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毅著
页数:10,255页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20816646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九章, 主要内容包括: 国家建构与民主治理之间的张力与融合、中国式民主的争论、内在逻辑及其建构、作为价值追求的民主: 自治、参与、协商、基于协商的民主治理: 共治型国家的构建、基于限权的民主治理分权型国家的塑造、政党自律法制化使党内民主运转起来、围观考察基层民主: 国家基层治理的绩效、基于共识的民主治理: 为转型国家提供秩序前提等。
作者简介
陈毅,河南信阳人,吉林大学政治学博士,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统一战线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国家建设、民主治理和中国政治。已发表60多篇论文,撰写专著4部,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全书脉络清晰,论证稳健,澄清了许多对于民主的误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理论作品。
目录
前言:讲好中国的民主故事,阐释中国民主的内在逻辑1
一、 为什么基于国家来谈中国的民主?1
二、 文献综述3
三、 澄清中国民主的内在逻辑6
第一章 国家构建与民主治理之间的张力与融合1
第一节 国家建构与民主选择之间的争论及中国道路2
一、 冲突论2
二、 融合论3
三、 基于融合论的中国道路5
第二节 制度化建构与民主化治理构成中国道路双轨驱动机制7
一、 国家与民主的均衡发展的必要性8
二、 “国家引导民主”与“民主重塑国家”相辅相成11
三、 “制度化建构”与“民主化治理”双轨驱动促进国家繁荣12
第三节中国现代国家与民主成长相互促进的历史沿革13
一、 国家建构阶段,救亡图存优先于公民权利的历史规定性14
二、 国家建设阶段,实质性民主权利源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定性15
三、 国家治理的阶段,民主制度化和常态化源自现实的规定性17
第四节 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中国民主实践促进现代国家的成长18
一、 人民民主的内涵和制度化19
二、 党内民主:中国民主化道路的突破口22
三、 “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27
第二章 中国式民主的争论、内在逻辑及其建构29
第一节 关于中国民主的争论:中国式民主模式是否成熟30
一、 认为中国式民主模式已经成立的观点:特征与原因30
二、 三种反对在中国进行民主化的论点31
三、 中国式的民主模式并没有形成:民主化的进程仍在路上32
第二节 民主的不等式:澄清对于民主的认识误区34
一、 民主化不等于西化34
二、 民主不等于选举35
三、 民主不等于多党制36
四、 民主不等于不要权威36
五、 民主不等于繁荣37
第三节 中国民主的特征:国家主导的复合型人民民主37
一、 问题的提出:理性审视民主38
二、 对中西民主特征透析:逻辑起点、驱动机制和价值期许39
三、 “以问题为导向”来客观审视中西民主面临的困境40
四、 复合民主:超越中西民主之争的路径选择43
第四节 “三维结构”建构中国民主: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46
一、 对西方自由民主依赖的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逻辑的客观审视48
二、 马克思民主观:人、民主与国家之间的内在关联性51
三、 建构中国民主的“三维结构”52
第三章 作为价值追求的民主:自治、参与、协商58
第一节 社会大转型对民主提出新要求:找回主体59
一、 时代变迁: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59
二、 空间转场:从“生产政治”到“消费政治”60
三、 对民主工具化的反思:找回人自身60
第二节自治的价值追求:对代议民主和精英民主的检视63
一、 代议制民主的必要性与困境63
二、 精英民主的必然性与困境:精英的荣誉与精英的异化68
三、 如何把代表嵌入民众:处理好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关系72
第三节 参与的价值魅力、参与的方式及参与的局限性73
一、 参与的价值魅力74
二、 参与的方式77
三、 参与的局限性:对参与效能与参与范围的反思79
第四节协商价值的道德基础及其澄清83
一、 协商价值的道德基础83
二、 为什么基于协商来实施国家治理?86
第四章 基于协商的民主治理:共治型国家的构建89
第一节 协商的局限性及可行性92
一、 协商的局限性93
二、 从构成协商的要素看协商何以可能95
三、 身份不对等条件下如何使协商自治成为可能100
第二节 中西方协商民主的比较103
一、 我国协商政治与西方协商民主的区别与联系103
二、 西方协商民主的内在逻辑及其启示105
第三节中国式协商政治106
一、 对协商政治的国内历史考察106
二、 中国式协商政治运转的困境109
三、 更好推进中国协商政治的路径选择111
第五章 基于限权的民主治理:分权型国家的塑造116
第一节化解科层行政管制与现代公共治理之间的张力116
一、 历史梳理行政权经历的三次大的变迁117
二、 科层行政管制与现代公共治理之间的张力118
