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求民族生存而战——张治中回忆录

封面

作者:张治中

页数:960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075563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张治中:“我于一九四九年冬开始写回忆录,是想把过去六十年一本大账清理一下,作为自我检查,好为进入新社会为人做事的体验参证。这篇回忆录是个人自述性质,只是把我亲自接触的事实写下来,其他非我亲自接触的事情,虽偶尔顺带一笔,亦极简略。
???? 我写这篇东西,严格地要求真实。不夸张,不掩饰,更不愿稍犯自我吹嘘之嫌。我生平自律,绝不说假话;且过去已有六十年岁月在混乱、苦闷、黑暗环境中度过,错误丛生,遍体创伤,何有自我吹嘘的余地。
??? ?为求真切地表达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对每一问题的叙述,是就当时的立场和观点写的。当然,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根本说不上以无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只是有一事,就写这一事,至于对这一事的写法在我思想认识上是否正确,也未计及。”

作者简介

张治中(1890~1969)爱国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原名本尧,字文白。生于1890年10月27日(清光绪十六年九月十四)。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其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手工业者。张治中六岁入塾,读书十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在扬州参加反清起义。1912年进入陆军第二预备学堂。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到广东参加护法运动。历任驻粤滇军连长、营长、驻粤桂军总部参谋、师参谋长和桂军军校参谋长等职。1924年初,对孙中山确立三大革命政策表示拥护。6月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团团长,同时兼任guomin革命军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与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密切合作,结成深厚友谊。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guomin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等职。后曾一度到欧美进行考察。1928年7月后历任guomin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同时兼任教导第二师师长,参加蒋介石对冯玉祥、阎锡山等的战争。1932年1月兼任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上海“一·二八”之役,曾予日军以沉重打击。1933年12月任国民党第四军总指挥,率军入闽,参与围攻福建人民政府,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时,他主张和平解决。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兼左翼军总司令,参加上海”八·一三”抗战。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1940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向蒋介石上书,主张继续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45年5月在guomin党六大上,当选为guomin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guomin党政府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主席,曾营救过被盛世才囚禁于新疆的一批共产党员回延安。他曾多次代表guomin党去延安同共产党谈判。1946年1月代表guomin党参加军调处三人小组,主张和平解决国内问题。1949年4月任guomin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国共产党代表谈判,双方议定了《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此协定遭guomin党政府拒绝后,他毅然留在北平,并发表《对时局的声明》。同年9月,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guomin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张治中,人称“和平将军”。蒋介石“八大金刚”之一。作为蒋介石的心腹重臣,张治中长期置身于国民党决策层。同时,张治中又以其独特的身份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毛泽东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1983年3月,邓颖超评价张治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白先生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1985年,习仲勋代表中共中央在张治中将军95岁诞辰纪念大会上,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文白先生是杰出的爱国将领,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是同我们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 张治中,这位在二次内战期间唯一一个没有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唯一敢对毛泽东、蒋介石多次直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国共”往事?

