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宋夏战争与北宋文学

封面

作者:郭艳华 著

页数:432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10015956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在宋代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探讨长达百余年的宋夏战争对北宋文人人格心态、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认为宋夏战争是影响北宋文人创作心态的重要因素,与宋夏战争有关的诗、文、词是组成宋代文学的重要部分。通过探讨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从文学的视角去反观历史,最终达到文史互证的目的。宋夏战争是引发北宋政治变革与文学变革的重要动因,是我们透视北宋文学的时代精神与历史内涵的关键切入点,同时也是我们发掘历史与文学之互动关系的重要平台。然有鉴于此,本书力图通过疏通北宋与西夏关系的文献资料,揭示北宋文人在宋夏战争过程中的心态变化,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这对于进一步认识西夏文化、宋夏关系,以及北宋文学审美特征背后的政治、思想、文化动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郭艳华,女,1978年生,回族。北方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家民委优秀拔尖人才。主要从事政治制度、民族关系、士人心态与宋代文学关系的研究。出版专著《杨万里文学思想研究》《宋辽金元文学史》。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宁夏社科项目2项,宁夏高校重点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易代之际文学思想研究》。在《齐鲁学刊》《宁夏社会科学》《北方论丛》《文艺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近40篇。相关论文分别获得宁夏第十一届哲学社科优秀论文三等奖、宁夏第十二届哲学社科优秀论文二等奖。

目录

第一章 宋夏战争与北宋文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 宋夏战争与北宋文学关系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宋夏战争与北宋文学关系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宋夏战争与北宋文学关系研究的学术依据
第四节 宋夏战争与北宋文学创作格局

第二章 宋夏战争的萌发与宋初三朝的文学风貌
第一节 宋夏战争在宋初的萌发
第二节 宋夏战争对北宋初期土人风貌的影响
第三节 宋夏战争与宋初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取向
第四节 宋夏战争与宋初的词体创作
第五节 宋夏战争与北宋初期散文功能的转向

第三章 宋夏关系的激化与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
第一节 宋夏战争的全面爆发与北宋中期的社会风貌
第二节 宋夏战争与北宋中期士风的重建
第三节 宋夏战争与文学改革思潮的兴起
第四节 “屡闻戎马入,辄有国殇诗”——战事诗的勃发
第五节 议论化、散文化诗学风格的确立
第六节 宋夏战争背景下的多元化词风

第四章 宋夏关系局面的转机与北宋主流文学风貌的定型
第一节 宋夏危机与变法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诗文革新运动的最终完成
第三节 豪放词的全面兴盛

