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斌
页数:25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0307193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的?文明将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要面临哪些挑战?本书以“量化未来”的视角,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可控核聚变、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未来,让我们在理解科学技术影响的同时,看到一幅未来世界在人口、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清晰图景。
本书适合大众阅读,有助于各行业读者预见未来、明确目标、未雨绸缪,也是启发青少年科学理想的科普佳作。
作者简介
吴斌,博士,毕业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在读期间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技术中的多天线解码算法及其芯片实现技术研究。毕业后,长期从事密码算法、金融芯片、指纹芯片等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工作,先后参与完成多个芯片研发项目,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并参与多项国家标准的编制。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各行业读者,青少年社会公众,包括大学生、中学生,对各行业工作者预判未来都会有所启发。
目录
序言 i
第一章 人类共同的未来 1
一、为什么要研究未来? 1
二、关于“未来学” 4
三、预测未来的几种方法 5
第二章 量化未来 8
一、看到更远的未来 8
二、采样与量化:化无形为有形 9
三、如何量化未来? 11
第三章 信息技术 17
一、计算技术:一切智能的根基 18
二、人工智能:开启未来的钥匙 28
三、自动驾驶:推开第一扇门 43
四、人机共存的“智能时代” 49
第四章 生物技术 50
一、基因编辑:人类的自我改造 51
二、基因医疗:健康长寿的希望 63
三、基因农业:从此远离饥饿 67
四、福祸难辨的“基因时代” 71
第五章 能源技术 73
一、何时才能不再“烧火”? 73
二、理想能源:可控核聚变 81
三、清洁无忧的“聚变时代” 87
第六章 其他技术 88
一、航天技术:停滞的21世纪 88
二、脑机接口:缥缈的“虚拟人类” 93
三、搭建牢靠的“科技经线” 103
第七章 观察2040 108
一、向老龄化冲刺! 108
二、弱AI崭露头角 128
三、全面工业化与新全球化 133
四、迟到的现代气息 151
第八章 观察2060 164
一、老龄&少子双稳态 164
二、强AI初露锋芒 170
三、实践“AI经济学” 177
四、人与机器的爱恨纠葛 193
第九章 观察2080 203
一、人口已经无所谓 203
二、技术达到震颤的巅峰 209
三、经济迈入无人化的极乐世界 216
四、最后的颓废 224
第十章 祝福2100 232
一、人类文明,进退维谷 232
二、命运博弈,路在何方? 241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249
后记 250
节选
第一章人类共同的未来 一、为什么要研究未来? 现在,仿佛是一道虚拟无形之墙,以每天二十四小时的速度向前推进,并将世间万物一分为二。其中一半,叫作过去,而另一半,叫作未来。 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三维宏观世界里,时间总是在不可阻挡地单向流动着。正如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所发出的无限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无论我们正在做什么,其结果都会落在未来;无论我们正在想什么,也只
能影响到未来。这个未来,既有可能只在短暂的一秒之后,也有可能远在百年之外。 未来,是谁也无法逃脱的命运。它总会顽皮地隐藏在前方的路途边,不期而遇地抛给我们一个惊喜,或者丢过来一团麻烦。面对它奉送而来的种种“礼物”,我们欣慰也好,苦笑也罢,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拒绝的权利。
或许,这就是人生的趣味所在吧! 每一个人,在每一刻,都拥有一个“过去的自己”和一个“未来的自己”。这两个“自己”,前者静,后者动,无论我们是否情愿,都在跟随着时间的持续流逝,不断地变化着、更新着。显然,对于已经过去的事情,我们
毫无影响力。无论曾经拥有过幸福、荣耀,还是遭受过苦难、屈辱,全都归属于那个“过去的自己”,只能僵硬地定格在历史画卷中。但是,我们却有权利创造一个更加鲜活美好的未来。只有“未来的自己”,才充满着无限的
生机与可能,才值得我们倾注余生的心血与热情。 人们对于未来的关注度,通常会随着时间长度而递减。也就是说,对于越近的未来,关注度会越高,而对于越远的未来,关注度则会越低。例如在某个寻常的工作日里,某位年轻职场人士的意识会优先聚焦在今天的工作计
划能否按时完成,顺带着估算一下这个月的KPI能否达标,三年后买房子的美好憧憬或许会在脑海中一闪而过,至于退休后将会住在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则基本上不会去想,甚至懒得去想。 实际上,他所优先关注的前两件事,只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所需经过的步骤,而对他的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的,却恰恰是他给予了最少关注度的最后两件事。 这是不是有点 本末倒置? 当我们为生活而奔波忙碌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休息片刻,重新思考一下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求。我们所希望获得的一切,都隐隐约约地在未来徘徊、等待着。因此,无论我们想要得到什么,只要能够充分地关注未来,