目录

第一章 艰苦的历程
第一节 来 源
002 故 乡
007 家 世
第二节 读 书
010 入私塾
013 考秀才
第三节 流 浪
016 吕德盛号学徒
019 流浪十二圩
021 两次安庆之行
026 扬州警察
029 加入学生军
第四节 进军校
033 武 昌
039 保 定
第五节 锻 炼
043 投奔广东
048 多次遇险
052 宣汉事变
058 选课于上海大学
060 初试教学
第二章 北伐到抗日
第一节 北伐前后
066 从广州到武汉
070 在武汉期间
074 溪口之行
076 小游欧美
082 归 国
第二节 十年执教
084 服务黄埔
088 由武汉分校到南京本校
089 几件不曾忘记的事
094 离开军校
第三节 “讨 逆”
097 出镇武汉
100 陇海战役
105 提师入闽
第四节 首次抗日——“一 二八”淞沪之役
109 淞沪参战
113 庙行战斗
115 浏河战斗
117 葛隆镇战斗
121 慰 问
123 诗意的虞山
124 追 悼
第五节 再度抗日——“八一三”淞沪之役
127 设秘密机构于苏州“留园”
130 初步的部署和意见
132 一封敌情判断的电报
134 两篇文告
137 进军上海
140 对敌根据地的猛攻
144 对敌登陆的激战
148 一个受委屈的问题
151 转取守势和我的辞职
第三章 服务湖南
第一节 莅任
158 从上海到长沙
159 省训与施政方针
第二节 三大难题
164 到任后的第一件事
168 一个兄弟问题——兵役
172 治安之癌 第三节 春雷起蛰
177 民训的发动
182 两大方案的制订
186 向着旧存组织、制度、人事进军的前夜
第三节 第一度出巡
191 湘东南一次秘密的旅行
193 地方政治的人、物、事
第五节 转移风气
197 正义不存乎天壤之间
200 贪官之惩治
203 公路上的死伤案件
第六节 新县制建设之实施
208 干部之培育
212 基层建设之推进
第七节 五月杂话
217 发动人民抗敌自卫力量之真义
220 我们愿多听人民说话
225 “省服”与“剃头匠的精神”
第八节 第二度出巡
230 巡程前后
233 西巡半月记
第九节 财政与计政
254 开源与节流
258 小事与大事
第十节 我与教育
262 我对于几个教育问题的见解
266 教育会议
第十一节 抗战准备与动员工作
270 战时政治的中心任务
273 军事整备的片断回忆
276 编组民众抗日自卫团诸问题之检讨
280 民众运动
第十二节 武汉弃守前后
283 抗战全局与武汉战役
287 紧急阶段中的自我检查
291 将又站在抗战的前哨
第十三节 长沙大火
295 火变一日记
300 火变是怎样造成的
303 事后的处置
第十四节 最后一页
317 长沙善后工作
320 应变方案的制订
322 呈请去任
324 告别辞
第四章 在抗战时期的重庆
第一节 参与军事机要
332 自律和申明
335 军事片段
339 协调干部
341 琐碎事务
345 一个武将——陈诚
348 一个文人——陈布雷
第二节 抗战中的部队政工
354 政工纲领
355 政工典范
355 政工改制
356 工作重点
357 活跃在战场上
364 工作的检讨
375 星期六聚餐晚会
第三节 抗战中的青年组训
379 工作纲领
380 团与党关系的确定
382 一个指示
391 团员总考核与干部政策
394 一个改进的意见
402 夏令营
410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415 建议与提案
420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422 工作总检讨
第四节 逆耳之言
433 零星回忆
436 政治、军事及党内风气问题
442 政府、政策、制度和作风问题
451 根本错误、领导缺点和补正之道
第五章 新疆问题
第一节 迪化会谈
469 初飞新疆
471 对解决新疆问题的研究与决定
473 会谈的第一阶段
494 一个报告
499 会谈的第二阶段
第二节 几项重要措施
509 迪化“五五”纪念会上的讲话
511 释放被盛世才拘禁的中共党员
512 释放新疆全省政治犯
512 清还被没收的人民财产
513 免除捐税
514 告全省同胞书
514 告全体将士书
516 一次讲话
第三节 合 作
518 新的省政府成立
523 施政纲领
535 颁布选举法
540 访问伊宁
544 国大代表
549 访问南疆
555 几个文告
第四节 建设计划
566 多次建议
567 两个机构的设置
569 新疆建设技术辅导团
580 几件小工程
第五节 实行亲苏政策
585 协助苏联运回存放猩猩峡和哈密的物资
586 中苏航空协定的签订问题
586 迪化中苏文化协会的恢复和经常活动
587 “归文会”的撤销
588 关于中苏在新疆贸易和经济合作问题
588 美国军用机飞新“游览”问题
589 北塔山事件问题
第六节 分裂
593 伊方撤退的远因
598 伊方撤退的近因
610 一篇谈话
612 来往函件
第七节 兰州小住
618 求去
622 组织各种座谈会
624 视察河西
632 调换麦斯武德
642 包尔汉的报告
第八节 和平解放
645 来往电文
653 起义经过
658 和毛主席谈新疆问题
664 怎样改造
707 庆祝大会上
714 函谢王震将军
719 函贺陶峙岳将军
第九节 自我检查
第六章 我与共产党
第二章 第一节 北伐前后
732 两党合作
732 黄埔斗争
734 蒋周关系的恶化
734 北伐到了武汉的分裂
736 出国游历
738 军校十年
738 西安事件
第二节 抗战期间
740 初度和谈
742 主政湖南
744 入川后——两党斗争的风雨
751 皖南事件
754 二度和谈
756 三度和谈
774 美方调停
784 和苏使谈中苏关系
第三节 抗战胜利以后
791 去延安迎接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800 《双十协定》
806 欢宴毛泽东先生
810 二到延安
812 由新疆发寄反对内战万言书
814 马歇尔到了中国
815 政协前后——整军方案的签订
829 三到延安
831 东北停战
832 再回新疆
834 下“戡乱”令
838 机密建议
839 会见罗申
844 低气压的南京
847 兰州小住
854 西安谈话
861 南京谈话
864 孙科组阁
865 元旦文告——蒋下野
第四节 北平和谈
868 忽想退保西北
870 溪口盘桓 875 何应钦组阁
876 和谈腹案
878 顽固派的压力
881 再到溪口
882 飞到北平
889 一次会议
910 二次会议
929 京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934 对时局的声明