第五章 宋夏关系的告结与北宋文学的内敛化转向
第一节 北宋末期宋夏关系的告结
第二节 主战与主和党争下的末世士风
第三节 文人的倦客情怀与文学主潮的回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宋初的五六十年间是宋、辽、西夏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宋夏关系相对和平的时期,这与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对西夏所采取的“羁縻政策”密切相关。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而另一方面则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以此维护统治政权的稳固性,这是历代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所普遍采用的政策。作为西北地区的主要民族政权,吐蕃、党项、回鹘在唐末就已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因而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北宋王朝并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宋初王朝在重点防御北方强辽的同时,则将统一大业放在首位,对西北少数民族实行“和边”政策。封官授爵、怀柔安抚、开展贸易成为和缓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策略。在“和边”政策下,北宋和西夏在宋初短暂的交战后,持续了将近三十年的和平局面,从而为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五代长期的战乱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初。宋太祖恰恰经历了这场残酷的军阀混战,他深感战争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建国之始,宋太祖就对刚刚过去的战乱进行了反思,并开始对国家内部存在的积弊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和改革。他不但采取“以文治国”的国策来消除武人专权、军阀混战的祸患,而且通过“以生民为任,故劝农桑,薄赋敛,缓刑罚”①来恢复促进农工商,尤其是农业的发展。然而对于边患,宋太祖并未将其视为国家安定的第一要务。建隆二年(961)七月,他与宰臣赵普在商讨国策时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日:‘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①这段对话成为北宋采取“重文轻武”国策的重要依据。尽管二人的对话尚未涉及如何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层面,但是力求国家安定,避免战乱的基本策略已经影响到了处理民族关系的态度和方式,那就是以恩威并重的羁縻政策来缓和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紧张关系。  事实上,对夏实行羁縻政策不光是出于当时内外矛盾交困的现实而制定的,同时也是对前代民族政策的延续。在北宋以前的历代内地王朝对夏州地区长期以来采用的是羁縻政策,后唐时期的明宗在诏书中就以“夏银绥宥等州,最居边远,久属乱离,多染夷狄之风,少识朝廷之命”②,表明对党项的包容态度。宋太祖依然承袭了这一政策,党项也自然沿袭了受命于中原王朝的传统。西夏王朝的前身——拓跋部政权在五代时期虽然与契丹,北汉等发生战争,但对于中原王朝基本上是归于臣服的。因此在北宋刚刚建立之初,也就是建隆元年(960)春,宋太祖就封当时的党项首领李彝兴为太尉。其后北汉联合五代北方诸部进攻麟州之时,李彝兴遣部将李彝玉会同北宋军队共同抵御,最终逼迫北汉撤兵。战胜后,彝兴向朝廷献马三百匹,太祖大喜,亲自监督为李彝兴制作玉带,以示嘉奖。乾德五年(967)秋,李彝兴卒,太祖废朝三日,追封其为夏王。因此,太祖在位的二十多年间,北宋和西夏之间并无战争,正如仁宗朝的文臣张方平所言:“太祖不勤远略,如夏州李彝兴、灵武冯晖、河西折御卿,皆因其酋豪,许以世袭,故边圉无事。董遵诲捍环州,郭进守西山,李汉超保关南,皆十余年,优其禄赐,宽其文法,而少遣兵。诸将财力丰而威令行,间谍精审,吏士用命,贼所入辄先知,并兵御之,战无不克,故以十五万人而获百万之用。终太祖之世,边鄙不耸,天下安乐。”这正是对太祖对夏实行和边政策的客观描述。  除党项以外,处于西北的少数民族还有回鹘、吐蕃等族。回鹘远在河西与西域,对北宋朝廷构不成大的威胁。吐蕃则自唐末五代以来分裂,散居于凉州、河湟、陇右等地。面对诸多少数民族共同对北宋构成的威胁,宋太祖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他一面改善同吐蕃、回鹘、党项羌诸部的关系,赏赐给他们茶、绢等物品,同时还对少数民族首领加封官职,这不仅消解了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意图,而且也获得了他们在军事上的支持。由于吐蕃、回鹘、党项羌诸部的大力抵抗,党项在进攻北宋时,也不能不考虑沿边的几个劲敌的抵挡。可以说,北宋前期实施的“以夷制夷”的政策,有效地抵御了夏州政权的进攻。然而到了太宗朝,双方的和平局面因党项一方的不合作态度而发生了变化。太平兴国七年(982),彝兴之子李继捧献地朝宋,被封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师。然而继捧族弟李继迁反对献地,并联结豪族,招聚蕃众,起兵反宋,企图恢复五州。宋廷亦欲占据五州,实现统一,宋夏战争遂起。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李继迁相继袭击夏、银、宥等州边地,均为宋军所败。雍熙二年(985)二月,李继迁诈降,袭据银州,却遭宋重兵围攻,且以败兵告终。次年,李继迁见宋军势盛,只能借依附契丹来制宋,两方东西相应,致宋军两面受敌。雍熙三年,北宋进行了第二次北伐,却惨败给契丹。党项趁此间隙袭击宋廷军队,并于雍熙四年在王亭镇(今内蒙古乌审旗南)败宋军3万余众。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宋夏战争与北宋文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63671.html