三、 以问题为导向:走出集体行动的秩序困境121
第二节 行政民主:从非行政强制的视角来审视125
一、 西方公共行政发展变迁对行政民主的诉求及对我国的启示125
二、 对中国推行行政民主的历程考察128
三、 行政民主在推进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突出问题130
四、 探索完善行政民主的路径133
第三节 党内民主:从政治自律法治化的视角审视134
一、 以政党自律法治化确保党内民主134
二、 完善中国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需要政党自律135
三、 历任党的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党内法规建设,并越来越把它与依法治党统一起来137
四、 政党自律法治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40
五、 政党自律法治化使党内民主运转起来140
第六章 基于民生的民主治理:民生国家的构建146
第一节 民生民主的正义之维147
一、 底层研究:中国民生民主的托底工程147
二、 公平正义对于维系社会、实现民主的重要性148
三、 民生与分配正义:可能出现分配并不向弱者倾斜150
第二节从民生到民主的转型:中国民主的突破口151
一、 从民生到民主:中国民主选择的必然性151
二、 人们对于基于民生的民主国家建设可能存在的担忧152
三、 对民生民主的澄清:从物质保障走向人的全面发展153
四、 民生民主构建的双重维度:主体权利表达和执政者对诉求的回应156
第三节 公共服务均等化:政治合法性和政府责任的新指向158
一、 离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差距还有多远?159
二、 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底线正义159
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责任161
第四节 澄清与再审视: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政府提出的挑战及其
回应164
一、 目标纠偏: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走出经济均等化的片面化
误区164
二、 民意驱动:从单向给予走向基于协商的民意回应166
三、 保护弱者:好钢使在刀刃上而不搞绝对平均主义大锅饭167
四、 参与共治:多元主体供给、参与决策和加强监督169
五、 制度红利:弥补和优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170
第七章 微观考察基层民主:国家基层治理的绩效172
第一节 中国基层民主发生的社会土壤及其供给173
一、 社会被激活:从单位国家走向社区国家173
二、 社会民情考查:精致利己主义使社会民主运转受阻174
三、 追求社会善治:公民权利与规则社会之间的均衡174
第二节 政府、社区和个人的角色塑造:优化社区民主治理的路径
——以上海市优秀园林JY小区治理优化为例175
一、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我们需要打造一个新型社区176
二、 政府的角色定位:从政府办社区到政府引导社区178
三、 社区组织的角色转换:从依附性走向自主性180
四、 社区人的角色归位:从原子式的个人走向关系中的社区人183
五、 研究的启示及引发的思考186
第三节 对中国乡村民主的回顾及其制度化完善187
一、 中国乡村民主的历程回顾187
二、 已有的乡村民主研究认为已取得如下成绩有多大效力呢?190
三、 该如何规范和制度化乡村民主?192
第八章 基于共识的民主治理:为转型国家提供秩序前提195
第一节 对共识民主的理解与界定196
一、 民主为什么要基于共识而运转起来?196
二、 对共识民主的开放性理解199
三、 对共识民主的界定203
第二节共识民主达成的可能性基础206
一、 反思与构建:交互重叠式共同体达成的可能206
二、 共识的历史演进和国家权力的建构推动209
三、 基于“自我实现伦理”这一概念达成共识民主211
第三节共识民主的达成:对共识达成的类型化处理212
一、 共识民主难以达成的症结之所在212
二、 中国为达成共识所作的努力及面临的困难214
三、 达成共识民主的类型化处理216
第九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新型民主”的关系互塑:基于对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考221
第一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对现代国家提出的新要求222
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及其内涵222
二、 “发展型国家”走向“治理型国家”:何种发展、如何治理224
三、 基于“四个自信”迈向成熟的现代国家225
第二节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型民主”内蕴及举措229
一、 集中中国民主优势的协商民主代表了中国民主的发展方向229
二、 党和国家机构的自我革命,确保国家民主日趋完善232
三、 基于新时代新矛盾来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民主237
四、 显著区别于西方竞争性选举民主的全过程人民民主240
