模式演化
三、契约理论与公司治理模式
第三节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演化及选择
一、我国公司治理模式演进过程
二、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与外部环境
三、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机理
四、我国公司治理模式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节选
1.公司治理的主体 对公司治理主体的界定主要包括股东利益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利益至上理论是根据古典的资本雇佣劳动发展而来的,其主要观点是资本家出资购买设备、原材料,雇用工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就是实现资本增值,因此,资本的投入者即企业的所有者,企业是资本投入者的企业,企业的经营以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各国公司法律制度正是按照这样的理论设计的,其目的在于保护公司股东利益,鼓励投资繁荣经济。股东利益至上理论强调财务资本的增值作用,忽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强调“资本雇佣劳动”,认为股东利益至高无上,劳动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从属于资本。作为企业唯一所有者的股东,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就是约束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代理成本。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股东至上”受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强烈挑战。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东变成了企业的“外部人”,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由经理人承担,企业价值创造的重任落在了经营者的身上。在信息经济社会中,企业的价值创造主要源于技术的载体——人力资本,因此,人力资本成为主要的企业价值增值源泉。企业创造财富依靠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者和经理人则应处于公司的中心地位,而不仅是被动激励或被雇用的对象。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使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群体的利益受到企业业绩的影响,企业越来越演变为“社会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应运而生。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论点是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而且要对与企业有经济利益联系的相关者负责②。该理论认为公司的生存发展需要各利益相关者(职工、经理、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社区、政府等)的投入或参与,这些利益相关者也承担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因此,企业应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个体的利益,企业的经营管理要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日益分散,股东更愿意用“用脚投票”来防范自己的风险而不是主动监督约束管理者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利害关系显得更加密切,因此,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应成为企业的(某些要素)所有者,公司治理主体则不应局限于财务资本的所有者(股东),而应该包括这些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理论将满足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单一目标转向满足相关者利益的多目标,则使管理者难于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导致管理的无目标。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公司治理,往往造成成本过高而失去效率,也容易导致管理者以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借口推卸责任。因此,在公司治理实践中一方面要避免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单一目标,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没有侧重点地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最大化利益要求。 2.公司治理客体 公司治理客体就是指公司治理的对象及其范围。公司治理产生的根源是委托一代理关系,所以公司治理实质在于股东等治理主体对公司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以解决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现实中所要具体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保证公司被恰当地决策与经营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治理的对象包括经营者和董事会,对经营者的治理来自董事会,目标在于公司经营管理是否恰当,判断标准是公司的经营业绩;对董事会的治理来自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目标在于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否恰当,判断标准是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投资的回报率。公司治理对象的范围指的是公司治理的边界,即公司权力、责任以及治理活动的范围及程度。提出公司治理的边界,是因为集团化是当今企业形态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单个企业的公司治理边界和法人边界是一致的,而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边界已超出法人边界的范畴,并延伸到公司实际能够控制的范围①。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交叉持股、联盟等新的组织生产的形式会突破企业原有的边界,一方面使公司治理的范围扩大化,另一方面则加大了公司治理的复杂性,从而使公司治理的难度增大。 3.公司治理主体和客体的动态变化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野下,公司治理的主体一般是股东和董事,治理的客体一般是经理人。强调一般性的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的主体和客体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即相机治理问题。如当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侵害小股东利益时,公司治理的主体就不再包括大股东了,相反大股东则成为治理的对象。公司治理主体和客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动态发展的,公司治理的主体和客体经常依据公司治理问题表现情况不同而不同。当经营者侵害股东利益时,股东是治理的主体,经营者是客体;当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时,大股东是治理客体,中小股东是治理主体。公司状况不同,公司治理的主体和客体往往也不相同①。相机治理认识到了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性,使公司治理开始朝着动态分析的方向发展,但相机治理只是认识到了公司治理主客体地位的动态变化性,而没有认识公司治理主体客体自身的动态发展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