并且及时合理地调整路线,总能收获到一个更加令人满意的结果。 关注未来,明确目标 关注未来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帮助我们确认:我们当前正在做的,以及即将要做的事情,是否对我们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究竟在哪里?它是否又会静静地在那儿等候着我们? 显而易见,不管什么样的目标,其结果肯定要在未来才能收获。无论追求世俗化的功名利禄,还是探寻更高阶的人生价值,概不例外。然而,这个世界正在分秒不歇地变化着,若是等到按照原计划能够实现目标的那个时间
节点,或许早已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在未来那个悄然变迁,甚至焕然一新的世界里,我们原定的目标是否仍然值得去追求?是否仍然有可能实现?如果我们不去关注未来,那么我们原本自以为可以轻易触达的目标,便有可能
在恍然不觉中化为虚幻,就像是一只在疾风中摇摆不定的风筝,随时都有可能会断线飘走。只有随时对目标的价值与位置进行确认,我们才能保证当前的付出最终会有所回报。 其次,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更高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如果我们已经再三确认、并坚持要达到某个目标,那么多了解一些相关的未来变化趋势,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往目标的路线,往往不止一条。即使如谚语所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总有些道路是阳光坦途,有
些道路是雨淋泥泞。若能预知天气,便可轻松旅行。在体育项目里更是如此,登山者需要密切关注气象变化,以规划最佳的登顶节奏;帆船手需要根据风向随时调整帆角,以获得最佳的前进速度。更重要的是:在奔向目标的路
途中,我们可以前进得更加从容与自信。 可见,无论对于结果,还是对于过程,关注未来都有助于我们更高效地达到目标。 关注未来,未雨绸缪 关注未来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帮助我们尽量减少损失。 这个世界总是多灾多难。在历史上,战争、天灾、饥荒、瘟疫曾经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在科技高度发达、整体渐趋文明的当今世界,前景也并非一片美好。仅在2020年初,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中东地区动荡、澳大利亚丛
林大火、东非蝗灾、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幸之事接踵而来、此起彼伏,在全球范围内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或许有人乐观地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曾经伤害过人类的那些灾难都已经离我们远去。可实际上,它们一个都
没缺席 就全球而言,战争的阴云仍然笼罩在地球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仍然时常爆发,而人口老龄化的沉重压力又迫在眉睫。对于个人而言,未来获取财富的前景如何?家庭财产如何实现保值、增值?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否会被人
工智能所替代?退休以后能否获得稳定可靠的生活保障? 我们明明知道有些负面的事件可能会在未来发生,但却往往无力阻止。即使风险难以避免,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却是有可能的。我们常说“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若能提早了解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我
们就可以事先准备,制定好Plan B,甚至Plan C,以使负面事件平缓落地,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 例如在西太平洋,每年夏秋季节都会生成若干个破坏力巨大的台风。在古代,台风经常会对沿海地区造成沉重的打击,动辄船毁人亡。但在现代,得益于气象学的发展,每个台风的移动路径、风力强度都可以被准确地预测
出来,沿海渔民只需及时归港避险,就能够免于遭受损失。 再如2020年初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当中国发现病毒来袭、积极抗疫自救之时,一些欧美国家却没有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结果可想而知,仅在短短两个月内,病毒便已传遍欧美诸国。事实上,病毒没有什么国界,其
传播风险完全能够依据科学与经验,相对准确地进行预测。由于这些国家轻视了病毒,因此使自己遭受了巨大损失。如果能够及时、理性地关注未来,这些损失原本可以大幅降低。显然,这是个典型的“无视未来”反面案例。 可见,无论针对自然风险还是社会风险,其首要的防范措施,就是进行预测。有了相对准确、及时的预测,我们就能从容不迫地制定应对计划、实施应对方案,以尽量降低损失。 综上所述,无论我们希望更高效地达到正面目标,还是希望尽可能地降低损失,及时关注未来都是行之有效的举措。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在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这当然无可厚非,更无须避讳。可是,无论想要
“趋利”还是想要“避害”,我们总得先知道“利”在哪儿、“害”又在哪儿吧? 关注未来,皆有答案! 二、关于“未来学” 围绕着未来的种种探讨,既可以看作是街头巷尾的闲侃杂谈,也可以当作是一门正儿八经的高深学问。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纷纷表现出对于未来的浓厚兴趣,并且以多种形式表达出各自的观点。于是,“未来学”这个听