第三节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新型民主之间关系塑造244
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新型民主更加制度化、更加巩固和
有效244
二、 新型民主为治理现代化提供主体基础、价值支撑和治理
机制248
节选
民主是为了维护公民的权利、促进个体自由和社会解放,但是仅从公民个体和市民社会的维度考虑可能使民主陷入困境或者民主出现衰退。也即是说,民主的进展中国家是不能缺位的。那么构建什么样的国家、国家由什么样的人民组成和谁来领导国家实施民主,这些都应该纳入对民主审视的视阈,国家与公民这对关系回到国家与社会统一起来的逻辑中才能得到解决。西方自由民主依赖的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逻辑,尽管的确有助于社会解放和个体自主,然而国家被利益集团遮蔽或被忽视,不平等的精英统治使自由民主陷入困境。当然不是西方民主出现困境就证明中国民主的成功,而是应回到中国的语境,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来探寻中国民主的条件、运作机理和完善路径,由于原子式的个人和契约式的市民社会这些条件先天不足,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范式也不适合中国,而国家的自主性,尤其政党的领导作用尤为显著,并把权力的运行纳入法治规约的渠道,如何把国家与社会有机统一起来,构建自我反思平衡的法治国家、动员社会培育有机的人民、更好地发挥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这三维结构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使依法治国、人民民主和党的领导三者联动起来,有助于国家主导的中国民主更好发挥。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被大多数人奉为圭臬,高扬市民社会的自治价值,而抑制国家的作用,把市民社会等同于民主。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少研究者不假思索地照搬这一范式,停留在追求理想化的市民社会状态,而不去思考组成社会的公民、社会的具体运转机制。观察西方市民社会的民主自治实践可知:抽象的个体权利平等往往与残酷的现实不平等形成巨大反差,个体权利的保障单靠个体往往是没法实现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个体政治”与“共同体政治”之间的关系。从民主的历史演变进程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的特征。在古典民主阶段,个体以参与共同体生活为天职和荣耀,即社会国家化阶段。自由民主阶段,市民社会壮大起来,个体政治成为近代政治的逻辑起点,人从作为“共同体的一个肢体”①转变为作为独立的个体,并获得平等的法权地位,这的确是人类文明的一次伟大解放。市民社会从国家中剥离出来,监督和防范国家,必须把个体性与社会性两者结合起来,即不是从抽象的个体出发,而是从具有历史规定性和经济社会规定性的社会人出发,超越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探寻两者既坚持各自的自主性,又强调两者相互形塑和促进的关系。不能因为追求抽象的“原子式个体”而使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并使社会碎片化,监督和防范国家也没有改变国家权力异化的现实。在马克思看来,实现“真正的民主制”,需要在独立个体的分离之后,再次走向社会的“统一”,个体的权利和个体的责任是对等的,社会基础由私有走向公有,在监督和防范国家的同时,也强调国家具有的“潜在自主性”,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的高度契合性。可见,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了正反合的螺旋式上升。本书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遵循国家与社会“统一”的逻辑,因为无论是国家建设还是国家治理,都面临着谁来建设(治理)和如何建设(治理)的问题,基于“社会中的国家”这一理论,这两个基本问题都离不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我们必须面对如下问题的拷问:国家如何超越社会又嵌入社会?社会如何参与国家建设(治理)?如何对国家权力进行制衡?国家与社会的平衡对国家治理有何意义?“作为单一行为体的国家只存在于观念之中,实践中的国家是碎片化的,与社会中的团体和个人犬牙交错。因此,国家治理中的国家建设必须在个体层次上超越关系和人情,在团体层次上超越社会利益集团,在相对独立基础上又要有效渗透社会。”②在实践层面,国家与社会的界限的确难以分清,往往是国家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和相互改变,国家需要高于社会,不被社会具象、社会中的关系、人情和利益集团所束缚,被社会逼着或拖着走;但国家又需要嵌入社会、构建有效渗透社会的机制,如此才能更好地吸纳社会需求、引导社会发展。因此,如何既发挥国家的积极能动性,又主动培育社会、扩大公民参与,推动社会问责来制衡国家权力,形成国家与社会之间权力分享、合作共治的良性互动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