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玲,田新民著
页数:163页
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632354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将理论演绎、案例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媒介融合的演进规律及我国媒介融合模式分析、媒介融合的经济效应分析、传媒组织环境变革及竞争冲突、传统媒体竞争优势再建及动态创新机制、北京市媒介融合的发展对策建议以及国外出版融合案例分析等。
作者简介
杨玲,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编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兼总编辑。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高创计划”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北京市新闻出版领军人才。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 田新民,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数理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分析、金融计量与大数据分析、复杂系统研究、数字经济发展研究等。
目录
第一节 媒介融合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几个维度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内在动因及演进规律
第四节 我国媒体融合模式及进程
第二章 媒介融合的经济效应
第一节 新技术与新媒介
第二节 传媒产品及传媒经济特征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四节 媒介融合的宏观效应
第三章 传媒组织环境变革及竞争变革分析
第一节 传媒组织环境的构成及特征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下的传媒组织环境变革
第三节 传媒市场和竞争格局的变革
第四节 媒介融合下的竞争变革分析
第四章 传统媒体竞争优势再建及动态创新机制
第一节 传媒环境的超竞争性特征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下价值生成逻辑的演进
第三节 传统媒体竞争优势的销蚀与再建
第四节 传媒组织动态能力创租机制
第五节 动态能力驱动下的传媒组织创新机制
第六节 传媒组织动态能力培育机制
第五章 北京市传媒融合概况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北京市传媒融合发展概况
第二节 北京市传媒行业融合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北京市媒介融合发展建议
第四节 北京市属媒体融合案例
第六章 国外出版融合案例分析
第一节 爱思唯尔学术出版公司
第二节 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
第三节 牛津大学出版社
第四节 培生集团
第五节 亚马逊网络电子商务公司
参考文献
节选
(一)传统媒体垄断地位的终结 在大众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具有信息和知识的把关权、筛选权,因而具有资源的垄断权。媒介融合导致市场范围和市场容量的扩展。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产业之间的壁垒也得以消除,原来不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在新的共同市场中转变为竞争关系,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也因此被打破。 在媒介融合进程中,两微一端等平台的拓展,无人机、AR、VR等新技术的使用对新闻的生产模式以及市场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时新性”是新闻行业一直坚持的新闻价值之一。对传统媒体而言,“时新性”存在的前提恰恰是存在“延迟性”。正是由于具有“延迟性”,新闻机构才有机会完成筛选新闻线索、采访或调查情况、撰写或录制新闻产品、发行或播出这一整套新闻生产的流程。新媒体能够采用用户随时随地“爆料”(提供信息)、第一时间将未经核实的信息向更广大公众推送的模式,这种速度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如果将传统媒体放置于新媒体引导的新闻事件中,会发现早在传统媒体出发采访新闻当事人前,事件有可能又牵扯出其他线索而出现反转。新媒体中杂乱无章的新闻线索在速度优势的加持下,使转载成为高效跟随新闻热点的方式;大量转载带来的是独家新闻、好新闻的不断消失,传统媒体的原创新闻开始萎缩。当大量新闻来源出现非专业化,专业化生产的新闻行业存在的必要性就受到冲击,新闻机构作为专业化生产新闻组织的核心地位必然受到挑战。 (二)标准设计者掌握市场垄断权 媒介融合使得传媒产业的价值链发生裂变,价值链的各环节由不同企业完成,传媒业由内容、包装、传输、操作、终端等一系列横向市场构成,每一市场提供相应的中间产品(或服务),这些中间产品之间的兼容性对所有生产者而言都举足轻重,因此,内容、传输和终端都必须有一定的兼容标准。这里的标准是指产品设计规则的标准化,而非产品的物理形式的标准化。兼容标准通过网络外部性对传媒市场结构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网络外部性是消费环节的一种外部性,指一种产品或服务相对消费者的价值取决于该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规模,消费者人数越多,它的价值将越大。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市场,消费者不仅是在选择一种产品,而且是选择一个网络,消费者是否进入市场取决于已经进入市场的消费者规模。当两家或者多家企业角逐于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市场时,某一企业的产品因已有消费者规模而不断吸引新的消费者进入市场,其他企业的产品则因缺乏一定的消费者规模而遭受新的消费者拒绝。结果,后者不仅没有新的消费者,而且原有的消费者也将选择另外的产品,最终,其用户网络不断萎缩直至消失。网络外部性决定市场中,只有一种产品标准胜出,其吸引的消费者规模越大,新进入的消费者也越多,最终占有整个市场,“赢家通吃”。胜出者的产品设计规则成为市场的产品标准。 在传统传媒业,企业大多是纵向一体化的,传媒价值链的各环节都可以在同一企业内完成,从而不存在兼容标准问题,企业也就不具备因标准设计而产生的垄断力量,在标准设计方面处于竞争劣势。相反,互联网和新媒体企业因具有技术平台和标准优势,往往掌握融合的主动权,可通过倒融合收购和兼并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则面临成为融合平台的内容“供应商”的危机。 (三)用户群体转化为潜在竞争对手 信息环境对于传媒业具有特殊意义,它既是传媒资源的提供者,也是传媒资源的消费者。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升级与媒体融合的迭代演进,知识、信息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及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媒企业潜在的消费群体逐渐流失,甚至转变为竞争者。首先,观众、听众、读者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与方式更加多元化,信息和知识共享环境的形成,使得信息和知识消费群体逐渐流失。例如,开放存取模式使得学术成果无须出版即得以广泛传播和共享。其次,互联网知识平台参与到知识的创造过程,成为交换知识产品和服务、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场地。知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界限开始消失,信息消费者转变为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由传媒企业的用户转变为竞争对手。最后,信息的过载和娱乐的便捷化分散了潜在传统的注意力和时间,传统媒体失去了用户基础,作用被边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