起来颇为“高大上”却又显得有几分故弄玄虚的概念就诞生了。为行文简便考虑,本书也采用了“未来学”这个概念,但在开讲之前,有必要先简单说明一下“未来学”这三个字在本书中的含义。 (1)未来学不是一门科学 科学,是对客观事物的原理进行可验证的解释。然而在未来学中,并没有什么尚待挖掘的“原理”。未来学的核心任务就是预测。我们最终所能验证的,只有预测的“成功”或者“失败”。预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主观性
的行为,并且预测的对象也不是像台风那样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而是杂糅了技术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混合体。 说未来学不是一门科学,是因为: 未来学与科学的目的、精神都是相悖的; 单纯的科学也解决不了未来学想要解决的问题。 (2)未来学是一门杂学 现实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因此对它的预测也必定是极其复杂的,不存在某种单纯的手段,让我们简简单单地就能看清未来。为了尽可能准确地预测未来,我们可以,也应该“不择手段”。科学中的很多研究方法,我们当然
可以毫不客气地拿来使用。社会学与心理学中的知识和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此外,我们必须考虑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基础等。最后,不可避免地,还需要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
说未来学是一门“杂学”,是因为: 未来学是横跨多个学科的; 未来学不仅需要逻辑性,而且涉及群体意识等非理性因素。 (3)未来学是实用性的 未来学并不是毫无目的性的高谈阔论,甚至故弄玄虚。正相反,它是以结果为导向、服务于现实社会的。无论政府、机构,还是个人,都能够从未来学中获益。未来学是不是科学并不重要,是不是杂学也不重要。真正重要
的是,它是否具有实用性?评价未来学研究价值的唯一标准,就在于它能否足够准确地预测未来,并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趋利避害”。 说未来学是实用性的,是因为: 未来学是以结果为导向的; 未来学是以服务现实社会为根本目的。 三、预测未来的几种方法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信息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人类文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无论生产节奏还是生活节奏,都好像被一台动力强劲的巨大引擎牵引着,不断地加快。人们在这种快速变化的节奏中兴奋着、忙
碌着、焦虑着、期盼着。与此同时,对未来的关注度也随之前所未有地提升。 于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开展了预测未来的各种尝试。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历程之后,当前的未来学研究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形式。 (1)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是针对某个具体行业历史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及面向该行业未来前景的短期预测。它广泛地存在于各行各业中,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人工智能、汽车、能源、农业、医疗等。 行业研究报告是极具实用性的,因为报告的信息收集、数据整理,以及前景预测,都是受商业利益驱动的。报告的编撰机构,要么是咨询公司、金融机构,要么就是行业协会,或者该行业内的大型公司,以及相关领域的研
究机构。这些机构长期密切关注某些行业的发展动态,掌握着大量及时可靠的商业数据,并且拥有必要的专家资源。他们所编撰的行业研究报告,主要用于使相关从业者了解该行业的最新动态,以及指导未来的投资方向。 行业研究报告中关于未来前景的预测,一般都是短期性的,通常为1~5年。这是因为以商业或投资机构作为服务对象的行业前景预测需要较高的准确度,并且这些报告几乎每年都会更新,所以5年以上的行业前景预测通常不具有足够的商业利用价值。 行业研究报告虽然对于该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则往往显得不那么平易近人,因此它的读者群体非常有限。 行业研究报告的特点是: 预测的准确度高,实用性强; 仅提供短期预测,缺少中远期展望。 (2)科幻小说科幻小说?这不是一种小说类型吗?难道也能算是未来学?答案是肯定的。不仅如此,科幻小说在未来学领域里还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位。 首先,科幻小说几乎是与未来学同步地发展、成熟起来的。它以文学的形式来表现对于未来世界的奇幻想象,是早期未来学的一种重要载体。在当代的未来学体系中,它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科幻小说为未来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想象力。科幻小说中各种天马行空般的科技幻想,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激发了无数工程师和创业者的灵感。互联网、人工智能、太空探索、生物技术等当今快速发
展的科技领域,都曾是科幻小说的热门探讨对象。 然而,由于科幻小说难以摆脱其与生俱来的娱乐属性,因此它虽然包含有预测未来的内容,但却总是呈现过度夸张的表现风格,并以竭力吸引读者眼球、刺激读者大脑为首要目的。因此,它所包含的未来预测内容往往不具
备逻辑合理性与现实可行性。 科幻小说的特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