节选

我怀念我的故乡,更怀念我先人的庐墓。离我的家,向北走不过百步,是我祖父母、父母、叔父的长眠之所。我盖了一个小小三间屋的墓庐,我们叫作坟庄。我回乡时,总喜欢住在这墓庐里。有一年在家中过旧年元旦,大雪纷飞,自己一个人静幽幽地走进坟庄的园里。雪越下越大,像百万玉龙盘舞。我孤清清站在雪花中,俯看山麓的村庄,和平、幽静、纯洁,一片粉装玉琢的乾坤。山泉淙淙,奏出天然的美妙的乐曲。这时,我浑然忘了世界的尘秽,撇却了人生的疾苦,这宇宙和人生都像一片白羽,纯洁而光明。我仿佛到了一个化境,一个超然出尘、遗世独立、飘飘乎欲仙的化境。我相信,这种意境,是渊源于我对可爱的黄山,可怀念的故乡,可永远瞻仰纪念的先人庐墓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不断诱发我敬恭桑梓和息影林泉的愿望。  我常常回到故乡去。这不但是一个休息的机会,也是我静心思考和接近民众的机会。其中最值得回忆的一次是我在“八一三”上海抗战以后回乡小憩的四十天。战前三十天的准备工作,从八月十二日到九月二十三日整整四十天指挥作战的辛苦,使我的身体疲惫不堪。九月二十五日从前方回到南京,虽已调任大本营重要职务,也不能不请假回乡稍事休养。到了洪家疃,大家几乎不认识我了,惊问我为什么这样消瘦。我一回到家乡,如释重负,身体一天天好转起来。  我在休养期中,也和每次回乡一样,常向黄麓乡师学生讲话,大多讲些求学做人做事的道理,把自己的体验现身说法讲出来,主要是说明一个人应该有恢弘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精神,应该关怀民众的疾苦和国家的命运。同时,我在他们面前,表示对政治生涯的冷淡。我并不希望做大官,但愿有一天回到乡下,做一个小学教员或师范教师,也许在教育上的贡献,比在政治上的要大一点。我也常把孙总理的遗训启示他们,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希望做大官,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我说很多话鼓励师范生,要他们为农村服务,埋头苦干。因为我们乡下总免不了一种观念:做官是好的,做差事是好的。这成了一种社会趋向,父母教儿子读书,乡党期望子弟上进,全是为的做官。所以我想矫正一般人的不正确的观念,使大家认识做下层实际工作的重要,使大家知道为乡村服务是国家民族的基本工作。中国人口百分之八九十是农民,如果乡村的优秀青年,不能在乡村工作,不能为农民服务,而趋向政治活动,做官,干差事,把乡村风气弄坏,人才减少,这不是国家的好现象,倒正是农村衰败的原因之一。我分析这些道理,警觉黄麓青年。  黄山虽好,可惜树木少。我提倡植树造林。有些池塘没有鱼,我提倡养鱼。这时清水塘干了,是由于塘身太浅,蓄水不多。我提倡挑塘,把塘掏深。我自己带头下塘,领导大家踊跃挑塘。村里的人笑着说:“总司令“八一三”上海抗战时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挑塘!总司令挑塘!”我觉得参加这样的劳动是一种很愉快的事。 我很想把我的故乡建成一个理想中的乐园。我有一个实验乡的计划:北自淮南铁路,南抵巢湖,东起烔炀,西至长临,筑成环乡的乡道,再在各村修村道;同时,办一百所民众学校,其他一切按地方自治原则办理。我曾多次和黄麓乡师的杨效春校长商量,想把乡师逐渐扩大,成为大学,附设一所中学、若干小学。此外如科学馆、天文台、图书馆、医院等,应有尽有。我脑中常常涌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可惜我的理想刚生了芽,尚在计划阶段,而战角在烽火漫天中吹起来了。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求民族生存而战——张治中回忆录》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66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